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比较,餐桌礼仪与由来

中西比较,餐桌礼仪与由来

中西餐桌礼仪比较概述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礼仪是一整套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而餐桌礼仪,是指人类社会在进餐时的各种公认礼貌标准,相反有些行为举止,在进餐时被认为是无礼,或影响别人食欲的。

各国人们由于文化差异,所以餐桌礼仪在各国都有很大的不同。

而随着世界的发展,国家间的交流日益密切,然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西餐桌礼仪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正文中国餐桌礼仪的由来和习俗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种传统餐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

清代西餐传入我国,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国的餐桌礼仪因而受到了其一定影响。

中西餐饮文化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的重要地位。

而餐桌礼仪则是用餐时非常重要的一项。

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餐,需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餐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

用餐时犯了禁忌,便会带来厄运。

例如:①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慰藉酒”需有七蝶菜肴。

②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在碗里,否则将来的配偶会是痘皮脸,也不尊重辛勤耕作的农夫。

③用饭后不能说“我吃完饭了”,这意味着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

④吃饭时要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的声音,这不单是不礼貌,并有乞丐之嫌。

⑤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饭碗的中央,因为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

⑥吃饭坐哪就不能再换,端着饭碗像是要饭的。

⑦吃饭时手要扶碗,绝不许一只手在桌下。

西方餐桌礼仪西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刀叉的使用及餐具的多样。

一封正宗的西餐餐具共包括:牛油刀、面包碟、前菜用刀叉、主菜用刀叉、喝汤用汤匙、甜品用叉匙、红酒酒杯、白酒酒杯,远远多于中餐。

因而西餐有着细致而繁杂的各种礼仪规范。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对比中国和西方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多差异,并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

一、中西座次安排比较中国:1、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

2、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声响来,也不要起身走动。

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对客人说:“请坐这里。

”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

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

3、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档次高一点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除非你打算好请客。

西方: 1、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便会引领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

有些细心的主人也会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示座次,如果没有这项安排,那么座位安排原则一般为: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为原则,男主客优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在男主客右边,其他夫妇则以对角入座。

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希望能藉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

2、入座原则是客人先入座,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座,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座,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座。

3、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差距总结1、餐桌类型的差异——方圆不同中:在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中,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重视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团圆之美,注重中庸之道,处事圆滑,灵活性强,具体体现在饮食中餐桌类型的选用上,就是圆桌最受欢迎。

西:在西方人传统思维方式中,强调个体,重视自由,崇尚竞争。

因此,西方人处事规范,原则性强,具体体现在饮食中餐桌类型的选用上,就是方桌最为常见。

2、差异的民族性格中国: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方: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

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二、中西上菜顺序比较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

西餐的上菜顺序: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

冷菜和汤,同时就着面包吃。

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

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

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

甜食常有冰激凌、布丁等。

然后是咖啡或红茶。

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

差距总结中西方饮食的味养不同中: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味”为核心,认为饮食就是食物内在之味和情境心理体味的综合审美过程。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味觉纳入了审美的范畴,甚至认为美感起源于味觉。

视、听、嗅、味、触五官感觉的整合与联觉所引起的审美愉快,广泛地涉及到精神和物质等各个领域。

味觉的审美功能已经在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灵与肉的结合上形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人的美食文化中,人们的饮食观念以“味”为核心。

这种味是由饮食的滋味和饮食的意味共同组成的复合味,其中,饮食的滋味是指食物的内在之味(味觉审美),饮食的意味是指食物的味外之味(心理审美)。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饮食在裹腹充饥之时,也是内心的一种情感体验。

西:西方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养”为核心,认为饮食就是从食物中摄取能量和营养素满足人体生理需求的生物学过程。

西方人认为审美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在人的五官感觉中,视觉被认为最具认识作用,味觉仅因择食引起生理快感,仅能满足生理欲望,属于“享受的器官”,知识价值很低。

因此,在西方人的美食文化中,人们对食物营养的追求远远超过了色香味形,食物营养成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学要求,是西方人评价美食的核心标准。

西方人通常认为饮食仅是生存手段,重视食物营养素和能量的供应状况,而很少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在一起,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三、中西方用餐餐具比较中国:餐具主要包括筷子、碟子、调羹、碗、调盘等。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

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套内。

西方: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

在正式的西餐餐具共包括:牛油刀、面包碟、前菜用刀叉、主菜用刀叉、喝汤用汤匙、甜品用叉匙、红酒酒杯、白酒酒杯。

摆放方法:垫盘剧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

差距总结1、原料选用的差异——主辅不同中:中国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饮食结构以农作物为主,肉类为辅。

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淀粉为能量的主要来源,荤素搭配比较均衡,喜食果蔬,讲究杂食。

西:西方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畜牧文化,畜牧文化决定了西方饮食结构尤其偏重于肉类与乳制品。

西方人的膳食结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具有“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特点,偏好甜味,快餐发达。

2、切割工艺的差异——粗细不同中:中国人擅长手工,刀工技艺独步世界,刀法精妙细腻,艺术性比较突出,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中国烹饪表现出精巧细致、因料制宜、多样统一的特性。

诸如,中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片、切成丝,或剁成块、剁成泥,或煸、炒,或烧、煮,形态丰富,技法多样,可谓一菜一格,百菜百样。

西:西方人擅长机械,运用器械设备的能力较强,虽然手工技术相对粗糙,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突出。

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西方烹饪表现出简单粗放、机械大气、实用第一的特性。

诸如,西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大块,或剁成小块,或烤制牛排,或煮做肉汤,主料突出,技法简单,可谓粗而不俗,经济实用。

3、餐具使用上的差异中: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

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

西: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

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

大约1 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

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

总结餐桌礼仪是一种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各种元素涌入中国,中国的传统餐桌礼仪也有了一些变化。

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这正是西方文化的融汇。

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不仅可以防止失礼于人,还可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了解各地的文化传统、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