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
摘要: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 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
它的景观设计所反映的是城市和和水的关系,是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素可分为绿化、交通、护岸、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几方面,还要考虑到附近的建筑物以及城市特色。
关键词: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绿化设计交通设计护岸和防洪堤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滨水建筑特色和主题
前言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优秀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空间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
它是城市形象的景观节点,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城市灵魂的历史文化之载体,更是今天的城市居民精神寄托的空间场所。
正如黑川纪章所说,城市水系作为与城市人工环境共存的一个自然景观要素,已深化为城市文脉的一元,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心象风景"。
城市滨水空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它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
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素可分为绿化、交通、护岸、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几方面,还要考虑到附近的建筑物以及城市特色。
1 绿化设计
(1)绿化设计是滨水景观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个环节,滨水绿化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多地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连续性绿化带,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滨水空间的新形象"在绿化种类上,应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并以树为主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
(2)在进行绿化设计时,应重视当地乡土植物,利用场地条件种植多样的植物,注重展现层次变化、质感变化、色彩变化、季节变化、图案变化等,以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
(3)城市滨水区的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布局。
对绿化植物的选择应以耐水湿植物和地方性的观赏植物为主,对植物的搭配要求如地被、花草、低矮灌丛与高大树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滨水区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避免采用几何式的造园绿化方式。
2 交通设计
滨水交通设计的目标要结合滨水空间的实际状况,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尽量减少和控制“路夹河”的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的绿地、服务性设施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
在进行滨水交通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2.1 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是滨水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其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合理的步行系统"要形成步行区域,滨水散步道的设置必不可少"散步道串连起各处户外活动空间,同时利用建筑首层架空的柱廊,作为联系室内外的步行区,形成内外交融的空间组合;或设临水空中走廊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人行网络,使游人可自由地在有高差的不同平面上往返,并获得多种高度、多个角度的观水视点,使步行空间更加活泼。
2.2 车行系统
许多城市与其滨水区之间设有平行的车流干道,这样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心理上都割裂了城市中心与滨水区的紧密联系,步行者很难由市中心方向便捷地到达滨水区"在城市承受越来越大的交通负担的同时,这种压力也转移到滨水区,有些滨水区域内部被城市干道直接截断,破坏了滨水区的空间完整性,城市干道阻断了岸地建筑与水体的渗透和交流,人群只能在靠近水边的狭小区域内活动"因此,调整滨水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形成便捷的车行系统,是维护城市滨水空间的重要措施"车行交通以及停车场的地下化有力地保证了地面行人的安全和便捷,消除了噪音和废气对滨水空间的行人和绿化的危害,高架也是一种实现人车分流的有效途径。
3 护岸和防洪堤
护岸设计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安全与亲水的关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规划设计应考虑景观的美感和生态的平衡。
3.1 护岸的造型设计
根据剖面形态的差别,护岸分为垂直型、斜坡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节约用地,但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其他两种适用于水面宽阔的岸线,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
3.2 护岸的选材
根据护岸的材料不同,护岸可分为绿化护岸、碎石护岸、沙滨护岸、混凝土护岸等几种"护岸设计应尊重河岸的自然形态,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即使在不得不进行人工建设的情况下,也应该创造自然的生态河堤"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
4 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
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适当的位置建设合适的休闲广场或建筑小品,有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观景点。
观景首先要有适当的观景点,滨水设置的亭、榭、廊、雕塑等建筑小品,水边的亲水步道、平台、桥头、滨水建筑物等,都可以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其中既有静态观景点(如平台、亲水步道等),又有动态观景点(如人、车、船等)"同时还可分为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观景点,
相互穿插,给市民和游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观景场所,产生人景交融的滨水景观"如每隔一段河岸就设有半圆的亲水平台,配上黑色的手扶栏杆以及风格别致的景观树,
形成了一个小广场,成了当地又一处休闲之地。
(2)营造适宜的空间环境和健身环境。
在滨水公共绿地空间,设计按照人体行为工程学原理,安排多种健身设施与器具,创造休闲健身空间环境,游步道宽度可定为 1.2~1.5m,以便两个人相向步行,能轻松地在林荫下漫步,路面铺装应平坦,尽量在临水面安排铺装广场,设置较舒适的座椅,让人近水观赏,游赏水景。
5 滨水建筑
城市滨水区建筑群体的平面配置和空间布局,对营造良好的滨水景观有重大意义"滨水区建筑群体布局要为建筑群争取到达水域的尽可能多的视线走廊,保证已有重要建筑物视线走廊的通畅,并使水域观察建筑获得层次感,群体布局中,通过前后建筑的错落布局,使后排建筑通过前排建筑的间口获得水景。
滨水地带建筑高度宜分区控制,建筑布局和形体应有意识地预留视觉廊道通向水域空间,靠近水域的建筑不能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将水岸美景纳入生活版图,开窗见绿,举目观水"通过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保持建筑室内空间与水域的视觉联系,使室内外空间一体化"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靠近水边建筑底层架空或局部透空,形成半公共空间,吸引人的活动,同时也使滨水建筑成为视觉焦点。
滨水建筑在规划设计时宜采用群体围合成合院,向水面敞开或半敞开,将水景引入建筑群的内部形成水域空间与广场、庭院的有机融合,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广场尽端的两根立柱,既限定了广场空间,又形成框景,将水上画面引进来"还可利用天然的地形或用人工的方式将水体引入建筑群的纵深地带,通过水体与基地的反复穿插,形成链式或网络状体系,从而最大程度地达到水与建筑的融合和视线的交织。
滨水建筑单位为取得通向水面的视线,可通过形体的扭转、窗位的精心设置及表面透明材质的选择来加强与水域空间的交流"如香港浅水湾丽晶苑,位于浅水湾西侧的山坡上,面海前部被建筑物所阻挡,但由于其设计形体的变化,其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极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6 城市滨水景观还要有自己特色和主题
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方面的综合,做到人与大自然!城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在景观的设计和序列组织中,应突出自然风光带、历史风光带、生态风光带、人文风光带的主题,突出不同主题特征和功能特色,形成具体的景观环境,使人得到不断变化的空间感受。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在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上,城市滨水区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的资源潜质;在社会层面上,城市滨水区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在都市形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每一个建筑设计师都应该充分发挥创意和灵感,设计出和谐优美而又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西德)普林茨(Prinz,D.)著;(日)小幡一日,李维荣,解庆希译. 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天津:天津大学,1989.9
2、董雅文. 城市景观生态.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2
3、梁振强, 区伟耕. 开放空间:城市广场·绿地·滨水景观. 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