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为的研发与创新(最新版)

华为的研发与创新(最新版)

华为的研发与创新(最新版)中国式基业长青的研发策略从优秀到卓越的创新方法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及当当网等均有销售荐理由:向华为学习什么企业犹如明星,其命运随着潮流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但华为似乎可以算是一个例外,在每一个浪尖谷底,它总是坦然以对,走着自己的路,并最终开辟出一条通往世界的扩张之路。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民营企业,华为的营业额已经步入世界500 强的门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企业。

2011 年,华为营收达到2039 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商地位,且与爱立信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1 年华为销售收入达2039 亿元,截至2011 年12月31 日,华为持有可用现金流为572 亿元。

“10 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

”华为总裁任正非当年的豪言犹在人耳。

如今,华为这一梦想已然实现。

华为总裁任正非凭借着自己出色的经营思想和远见卓识的管理才能,创建了华为,并带领着华为在发展中不断地壮大,从中国走向世界,使华为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改写了全球电信业的“生存规则”。

《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任正非:年过60 岁的任正非显示出惊人的企业家才能,他在1987 年创办了华为公司,这家公司已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如今这些电信巨头已把华为视为“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英国《经济学人》对华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它(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华为是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的一面标志性的旗帜,它所走过的路正在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学习的经典教材。

华为的逆势增长,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必然性在于,它在管理方法、营销策略、战略谋定、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企业文化、研发策略有特别的成功基因,拥有了这些基因与武器,华为自然能够披荆斩棘,成为中国企业中的佼佼者。

本套丛书在出版之后,低调面市仍受读者追捧和热烈好评。

一再重印,依然畅销如故。

本图书对华为进行了最权威、也是最全面、最细致的解读。

不少企业的负责人纷纷打电话来要求团购一批丛书。

鉴于此,我们对本套丛书进行了再修订。

除了将华为近年在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和研发与创新等的变化进行更新和重新分析之外,我们还根据一些企业负责人的建议,我们在结合华为的案例分析时,增加了华为在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和研发与创新方面,对于大多数企业的启示和借鉴。

在这些方面,我们给出了更加专业的建议。

我们对每章后面的专题、案例、链接等进行了更新,使内容在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同时,也更加精练。

序言:成功基因四:研发与创新华为推崇创新。

20 多年来,在任正非的领导下,华为对技术创新孜孜追求。

华为对创新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不创新是华为最大的风险。

2001年,联想集团CEO 杨元庆来华为参观时,杨元庆表示联想要加大研发投入,做高科技的联想,任正非以一位长者的口吻对他说:“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

”华为如今在国际上的地位,来源于其多年来在研发上的巨额投入。

别人觉得搞技术是赔钱买卖的时候,任正非却每年将华为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发中。

华为始终相信客户需求导向优先于技术导向。

任正非认为正是在这样一种创新精神和对技术的追求之下,使得华为成就了一系列的第一。

从一家早期以低价格竞争取胜的企业,几年之间迅速转变成技术型企业,所用时间之短,发展速度之快,让人为之咋舌。

美国著名国际投资银行家和公司战略家、现任花旗集团公司执行董事罗伯特· 劳伦斯·库恩博士表示,华为已经具备“世界级企业”的资质。

他表示,虽然许多人曾经认为华为抄袭外国技术而批评它是“二流公司” ,但现在,“华为已经成为世界革新领袖” ,它的崛起“震惊了原来的大佬们——如北电、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 。

目录:华为的研发与创新第1 章研发战略第一节“压强原则”第二节抓不住牛缰绳,也要抓住牛尾巴第三节不搞基础研究就没有机会第四节实现基本专利突破第五节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第六节向企业网与消费者业务迁徙第2 章研发理念第一节交叉授权,合理付费第二节瞄准革命性主流技术第三节领跑者:自己把握方向第四节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案例1:索尼成也技术败也技术案例2 :三星电子产品研发武功第3 章研发原则第一节尊重与保护第二节国家之争就是IPR 之争第三节以产品的竞争力为出发点案例:IBM 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战略第4 章研发流程第一节预研:专利转为商品的必经之路第二节IPD :集成产品开发第三节“专利地图” 专题:专利地图的作用、分析第5 章研发瓶颈突破第一节研发国际化第二节自主研发第三节持续投入第四节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第6 章研发风险管理第一节风险意识管理第二节专利技术风险管理第三节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第四节不进行技术创新是最大的风险附录:英特尔在技术研发上的风险投入第7 章研发团队管理第一节人才输入第二节研发精神第三节人才激励案例1:微软中国的研发人才战略与承诺案例2:IBM 技术人员多渠道的职业发展体系第8 章开放式创新与研发第一节开放式创新第二节内部共享资源的创新第三节扭转开发观念上的误区第四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五节专利交叉许可第六节直接购买技术第七节开放式合作研发第八节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专题:维基改变世界:胜利者的创新和用户共同进行案例链接:开放式创新:从公司外部寻找创意附录:孙亚芳:鼓励自主创新更须保护知识产权第9 章创新战略第一节创新反幼稚第二节研发体系改革第三节从追随到创新专题1:迈克尔?波特:创新可以化劣势为优势专题2:彼得·德鲁克:创新机遇的来源案例链接:爱立信的创新战略第10 章“专利”暗战第一节技术是品牌出口的重要基础第二节私有协议第三节借助我国知识产权第四节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专题1:美国再启专利屠宰专题2:IBM 知识产权管理:高度集权,激励创新案例链接:联想全球化的知识产权战略第11 章技术战略第一节持之以恒的研发投入第二节要走技术独立的路第三节反驳“唯技术论”第12 章研发未来:下一个十年的机遇第一节物联网第二节云计算第三节家庭网络第四节移动宽带延伸阅读:IBM CEO 彭明盛解读“智慧的地球” 延伸阅读:英特尔杨叙:三网融合催生个性化互联网第13 章启示篇第一节“研发工作的护航者”第二节持续的技术管理变革附录:任正非精彩语录参考文献文摘:第1章开放式创新与研发在我们未进入的一个全新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对公司已拥有的成熟技术以及可以向社会采购的技术利用率低于70% ,新开发量高于30% ,不仅不叫创新,反而是浪费,它只会提高开发成本,增加产品的不稳定性。

凡是说:我的项目全部都是我做,未利用别人的成就,这种人一定不能加薪。

华为总裁任正非第一节开放式创新在今天,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的创新已经不可能应对来自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日益增大的压力。

于是,我们“似乎”重新回到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时代,开始进行“开放式的研发与创新” 。

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平均每个雇员完成的技术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2 倍。

其中,所完成的一流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1.9倍,重大改进是1.92 倍,一般改进是2.46倍。

为了节省开发成本,一些大型企业大幅度减少内部研发经费,转而通过购买技术或收购中小企业的方式,在其他公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许多行业领先性企业如思科、英特尔,都放弃了基础性研究工作,只保留必要的适应市场的开发活动。

所谓开放式创新,恰好与内部创新最大的不同是,它提倡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允许企业外部的创新主体参与创新过程,以求改善创新绩效、达成创新目标。

2009 年4 月,华为副总裁宋柳平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如果过度地强调自主创新,可能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讲,实际上是不一定有竞争力的,不创新是不行的,但是封闭的创新也是不行的,我们强调的是开放式创新,因此我们跟全球的主要合作伙伴成立了几十家联合创新中心,这样就保证我们对于产品的开发是满足客户需求的东西,因为封闭的自我创新实际上是一个高成本的,同时也是不具备竞争力的。

”华为认为,要以开放心态看待和整合业界的各种资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

在华为看来,“技术重要,管理整合资源带来的市场成功更重要” 。

任正非在其题为《创业创新必须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演讲中说道:我们提出了在新产品开发中,要尽量引用公司已拥有的成熟技术,以及可向社会采购的技术,利用率低于70%,新开发量高于30 %,不仅不叫创新,而是浪费,它只会提高开发成本,增加产品的不稳定性。

当然,我们公司将来也会有许多人在未知领域去探索,也可能会有很大的成就,我相信会有这样的人才出来。

但从公司的使命来看,我们是在做产品,完全创造性的东西在目前阶段没有可能和必要存在,将来也可能存在,存在的时候当然不会埋没你、压制你,一定会给你机会。

但如果我们能在前人基础上善于总结善于提高,仅用五到十年时间,你们的孩子还刚上小学,你们就可能是世界有名的专家,因此你们将有资本向你们的后代炫耀。

但如果你们现在妄自浪费青春,一味自己埋头苦干,转来转去,你们的青春将不是无悔,而是懊悔不已。

你不可能一个人去达到世界水平。

任正非号召研发人员研发一个新产品时应尽量减少自己的发明创造,而应着眼于继承以往产品的技术成果,以及对外部进行合作或购买。

任正非曾这样说道:我们也不全靠自主开发,因为等自主开发出来了,市场机会早没有了,或对手已在市场上构筑了优势,我们却没法在竞争的市场上获利,所以,我们经常采用直接购买技术的方式来缩短差距并构筑领先。

在我们未进入的一个全新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对公司已拥有的成熟技术以及可以向社会采购的技术利用率低于70% ,新开发量高于30% ,不仅不叫创新,反而是浪费,它只会提高开发成本,增加产品的不稳定性。

凡是说:我的项目全部都是我做,未利用别人的成就,这种人一定不能加薪。

1998 年,任正非就给华为定下了这样的目标:“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用我们卓越的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

”在通信领域,中国企业普遍起步较晚,当华为进入电信行业时,国外的公司已经在这个领域里持续地成长了数十年,积累了大量的智力成果。

在华为的创新观念中,首先就是肯定和承认他人的优秀智力成果,承认与西方公司的差距,并勇于继承、善于继承,在继承他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持续的创新。

华为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不创新的公司必然灭亡,而采用狭隘的、封闭的模式,片面地强调全面“自主创新” ,同样也是十分危险的。

“封闭式创新” 直接导致了创新活动的重复劳动,效率低下,而拒绝使用他人的创意和技术也就意味着放弃通过对别人成熟、先进的创意和技术的使用获得额外利润的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