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背景意义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基地。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文化氛围,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支点和抓手,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如今各种传媒及网络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学校这块净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给学生的素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然而,现实中我们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千篇一律,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班级自身成长的需要。
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文化素养,树立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不容忽视。
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需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
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阵地——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班风里,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
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
在专制型的班风里,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学生之间产生烦闷、恐惧、厌恶的情感态度与彼此攻击的行为模式,学生自信心、自尊感与上进心不强。
因此,合理运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能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提高班主任“文化意识”的研究”课题,以期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马克思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文化的人,他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等都受到集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
班级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顾明远,《教育大辞典6》,1992)。
从外部形态来看,它表现为全体同学“在这儿做事的方式”(杨全印,《学校文化研究》,2005)。
从产生的过程来看,学校文化是基于预设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产生制度,并进而约束行为(肖川、倪晓玉,《创造积极的学校文化》,2008)尽管有点难以捉摸,但班级文化经常会以强有力而又微妙的方式影响全班同学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以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支配着日常学习生活,从而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
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场所,营造健康和谐、优雅的班级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力。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现代教育正在由单纯的学科教学向学科教学与人文熏陶相互渗透的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管理正在由过去外显的行政管理向内隐的文化驱动方向转变。
文化影响力已成为班级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最高境界。
3、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
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因此,建设一块文化阵地,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4、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
5、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
我们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研究现状提高班主任“文化意识”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课题。
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
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很少涉及。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室环境布置比较注重精致与美观,传统的精神文化建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作用。
这些做法大多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研究内容(一)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创设充满激励的班级环境1、品牌班级的创建。
确立班级的总目标,制定目标的过程就是品牌班级的创建。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命名好适合并能凸显本班特色的班级名称。
制订本班的各阶段奋斗目标、班徽、班级名言、班歌、班训、班级文学社等,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个人或者是团体来校互动。
2、坚持用名言警句教育学生,犹如春雨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之妙。
可以从立志、学习、求实、奋斗、人生等几个方面抄些名言警句,制成条幅挂在教室四面墙壁,同时还在黑板一角开辟“名言园地”,定期摘抄名言警句。
学习一则警句,一句名言,对学生的思想变化或许不能立即奏效,但是每天坚持不懈,必然会对学生思想的变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践证明,健康和谐,文明优雅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枯燥呆板的说教所无法奏效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3、充分利用空间,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块园地。
利用这个阵地,可以结合节日文化、吴文化,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园地专栏,如时而展示班级活动剪影,时而粘贴学生日记佳作,时而展出学生获奖作品,时而刊出丰富精当的剪报,诸如此类的活动作品展示,给学生营造班级精神文化氛围。
(二)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奋进的班级氛围1、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的文明习惯、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娱乐活动方式、学习风气等,是班级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竞争机制,主要通过评比各种先进等并形成制度。
这保证了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有序性、稳定性及持续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成长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完善提高自我素质的自觉性。
2、创立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
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对学生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
在班主任接班后都应及时和学生商讨、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这是良好班集体的必要前提。
而班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班训。
形成班训,才能使每个学生有奔头,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明天是绚丽多彩的、是快乐的。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形成班训,然后把它醒目地标榜在教室中,用目标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常把自己的言行同目标对照,反省自己。
3、培养自强意识,彰显班级特色。
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撑起成功的柱石。
只有自尊自强的人,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可能取得成功。
因此,要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
4、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经过不懈努力想达到的最理想的班集体形式。
三人成虎,众志成城,舆论、班风的作用是巨大的。
事实证明,集体的舆论越正确,班风越良好,就越能激促集体成员的责任感、荣誉感。
班主任应不随意地批评某一个同学,每一件事情都力求调查清楚,正确地批评、表扬,树典型;让学生参与班风评比,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错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认识,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舆论、良好的班风。
(三)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活动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班级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如调查研究、参观与访谈、班级环境布置、主题班会、互动和各种竞赛活动。
如设计书香校园、节约校园、安全校园等的宣传标语口号,感动人物演讲比赛、讲故事、绘画比赛,班级之星评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升学生精神追求的品位。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课题研究小组组长:成员:六、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班级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2、调查法。
通过调查班级文化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计划实施的再调查,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材料,便于评估研究成果,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资料,摸索新课程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
对某一成功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以探讨其普通意义。
七、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20年6月—2020年8月):搜集资料,确定实施的设计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20年9月—2021年5月):进行班级环境布置,班级命名,参观、展示活动,听取各级领导的意见,对课题研究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进行阶段自查,调整和改进研究工作,举办论坛活动,撰写课题研究心得体会,推进课题研究。
3、结题阶段(2021年6月—2021年9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
八、预期成果1、《班级管理制度汇编》(文本)2、《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文集》(文本)3、图片、视频4、《课题研究实验结题报告》5、课题成果PPT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