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上好中学历史课

如何上好中学历史课

如何上好中学历史课
我曾对一个学校的初二年级进行过调查,该年级十个班有两位政治教师,其中A老师受学生欢迎程度达到84%,而B老师受欢迎程度仅为13%。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巨大的反差呢?B老师的学生是这样说的:“历史课枯燥、乏味,都是死知识点,没意思,难背。

”而A老师的学生是这样说的:“历史课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国内的国际的,昨天的今天的,非常充实;A 老师的课生动幽默,形式多样,上政治课我们非常开心。

”据了解学生们说的都是事实,枯燥、乏味是政治课的代名词,但A老师却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历史课走出山穷水尽,达到柳暗花明的境地,他是把历史课堂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把课堂变成了学生们的快乐场所。

什么样的历史课受学生欢迎?在近日闭幕的半月谈中学生奖学金表彰颁奖会上,一些同学说,不喜欢死记硬背的概念条条,不喜欢生硬呆板的说教,喜欢讨论热点问题,喜欢开卷考试。

我认为,造成历史课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方面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段时间内,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感觉历史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历史课表现出不感兴趣。

二、家庭方面
现在在校学生的父母,普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

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历史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那怕是死记硬背,那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及格就行,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

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而且助长了学生对历史课的错误认识。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方面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

以上原因,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就表现为“厌学”。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无力去改变一些客观因素,而我们也并非无能为力,怎样在现有条件下,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结合刘老师的经验和自己的理解,要是我们能从以下几方面来规范自己的上课过程,那么一定能打造出美好的历史课。

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主宰着整个课堂,并且利用全部课堂时间主观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与学生缺少互动,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以至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所以,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教与学应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行为,教师教要得法,学生学要主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1.精心设置新课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只有有良好的开头,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这堂课的学习中,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导语。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导语是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开场白。

它运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下足功夫,多查阅历史资料,然后根据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来设计导入。

2.搭建学习平台,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指导、引领学生学习的作用。

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学习创设平台,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布置活动课的题目,发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归纳知识、提取要点。

如在讲授《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一课时,可以以教室为活动平台,将全体学生分成几组,分别饰演奴隶主、奴隶、祭司;智者学派的学者、苏格拉底等角色,并针对奴隶买卖这一事件展开激烈的辩论。

这样,教师就改变了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状况,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学生也事先准备好了大量的学习素材,课上他们踊跃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探究式学习,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巧设提问,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教师要巧设提问,使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深度,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知
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但是,教师在提问时,要有所依据,不能单纯地为了激活课堂气氛而盲目地设置问题。

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故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

每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

例如,《洋务运动》一节的教学内容中,其重点有洋务派、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难点是对洋务运动与洋务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的评价,热点是中国军事、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近代化问题。

教师通过围绕这些问题认真设计,巧妙提问,来拓展学生的视野。

只有抓住了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在提问时要注意:提问问题的数量要适中;提问要有针对性;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公正地评价。

二、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结合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可以达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历史知识丰富多样,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特别多,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历史经过,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并运用历史知识。

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改变往日在教学中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将较多的知识信息以较丰富的感观形式再现于课堂教学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可以将电影《鸦片战争》中的某些画面,将电影《开天辟地》中的一些片段,将影视片《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大典》中的精彩镜头等制作到历史课件中去,有的一分钟,有的几分钟,有的是场景,有的是三维动画,把它们分别用于历史课“鸦片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民解放战争”等章节的课堂教学,这些内容重现了生动传神的历史画面,行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强化了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走入了过去的时光,重温了历史事件,使历史课堂气氛
变得活跃,此时教师再适当旁白,巧妙设问,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则会出现议论、看书、思考的活跃场面,取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益处多多,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能滥用多媒体,不能毫无根据地把每个知识点都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刺激他们的听觉,但是也比较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单纯地看和听,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

三、教给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
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知史识史,所以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识记了一定的历史事件,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历史道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道理。

除此之外,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卷越来越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尤其注重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查,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所以,为了更好地应对考试,以及为了更好地学以致用,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

1.按时间顺序记忆
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它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比较清晰地时间顺序,所以,记忆历史,最常用、最根本的一种方法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忆,这样不仅容易记忆,还有利于对知识的连贯掌握。

例如,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的发展顺序,有好几种记忆版本,其目的都是便于从总体上掌握中国古代历史重要骨架知识,达到良好的效果。

其中一种便是: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2.横向联想记忆法
这是通过把握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性质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以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

要点是抓住其中一项内容为基本点,左右联想。

如讲1875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时可联想到法国的1871年宪法,比较两国的代议制。

3.比较记忆法
历史课本中,有的事件在目的、发生经过、结果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是客观事物的某种联系。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特点进行比较记忆,这样不仅掌握了历史事件,还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事件的理解。

例如:比较中国明朝的内阁制和近代英国的内阁制。

总之,历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