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指挥中心信息化整体设计方案一、项目概述(一)项目名称项目名称:XX市智慧交通综合信息中心(XX市交通信息综合智慧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或智慧中心)(二)项目承担单位及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三)可研报告编写单位(四)可研报告编制依据《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厅科技字[2013]257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浙江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部的通知》(浙政办〔2013〕31号)《浙江省综合交通指挥中心建设指南》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和温州市交通运输局签订的《“2013”重点工作目标任务责任书》----要求建成“温州市智慧交通综合信息中心”中共温州市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3年度县(市、区)考绩法和2013年度市直单位考绩法的通知》(温委发【2013】3号)《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 20269-2006)《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2240-2008)《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0-2006)《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 20988-2007)《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 8566-2007)《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交运发〔2011〕80号)《标准化工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编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GB/T20001.3-200)《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2240-2008)《畅通工程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交规划发〔2011〕192号)《中国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JT/T794-2011)《智能交通系统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交通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7)《省交通运输厅“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温州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温州公路水路交通“十二五规划”》《温州市综合交通“十二五”规划》《温州市立体交通“十二五”规划》《温州市城市道路“十二五”规划》《温州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温州市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温州市“智慧交通”总体规划》(五)建设目标、内容、规模、周期1.建设目标通过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逐步整合,智慧化管理决策机制的逐步创建,为公众提供人性化、便捷化、综合化、智慧化的交通出行服务,为行业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和应急指挥调度的信息化支撑。
信息中心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综合动态监测、科学应急指挥、智慧出行服务三大功能。
合动态监测:海陆空交通运输枢纽全监控;道路路网通堵状况全可视;车辆运输动态状况全掌控。
科学应急指挥:紧急事件可预、可视、可判、可控。
智慧出行服务:“人、车、路”智慧协同。
通过全面感知,智慧决策,提供公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想即得”的出行交通信息服务。
2.建设内容主要包含五大平台和两大体系建设。
五大平台:提供人性化交通出行的公众出行服务平台;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应急指挥及日常监测的指挥监测平台;支撑交通运输智慧化的交通支撑平台;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服务的交通数据平台;提供智慧交通系统运行基础环境的交通基础云平台。
两大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运维管控体系。
3.建设规模项目建设规模以市级平台为主,预留与省交通运输厅、各县(市)交通局的互联互通接口,具体包含市交通局、4家直属行业管理单位,10 家归口管理单位。
4.建设周期项目建设周期为2017年10至2019年10月。
(六)总投资及来源“信息中心”项目总投资为3615万元,由市财政局与省交通厅共同解决。
其中向省交通厅申报综合考核项目资金1100万元(2013年已落实400万元),向市财政局申请专项资金1500万元,从省级安排我市的相关交通专项补助资金中列支1000万元,资金不足部分由市交通局负责解决。
(七)经济及社会效益“信息中心”项目是我市“智慧交通”的基础性、公益性、标志性工程,项目的建设将实现我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数据整合利用,实时动态监测,完善交通应急指挥机制,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有效改善交通运行安全;更重要的是将在整合各类交通出行信息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人性化、综合化、智慧化的出行信息服务,对缓解我市交通出行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同时,也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集聚提供基础环境支撑。
(八)结论与建议信息中心项目的建设,符合交通管理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加快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改变温州市交通管理现状,推进信息化管理的有效举措。
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满足温州市“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实践服务的需要,为温州市交通运输系统管理及广大人民群众出行提供良好服务,对我市“治堵”具有较好的支撑。
因此,信息中心项目的建设非常必要,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批准立项,及早实施。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现状及成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温州市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设施建设和应用建设稳步推进,交通服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信息质量和采集内容得到增强。
温州市交通运输系统积累了丰富的语音、视频、图像、文字等数据,其中,视频监控点已超过10000路、温州境内高速公路基本覆盖(其中,诸永高速覆盖率已达到98%),国省道重要路段基本覆盖,公交、出租车、“二客一危”等交通工具覆盖率超过99%,市区汽车站、火车站、港口、机场等公共场所基本覆盖,交通工程现场监控初步实现;视频外的关系型数据总量已超过2TB;数据质量稳步提升,数据采集范围逐渐扩大,初步形成了“智慧交通”所需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2.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为适应温州市交通城市化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创新模式,温州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截止到目前,初步建成了以温州大桥、潘桥立交为代表的重要桥梁运行状态监控网络。
截止到2013年6月,建成电子不停车收费(ETC)通道25条;甬台温、金丽温、诸永、温州绕城等高速的视频监控、测速、信息发布屏等采集设备基本实现全覆盖,初步实现了交通运输监管网络体系,如交通运输视频监控系统、交通流量采集系统;3973辆“两客一危”、3710辆出租车、1980辆公交车基本实现GPS定位和视频监控,初步形成了各个条块上的运营监控和管理环境。
3.交通条块应用和管理初具规模。
温州市交通运输系统已建成60多个信息系统,初步涵盖了“海陆空、铁公机”各个领域的生产管理、业务运营、行业监管等相关系统,以交通客货营运资格、船舶营运资格、出租车年检、驾驶培训、汽车维修等为核心的行政审批体系,如出租车营运管理系统;以交通工程现场监控、治理车辆违章、超载超限、出租车拒载和以规范驾车行为、交通运行秩序为一体的交通监管体系,如出租车监管系统、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监管系统;以公交线路管理、车辆调度与指挥,公路物流、航空物流、铁路物流、海运物流以及多模式相结合的物流过程管理和以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监控、管理、分析、处理为一体的交通生产和运营管理体系,如交通客运联网售票系统、道路运输指挥服务系统、温州港机械安全监控平台、温州营运车辆视频监控系统等。
注:相关单位的视频监控数据需全部整合并接入。
4.交通出行服务信息化有所提高。
温州市交通运输系统已建成包含交通网、交运网、运管网、温州港网、温州机场网等5个交通出行服务网站。
初步形成网站、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为载体的交通出行信息发布平台;以网站为渠道的集交通政务、出行指南、交通法律法规和交通执法等公共服务的“温州交通网”,以车站联网售票、网上售票、自动售票机、114代售票、银行代售等多种方式的出行信息的实时发布、联网售票和信息查询等公共服务,同时,港口、火车站、机场也分别实现出行班次查询、实行发布和网上服务等功能,温州港还实现集装箱和运行指数等深度信息化应用,逐步实现了人、车、物的出行信息化。
5.信息化保障机制逐渐完善。
温州市交通运输系统建有信息化保障机构13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1名,其中,市运管局、温州港集团、交运集团等单位在信息化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及支撑保障等方面建设较好,为温州市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我市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处在智慧交通的初级阶段,与国内智慧交通建设较好的深圳、厦门、南京、宁波等城市相比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发展普遍处于起步阶段。
温州市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只能通过不同的系统收集不同数据,采集到的数据只能简单展示,没有统一展示大厅和管理平台。
单位之间、系统之间只有一些“零星”的“碎片”数据,不能形成有效利用,除市运管局对现有系统进行顶层设计和整合外,其它单位基本上都没有整合,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综合性的交通应用大多处于规划之中,更谈不上集交通信息汇聚、处理、展示、服务和指挥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总体基础较弱。
2.交通局未能发挥引领、核心作用。
目前温州市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建设水平不均衡,参差不齐,条块现象较为严重,交通局缺乏统一管理,无法统一协调直属行业管理单位、归口管理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再加上这几年交通局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全系统信息化综合水平不高,对交通运输的实时动态掌握和应急指挥基本上没有任何“数字化”支撑,没有真正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交通局可利用的信息化资源环境基本不具备,近三年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3.信息资源整合、协同、应用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温州市交通运输系统受行业管理部门条块机制制约,横向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机制基本没有建立,缺乏统一的协同共享交换体系和交换渠道;与此同时,应用服务主要局限于行业的核心业务体系和政务服务体系,整体应用效果不够突出,对外公共服务能力有限。
4.交通信息资源采集设施不足,不能形成“联网联控”效应。
交通覆盖范围广、设施种类繁多,现有的各个信息化系统所采集的信息以及信息种类比较单一,对“车流”(境内高速、国省道只有12个点)、“人流”(基本没有)、“路况”(只有视频,高速基本覆盖,国省道重点路段覆盖)的实时采集设施较少,无法形成有效综合服务和应急指挥,行业动态监测主要以单点的感知信号、视频信号、单系统GPS信号为主,交通基础信息感知设备部署范围有限,信息采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足,覆盖范围也远远没有达到全行业系统化运行的管理的需要,造成监管方式较为单一、监管手段没能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