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题目: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姓名:***
班级:生物工程(2)
学号:**********
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
【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作为晚清政坛的肱骨之臣为维护清廷的统治,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办近代工矿与交通运输业,建立新式陆海军,创办学堂,培养人才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然李鸿章也代表清廷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终其一生受到政敌的谩骂与围攻。

今天,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晚清洋务运动
(一)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二)李鸿章与太平军
李鸿章帮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封建统治,在他的人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然而从现在看来,此运动的局限性更加明显,综观历史,农民起义,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只是以武力实现了改朝换代。

它并不能直接地推动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也不能引导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更不能派生出伟大的学说和先进的理论。

它只能以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

正是因为大清帝国有像李鸿章这样的臣子拼命保驾,有像李鸿章这样的才学超人之士运筹帷幄,太平天国才没有完成他们消灭大清的志向,洪秀全才会兵败如山。

(三)近代化思想引导下的洋务实践
李鸿章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

他主持的洋务事业涉及到军
事工业、民用工业、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是洋务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做出的功绩有:
1.兴办军工企业。

他指出中国必须先“富”而后才能“强”,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军工企业,培养相应的军工人才。

自1863年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

在社会生产力极低的环境下,这类官僚资本的介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进步作用。

2.创办民用工业。

自1873年起,先后成立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

这些企业,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对推进中国近代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受益。

3.重视海防,创建北洋海军。

竭力解决船舰问题,建立海军基地,培养海军人才。

采用英德军官并用原则,使得列强没有能够达到控制中国海军的目的。

北洋海军的组成建军,是中国海军海防事业发展的辉煌顶点。

4.关注人才,重视教育事业。

积极倡导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新式人才,设立天津水师学堂,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

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

李鸿章在当时财政困难、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等种种困难形势下,当仁不让,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大力兴办洋务,开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

这种开路先锋的精神,在守旧落后的中国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不可否认,这一效仿西方的运动存在本身不可改变的局限性,即其力图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只热衷于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即近代军工技术,显然不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

但西方的机器和科学技术进入中国就是对愚昧无知的打击。

就播下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种子,使封建体制发生裂痕,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招商局轮船所到之处,商品经济总有大小不等的发展。

正是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的几百部西书,孕育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代呼风唤雨的人物。

(四)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6月《中法新约》;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

与耆英、桂良、奕欣(此三人也是公认的卖国贼)相比,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最多的大臣。

其中《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
人赔款一两,“卅九年还清,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亿两库平银。

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作保。

中国从此失去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五)总结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与洋务运动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奠定了他卖国贼的形象,的确作为封建的代表李鸿章在不平等条约签订时为自己的利益谋划,于国家于人民他都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

对于侵略者,对于外交他尽力了,但对于中国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没有带领中国走向富强,他的洋务、派留学生、组建北洋海军、都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也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洋务的失败、北洋舰队的失败、作为北洋舰队的统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鸿章对自己的评鉴“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将”,说明晚年的李鸿章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而他没有也不敢去推掉那间‘破屋子’,再去建一座新的。

说明他的软弱行和封建的本质同时也是在维护自己,在不触动封建体系的一切运动都注定是要失败的,封建体制下的洋务、海军都只不过是“披着狼皮的羊”终究是打不过狼的。

梁启超曾说: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

然就现实世界而言,尤其是当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奔涌而来时,个人对社会的作用力是极其微弱的。

历史不是某个人所能左右的,对于他的功绩我们铭记在心,对于他的失败我们引以为戒,才算公正。

李鸿章虽则在中国近代化建设中犯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其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也曾镇压农民起义,代表请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过不平等条约,但他在甲午战前三十余年所从事的近代化建设,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后来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历史有远近之分,功业有前仆后继之续,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也,处在今天的中国,怎能不饮水思源?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人力兴办洋务运动,开始走上近代化进程。

李鸿章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他认为原来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开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他主持选拔留学生,远赴欧洲和美国,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技知识。

可以说李鸿章开创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先河,对西方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今天,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梁启超:《李鸿章》
百度百科——李鸿章
赵焰《晚清有个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中国近现代史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