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题单项选择题1 . 朝鲜自李朝成宗十六年(公元1485年)到正祖七年(公元1783年)共颁布了关于科举考试方面的( B )部大典,这些典制类似中国明、清的科考程式、科场条例等,从法律制度上详细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方法、程序及组织管理等。
A.三B.四C.五D.六2 .在东亚日、朝、越等国中,( A )是最早仿行科举,同时也是实行科举制时间最短的国家。
A.日本B.越南C.朝鲜D.缅甸3 .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当是科举考试在西方传延发展的( D )所在。
A.内在原因B.外在原因C.一般原因D.根本原因4 . 科举考试属于中华民族主文化的( C ),亦是人类社会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着人类文化的共同特性,是封建社会时期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即具有极强的延续力、认同力和适应力。
A.主流文化B.时尚文化C.亚文化D.大众文化5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在越南、日本、朝鲜的影响乃归因于( A )学的共同基础。
A.儒B.释C.道D.法6 .( B )人佩雷拉写过一本名为《东西印度旅行记》的回忆录,其中对中国古代官吏考选的评述是主要内容之一。
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意大利7 .中国的科举制对朝鲜、日本、( B )等东亚儒学文化圈诸国的主导影响持续了千余年,其辐射力直至19世纪末随着中国这一制度的不断僵化才日趋衰微。
A.朝鲜B.越南C.泰国D.缅甸8 . “誉录”,又称“( C )”,规定凡考生试卷必先由专人另行誉录,然后再交考官评阅,以防考官通过辨认字迹或密记,而与考生串通作弊。
A.别书B.变书C.易书D.再书9 . 中国在实施科举考试制度的1300年间,科举考试的内容不无变革,然而,( A )学说始终是考试内容的主体。
A.儒家B.释家C.道家D.法家10 .( C )科举从公元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东亚各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
A.朝鲜B.日本C.越南D.韩国11 .科举考试作为人类封建时代一种十分完备的国家考选制度,其根本目的,是要从具有封建伦理素养和一定文化知识的知识分子中甄选优秀人才为(C )所用。
A.乱世治国B.更朝换代C.行政治国D.经世治国12 .从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止,科举制在(B )历史上存在了936年。
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最为完备的国家。
A.日本B.朝鲜C.越南D.泰国13 .汉唐时期,现在越南的中部和北部称安南,属于中国的郡县,参加中央的( B )。
A.武举B.贡举C.童子举D.制举14 . 16世纪以后,中国考试文化在西方传播。
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是从中国学去的。
最早学中国科举制度的国家是(C )。
A.美国B.法国C.英国D.日本15 .作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教育遗产,科举制度对于整个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乃至于被西方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影响世界文明巨大进程的第(A)大发明。
A.五B.六C.七D.八16 . 在中国科举考试西传者中,( D )人是先行者,他们早在明朝末期就将自己来华期间对科举考试的所见所闻,以信函、游记等形式向西方作了最初的评介。
A.英国B.荷兰C.西班牙D.葡萄牙17 .据史料统计中国科举选才的13个世纪中,举行科考近800届,应试士子数以千万记,及第者不过百万人,其中进士仅( B )万人,可谓凤毛麟角A.10B.11C.12D.1318 .意大利耶稣会人文学者(A ),于1588年出版了所著拉丁文著作——《印度史》,书中较详细地描述了科举笔试的实际运作过程,由此成为向西方传送中国笔试选才信息的第一人。
A.马菲B.门多萨C.克鲁兹D.佩雷拉19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东印度公司以考试方法选拔文职人员,被誉为“( A )”,其成功经验使英国本土统治集团受到启示。
A.公务员制度的摇篮B.文官制度的源头C.文官制度的蓝本D.公务员制度的模式20 . 1871年美国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文官机构——(D),统一负责官吏制度的改革。
A.文官委员会B.文官录用委员会C.文官考核委员会D.三人文官委员会21 .日本政府于1887年制定(B ),初步建立通过考试录用文官的规则。
A.《常任文官制度法》B.《文官考试规则》C.《国家公务员法》D.《国家公务员条例》22 .中国古代文官考试制度就在西传,首先驻足于率先创建文官考试制度的(A ),继而影响其他西方各国。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23 . 美国知识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兴趣最早开始于(D ),他本人接受了欧洲启蒙运动中有关中国的观点,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实行仁政的专制国家,是一个在儒家明智的世俗经典指导下选任贤良官吏所统治的和谐社会。
A.伏尔泰B.狄德罗C.魁奈D.富兰克林24 .据统计,1570年—1870年的300年间在英国用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政治制度的书籍,多达(B )多种。
A.60B.70C.80D.9025 .日本政府于1887年制定(B ),初步建立通过考试录用文官的规则。
A.《常任文官制度法》B.《文官考试规则》C.《国家公务员法》D.《国家公务员条例》26 .公务员的考试录用一般是由(D )部门组织实施的。
A.组织人事B.党委组织C.干部人事D.政府人事27 .个别面试的方法对(B )的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了解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熟悉拟招聘职位的工作要求,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A.应试人B.主考人C.监考人D.组织人28 . 美国公务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从“政党分肥制”到“(C )”的曲折过程。
A.恩赐制B.分封制C.功绩制D.考录制29 .西方国家公务员的考选,则以重“(C )”为基本观念,强调以才为先,注重发展潜能、整体效能和个人表现。
A.德才兼备B.德先才备C.唯才是用D.任人唯亲30 . 1945年,法国设置了文官管理局,随后颁布公务员法,从而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
颁布公务员法的年份是( A )年。
A.1946B.1947C.1948D.194931 .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调节功能则表现为调节社会上(B)的布局和结构。
A.人口B.人才C.人员D.人力32 . 法国和德国早期的人事考试管理机构,中国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管理机构,都属于( B )考试管理体制。
A.独立型B.从属型C.兼容型D.融入型33 .中国长期作为一个大陆型的半封闭的农业国,其宗法制度、宗法意识自先秦直至清末,绵延数千年,这一母体,孕育出在世界范围特色独具的(C )文化。
A.血缘型B.家族型C.伦理型D.纽带型34 .综合比较,西方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内容重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尤其关注职位相关知识才能的考查,并把(A)作为必要考察。
中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内容则偏重于通用性知识才能的检测,看重现实具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A.心理素质B.实践能力C.创新思维D.管理技巧35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对公务员的管理起着领导与指导作用,坚持(C)原则,这是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中国公务员制度区别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本质特征。
A.又红又专B.任人唯贤C.党管干部D.德才兼备36 .(B )就是让应试者在人为模拟的逼真的行政环境中处理一些行政事务,用各种手段综合考察应试者的治事、领导、适应、创造和言谈等能力,由此来测试应试者外在的和潜在的行政能力的一种考试方法。
A.情景测验B.模拟演作试C.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试D.评价中心37 .( A )规定,公务员的录用面向全社会,凡符合《公共服务法案》规定的公民,不论种族、宗教、性别、年龄、学历、是否残疾,均有参加考试的权力。
A.澳大利亚B.加拿大C.美国D.英国38 .要使现代政府公务员子系统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就需要以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为先决条件。
而科学制度的建立及其职能的行使,又必须有相应的(B )来保证。
A.社会制度B.政治体制C.经济体制D.文化体制39 . “(D)”。
一个国家选拔任用什么样的人从事国家管理,直接影响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效率,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和国家的兴衰。
A.人才绿卡B.得人者兴,失人者崩C.尚贤者,政之本也D.为政之要,首在择人40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当以“(C )”之社会价值观作为“竞争择优”的精神动力,督导社会个体追求并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能力,将个人的发展及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进步作贡献融为一体。
A.智力本位B.物力本位C.能力本位D.财力本位2 大题多项选择题1 .科举考试具有的(ABCD )和竞争入选的特征,集中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特质。
A.考试对象开放B.标准统一C.机遇均等D.程序严密2 . 科举考试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因而与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有相通之处,能与其(CD )自然接轨,它顺应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社会价值观的取向。
A.自由竞争B.人性解放C.务实思想D.效率观念3 .中国的科举制对(BCD )等东亚儒学文化圈诸国的主导影响持续了千余年,其辐射力直至19世纪末随着中国这一制度的不断僵化才日趋衰微。
A.韩国B.朝鲜C.日本D.越南4 .在中国科举考试西传者中,葡萄牙人是先行者,他们早在明朝末期就将自己来华期间对科举考试的所见所闻,以(AC )等形式向西方作了最初的评介。
A.信函B.小说C.游记D.散文5 . 根源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古代文官考试,既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AB )发展的必然结果。
A.社会精神B.物质文明C.文化传统D.风俗习惯6 .美国公务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先后经历了(BD )不同阶段的曲折过程。
A.“恩赐制”B.“政党分肥制”C.“军功制”D.“功绩制”7 . 18世纪的法国许多启蒙思想家热心研究中国科举制度,试图从中寻求改革法国政治制度的可能性,其中以(ACD )等人的言论最具代表性。
A.伏尔泰B.门多萨C.狄德罗D.魁奈8 .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常任文官制度法》(又称“彭德尔顿法案”),该法案以平等竞争为原则,规定了录用政府事务官必须经过(BC),成为美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标志,奠定了美国现行文官制度的基础。
A.公平竞争B.公开考试C.择优录用D.综合考核9 .中国古代文官考试制度在西方历经了(BCD )的演变,也正是这种历史性的演变和积淀为西方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拒绝B.探索C.认同D.发展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公务员录用综合考试法。
如品能测验、(ABCD )、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试、模拟模型、评价中心等。
近年来又兴起“笔迹辨析”测试和“人才租赁”等方法。
A.模拟演作测验B.情景测验C.模拟测验D.公文测验11 . 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心理测验是在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测试方法,对应试者的(ACD)等方面进行测试的一种考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