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金属材料的热处理与表面改性

第五章金属材料的热处理与表面改性


5.9 热处理新技术 一、形变热处理 基本方法:将塑性变形与热处理相结合,借助塑
性变形细化组织 主要作用:提高钢的强度,改善钢韧性的热处理。
二、真空热处理 主要作用:防氧化、净化表面、脱脂、脱气、减小
变形
三、离子轰击热处理 基本方法:利用带电离子轰击进入工件表层 主要作用:提高工效,改变材料表层成分,改
0.04mm 马氏体
0.08mm
回火马 氏体
回火时组织变化
马氏体
回火马氏体
碳原子以ε-碳化物形式从马氏体中析出
2、回火时力学性能变化 随回火温度升高
l 硬度下降;塑Βιβλιοθήκη 、韧性上升。 l屈服强度先升后降,
最高值在200℃左右出现; l弹性极限先升后降,
最高值在350℃左右出现;
3、回火工艺
根据回火温度分
碳原子以ε-碳化物形式从马氏体中逐渐析出。 (2)残余奥氏体分解(200~300℃):
残余奥氏体转变为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体。 (3)渗碳体形成(250~400℃):
ε-碳化物转变为极细小的渗碳体。 (4)铁素体的回复和再结晶,碳化物颗粒聚集长 大(400℃以上)
回火时组织变化
碳化物的 析出; 残余奥氏 体的分解; 铁素体的 回复和再 结晶。
硬度、疲劳强度和耐蚀性。 适用钢:各种钢 渗氮温度:560~570℃ 渗氮时间:1~3小时 渗层厚度:0.01~0.02mm 渗氮前热处理:调质
20 CrMnTi 钢碳氮共渗层组织
1
2
3
1.针状M + 残余A ; 2.混合M + 残余A ; 3.板条M + 针状M
四、渗硼 目的:提高工件表面硬度(高于其他化学热处
如20CrMnTi,18Cr2Ni4W
2、渗碳工艺参数 渗碳温度:900~950℃ 渗层厚度:1~2毫米 渗碳时间:7小时左右
典型滴注剂 ①甲醇-煤油滴注剂:国内许 多厂家采用。 ②甲醇-乙酸乙脂 ③甲醇-丙酮
气体渗碳示意图
示例:滴注式气体渗C 工艺
如20钢,齿轮,
要求渗层厚度为 0.3mm
工艺:930℃,煤油 20D/ min,3h。 炉冷,后淬火
性能:表HRC:58~63 心 HRC40以下
4、渗碳工序安排
下料
锻造
正火
机加工(粗)
渗碳
淬火
低温回火 磨削
低C钢渗C与中C钢表淬比较。
①性能上:中C钢表淬HRC低(HRC50~58),
心部冲击韧性,耐磨性也较低。 低C钢渗C (HRC58~63)
②渗C层易获沿零件轮廓均匀分布,表淬层分布 不易控制,小模数齿轮常有淬透可能。 但渗碳工艺复杂,变形较大,成本较高。
的稳定性与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有关
淬透性影响因素:
A1
(1)奥氏体中含碳量
T
P (2)奥氏体中合金元素的种
A
类和含量
B (3)未溶碳化物和奥氏体晶
M t
粒大小
工件淬硬层与冷却速度的关系
二、淬透性的表示方法
通常用用标准试 样在一定条件下 淬火能够淬硬的 深度H或全部淬透 的最大直径D表示。
测定结构钢 的淬透深度规定 以体积分数为50% 淬火M的硬度作为 基准。
5.4 钢的回火 回火:淬火钢件加热至AC1以下某温度保温一定
时间,而后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一、回火目的
(1) 减小或消除淬火应力,防零件变形和开裂。
(2) 稳定组织,防止组织转变引起的零件形状、
尺寸和性能变化。
淬火
(3) 获得所需力学性能。
回火
二、回火时组织转变及力学性能变化 1、回火时组织转变 以碳钢为例: (1)马氏体开始分解(100~200℃):
表面含C量和一定C浓度梯度
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化学热处理工艺。
目的: 高的表面硬度(HRC58~63),耐磨性 高的接触σ-1,弯曲σ-1 高的冲击韧性等。
应用: 适用于承受磨损,交变接触应力或弯曲
应力和冲击载荷的机器零件 如:轴,活塞销、齿轮、凸轮轴既表面要
求高硬度,心部要求足够强度和韧性。 汽车、拖拉机、起重、坦克等设备中零件
80%以上
分类 依渗C剂 聚集状态 渗C方法可分为: 固体渗C、 液体渗C、 气体渗C(和特殊渗C)。
固体渗碳法示意图
泥封

渗碳箱
试棒
零件 渗碳剂
液体渗C 盐浴 特点:加热速度快,加热均匀 缺点:多数盐浴有毒,
盐 浴 : NaCN , KCN , ( 氯 化 物 , 剧 毒 ) , 用于小批量生产。
回火托氏体
(3)高温回火(500~650℃) 回火组织:回火索氏体:铁素体+细粒状渗碳体 力学性能:高的塑性、韧性,较低的屈服强度和
硬度。
回 火 索 氏 体
适用:① 主要用于中碳碳素结构钢或低合金结构 钢制造的各种机械结构零部件
★结构钢淬火+高温回火,以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 能为目的,称为调质处理,如发动机曲轴、连杆、 螺栓,机床主轴等要求综合机械性能零件。 40Cr
面产生一层致密保护膜
一、氧化处理
1、钢的氧化处理(发蓝、发黑) 基本方法:使钢表层在化学溶液中氧化形成Fe3O4
致密氧化膜。 作用:达到提高耐磨、耐蚀和装饰目的。
2、铝的氧化处理
基本方法:使铝在化学溶液中表层氧化形成Al2O3 致密氧化膜。
作用:提高耐磨、耐蚀性。
二、磷化处理 基本方法:使钢在磷酸盐溶液中表层形成磷酸盐
时效工艺分为: 人工时效:时效温度高、时间短,硬度低。 自然时效:时效温度低、时间长,硬度低。
屈 服 强 度 Mpa
时效时间 小时
Al-Cu合金的时效
5.7 钢的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通过活性元素原子的吸收和扩散改 变钢的表层化学成分而改变钢的表层组织与性能 的热处理工艺。
常用:(1)提高硬度:渗碳、渗氮、渗硼等 (2)提高抗高温氧化性:渗铝、渗铬等 (3)提高抗腐蚀性:渗硅、渗氮等
0.5mm/20~50h )
3、渗氮前热处理及组织 渗氮前热处理:调质 渗氮后组织:渗氮层:合金氮化物+回火索氏体
心部:回火索氏体 4、渗氮工序安排
下料→锻造→正火或回火→机加工(粗)→ 调质→渗氮 → 磨削
渗碳与渗氮的工艺特点
名称 渗碳
处理温度 (℃)
900~950
处理时 处理后是否需 间 ( h ) 要热处理
气体渗C 渗C气体可用碳氢化合物有机液体,
如:煤油、丙酮等直接滴入炉内汽化而得。 优点:生产率高,可机械化、自动化生产、
渗C层浓度可控制,渗C质量高。
气体渗碳法示意图
渗C用钢
含C量:0.15~0.25%,若心部要求强度较高,
含C可为0.30%。 低碳钢:要求不高时可用。 如:20钢 低碳合金钢:截面较大、形状复杂、表面耐磨性、 疲劳强度、心部机械性能要求高的零件
化学热处理三个过程: (1)活性原子产生 (2)活性原子被钢表面吸收 (3)活性原子由钢表面向心部扩散
含活性原 子的渗剂


渗剂分解释 放活性原子
活性原子在工 件表面吸附
活性原子由表 面向心部扩散
一、 钢的渗C(carburizing)
1、渗C的目的、分类及应用
定义—钢件
渗C介质 加热和保温,
膜。 作用:达到提高耐磨、耐蚀性。
第二节 电镀 基本方法:利用电化学反应,使工件表面在化学
溶液中镀上一层金属或金属复合膜。 作用:提高耐磨、耐蚀性,修复磨损零件,实现
表面装饰及其他目的。
第三节 气相沉积
基本方法:借助化学或物理的过程,使选定的金属、 或金属化合物等在工件表面沉积形成一层膜。 作用:提高耐磨、耐蚀性,实现表面装饰及其他目
φ12.5 冷却水
12.5 喷水管
样品台 试样 喷水
淬透性测试试验结果
试样上磨出一个平面 测出从底部到顶部的洛氏硬度值
洛 氏 硬 度 绘制出这样一张图
到试样底端的距离
钢的淬透性以 J HRC
d
来表示,如 J 42 ,表示距水冷端
5
5mm处,试样的硬度值为HRC42。
三、淬透性意义与选材 l 重要零件选高淬透性材料,保证表面和
二、渗氮
1、目的与用钢
目的:保持工件心部良好综合力学性能 (较高的强度和好的塑、韧性)的同时, 使工件具有高的表面耐磨性、红硬性(高 温硬度)、抗蚀性和疲劳强度。
适用钢:中碳合金钢
2、渗氮方法及参数 方法:气体、液体或固体渗氮 渗氮温度:500~600℃ 渗层厚度:0.15~0.7毫米 渗氮时间:10~100小时左右( 0.3~
(1)低温回火(150~250℃)
回火组织:回火马氏体:碳过饱和度降低了的马
氏体 + 析出碳化物
力学性能:残余应力消除,
高硬度、高强度,较
低的塑性和韧性 回
火 马 氏 体
主要适用
高碳钢制造的各类工模具、机械零件(如轴承)
如锉刀 T12
160-180 ℃ ∽64HRC
渗C及CN共渗淬火后的零件
②高C高合金钢(如高速钢、 高铬钢)的回火T的高达 HRC
500~600℃,在这个T区
间里将发生二次硬化作 用。
560
T/ ℃
4、回火脆性
低温回火脆性:(第一类回火脆性)
250~350℃回火时韧性降低。
不可逆。 预防方法:回避在该温度回火
钢的韧性与回 火温度的关系
高温回火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
3~9
需要
渗氮 500~600 20~50
不需要
三、碳、氮共渗 1、中温碳、氮共渗(氰化) 目的:提高表面硬度、疲劳强度和抗蚀性(表面 硬度和抗蚀性高于渗碳层)。 适用钢:中、低碳钢 氰化温度:800~860℃ 渗层厚度:0.1~0.75毫米 共渗时间:1~3小时 渗后热处理:淬火 + 低温回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