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
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
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
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
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
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狭义: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并且反复出现的套语。

b.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指由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民俗学的主要任务: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2.民俗学的性质: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1)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
民间文艺是民俗的组成部分之一。

从民俗学体系来看,民间文艺学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2)历史学与民俗学
广义上,人类一切社会生活与文化创造都是历史,民俗也是历史的一个部分;狭义上,历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已经成为过去的生活与事件,而民俗具有非书面传承和现实性特点。

研究历史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要参考历史文献,并了解与各种民俗有关的历史背景和史学理论。

(3)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所创造和享用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俗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文化,自然也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4)社会学与民俗学
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5)民族学与民俗学
民族学和民俗学两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族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

(6)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他一些学科也与民俗学有一定关系。

3.民俗学的内容
(1)民俗学原理: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包括对其综合或单项问题的研究。

(2)民俗史:对民俗事象的历史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综合性的或单项性的民俗事象发展史。

(3)民俗志: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

(4)民俗学史: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搜集、记录、整理和运用它们的历史。

(5)民俗学方法论:关于民俗事象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个方面的理论。

(6)资料学: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论述。

4.民俗学的任务: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1)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

(2)学习民俗学可以加深我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

(3)作为一门既研究民族文化传统、又注重考察人民现实生活的学问,有着多种实用价值。

①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激励广大人民爱祖国、爱民族、爱乡土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振奋民族精神。

②它可以指导和辅助我们建设现实社会生活,自觉地运用民俗活动的内在规律,为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服务。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传承性和扩布性
1.民俗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2.民俗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3.民俗文化的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
(1)从民俗扩布的自身规律看,发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其扩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广大;而发生时间比较晚、又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民族就要狭小得多。

(2)从扩布性研究的趋势看,过去一般只注意地域民俗的共同点,通过相似和相同之处的比较,寻找地域乃至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同时也应注意地域、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4.扩布方式
(1)正常的扩布
①含义
正常的扩步是在和平的环境中自然进行的,这就是各民族各地区之间民俗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互相吸收对方民俗文化的优秀部分,融和进各自的民俗文化之中。

②正常扩布过程的三个步骤
a.采借者对被采借者的新民俗,首先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价值判断,然后与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作比较、选择;
b.在比较基础上,决定对新民俗作出取舍选择;
c.如决定采用,则对将要采纳的新文化,根据需要,作形态、意义和功能上的改造,并将其置入本民族本地区原有的民俗文化传统中,使新民俗得到有效的扩布。

(2)非正常的扩布
非正常的扩步往往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

如战争、灾荒、瘟疫等突然事件。

(三)稳定性与变异性
1.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民俗文化的变异性:这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3.民俗文化的变革性:民俗文化的变异,除了自发渐进的变化外,有时还表现出一种渐进的和阶段性的状态,这就是它的变革性。

(四)类型性
1.民俗类型性(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