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家乡美1000字第一篇:《家乡一景(描写家乡的作文1000字)》家乡一景“九里山下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说的是中华九州之一——徐州,徐州是我的家乡。
云龙山、云龙湖,云龙公园是徐州比较有名的地方,宋代文豪苏东坡“左擎苍右牵黄,老夫聊发少年狂”曾经醉卧云龙山黄茅岗,云龙湖边拔剑泉,云龙公园燕子楼是唐代关盼盼的居所,但我还是喜欢离我们学校比较近的古黄河公园。
登临云龙山,俯瞰徐州城。
一弯河水,好像拉开一匹淡绿色的绸缎,从西北流来,转折东南,穿过市区,铺向远方。
这是黄河吗?黄河确曾在此流过。
宋代以前,在徐州交汇的两条河流是汴水和泗水。
从1194年(南宋绍熙五年、金明昌五年),黄河于武阳决口改道,侵汴夺泗流经徐州入淮河,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从仪封铜瓦厢决口,再次改道离开徐州,转向东北夺道大清河,它由苏北滨海县注入黄海,改至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
这期间,黄河之水在徐州流淌过661年。
此后,遗弃在豫、鲁、皖、苏四省一条黄河古道,长达600余公里。
现在从徐州穿城而过的大河,是黄河故道的一段,至今已经153年。
到此游览,你会发现近十公里的风景线上,景点成串。
溯流而上,主要景观分布三段:一是汉桥至和平桥之间,二是庆云桥附近,三是合群桥以西。
沿河散列的景观,多有关联的文化内涵。
百步洪及其它和平桥至汉桥的段河,古称“百步洪”。
这一带的水域开阔,河心有岛。
在西岸从和平桥堍拾阶而下,经百步洪广场,曲径通幽,沿河相连一串造型各异的仿古建筑,有亭、有廊、有阁、有轩。
古时,河流湍急的航段,谓“洪”,百步洪与秦梁洪、吕梁洪合称古泗三洪。
广场旁的卷浪石上,镌刻苏轼的诗作《百步洪二首》。
这是1078年他与友人乘船同游时的记述,透过字句可以领略当年的景象:“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狮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这些描述,恰是唐宋时代泗水河道行船的写照。
当年这条湍急的河道,曾是江淮连通中原的航运枢纽。
12世纪以前,汴泗两河交汇于徐州城外,唐代诗人韩愈曾写有“汴泗交流郡城角”的诗句,如今已在两河交汇处的故址(坝子街桥附近)建成一景:碑阙合一的仿古建筑,文图镌刻精美,正面是“汴泗交汇”四个大字,背面为碑记,两侧分别为汴泗古河图和古城图。
即便在1194年黄河侵汴、夺泗入淮以后,泗水的河床逐渐被泥沙淤塞、抬升,改变了原貌,百步洪仍然处于航道的咽喉位置。
在元、明两代,京杭大运河在徐州与黄河交会,而徐州至淮阴间的运河,又是借用黄河(原泗水)的河道,因此徐州成为重要的航运口岸,所以始建于清代的牌楼,匾额是以“大河前横”、“五省通衢”八字,铭记徐州的声誉。
显红岛之美河心岛命名“显红”。
这座小岛,以有限的空间开拓无限的意境。
一座三孔石桥将岛与东岸连接,拱卷弧高,桥孔倒影成圆,透孔远眺风光,颇有“锁景”之妙。
岛上的建筑物,分布在周边沿岸,特为中部留出的开阔地,堆有起伏山丘,绕有曲径,打破了“小”的局促,且有奇葩名卉供赏。
耐人寻味的还是一种亲水的氛围。
沿河从西转北凌水铺设的木质栈道与平台,相连的主景建筑是水榭,凭栏观河,是水来的方向。
游客至此,睹物思人,总会想起脍炙人口的故事,情不自禁地说:“显红”就是在这!当年苏轼来徐就职不久,黄河泛滥冲向徐州,大水围城,波浪与城顶持平。
苏轼亲率军民抗洪抢险,誓与州城共存亡。
洪水毫不示弱,险情频出,必有倾城之危。
苏轼小女年仅十三,为父分忧,深明大义。
她身着红装,毅然从城墙投入激流,被浪涛吞没顺河而下,霎时洪水骤退,苏姑至百步洪浮出水面,露出鲜艳的红衣裳……描写家乡美1000字探秘镇河牛黄河岸上的镇河牛,是一种富有神化色彩的吉祥物。
古老歌谣,表述着世代的心愿:“武宁门外水悠悠,万里长堤卧古牛。
青草绕前难下口,长鞭任打不回头。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润周身似汗流。
莫向函关问老子,国朝赖尔保徐州。
”诗中不着一个“铁”字,写的恰是镇河的铁牛。
神牛可曾镇住大河?它能保住徐州吗?祖先治水既有科学的思考,又有对于神灵的迷信。
按五行相克相生的说法,水来土掩,土能克水。
“丑”是土和牛的双义字,由此推衍出牛能镇水的神话,传说大禹治水就铸造了镇河牛。
徐州的镇河牛,始铸何时无从考证。
可以肯定,历史上在徐州至少铸造过五尊镇河牛。
明代嘉靖年间的神牛,遭遇天启四年的大水,连同徐州城一起湮没;清初重建州城,康熙年间重铸的神牛,又被激浪吞掉,一无踪影;待护城石堤保障了州城的安全,嘉庆年间再铸神牛并建筑牌楼,以示神威,黄河却于咸丰年间从仪封改道入海,丢下一条蜿蜒千里的废河床。
古牛毁于“文革”,觉醒的人们反思这场文化浩劫,先仿铸卧姿的嘉庆铁牛,置于邻近黄楼的牌楼之下,又新铸一尊昂首屹立的铜牛,置于大马路挢头的西岸。
江河是镇不住的,镇河牛只是当作传世的吉祥物,祝愿黄河安澜。
古黄河公园描写家乡美1000字古黄河公园,占地面积达183亩,总建筑面积38327平方米。
集游览、观赏、休闲、健身、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是沿路滨河区域的一座开放式的大型园林。
为方便游览,沿线设有多处入口。
朝向矿山路的西口为正门。
入内是由花木草坪与秀石小品环抱的广场,为晨练、欢舞的佳境。
全园格局,疏密有致。
一条花木夹道的干线为轴,东西延伸,贯穿九个景区。
全园皆为明清式仿古建筑,粉墙黛瓦,造型雅致。
亭台楼阁有组合有散列,多以长廊链接,与带状园林相和谐。
跨河的景观大挢,廊式构造,型制独特。
入厅登桥,左右并列的双廊为人行道,有遮阳、避雨、乘凉、观鱼之效;廊间呈天井状,道宽可行车。
洁白的桥身微拱,黛色的廊顶分五节,起伏衔接,倒映在水中美不胜收。
“悬河”奇观黄河素有“悬河”之称。
自古“悬河泻水”、“口若悬河”的成语,是以黄河决堤泛滥比喻事态的危急,或形容话语的滔滔不绝。
一个“悬”字,表露太多的惊恐与无奈。
流经徐州的古黄河,高出地面4至6米,从市区干道缓坡登堤是不显其高的,但至鸡嘴坝可见它的垂直高度,连两层楼房都在堤顶以下。
更为惊奇的是,市内工程开掘基坑,屡次发现地下五米余,是明代的古城废墟,与今之河滩高度的悬差达10米左右。
黄河古道在徐州境内,西起二坝(蟠龙集),经丰县、铜山、徐州市区东至睢宁的叶海村出境,流长191.7公里。
古泗水原非地上河,黄河夺泗,泥沙逐渐淤积河床,不断地抬高水位,逼使不断地筑堤抗洪,人与河展开持久不息的夺高竞赛,终于造就了地上“悬河”。
这个奇观也是一座历史丰碑,纪念古来万千劳动者的不朽功绩。
如今,在千里古道两岸,又利用“悬河”高程,依山就势构筑许多的平原水库,美曰“长藤结瓜”。
而往昔黄河水灾造成的沙荒地带,也在化作绿洲,果园、林场、农田连连成片。
鉴古思今,人们不再去做“驯服江河”、“主宰自然”的痴梦,只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江河,遵循科学规律,造福当代,惠及子孙。
(张成珠)寻找知情人明年4月17日是《徐州矿工报》成立60华诞。
60年来,《徐州矿工报》记录下徐州煤矿成长的点点滴滴,成为徐州煤矿事业发展的备忘录。
为了纪念徐州煤矿开采128周年和《徐州矿工报》创刊60周年,本报从即日起在《生活周刊·文史版》特开辟专栏,带领读者去重温那个火红的年代,听亲历者讲述徐州煤田开发,特别是建井初期的感人故事。
上世纪中期,国家刚进入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地质勘探职工冲破“贾汪煤田枯竭”的旧论,风餐露宿,转战九里山前、微山湖畔、闸河平原,唤醒了沉睡地下的宝藏。
建井工人在旷野第二篇:《写美丽的家乡的作文1000字》写美丽的家乡的作文1000字描写家乡美1000字写美丽的家乡的作文1000字板桥故里梦里水乡>我的家乡位于江苏中部。
盛夏,没有海南那灼人的日光;隆冬,也少见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寒。
这里人文荟萃,水乡风情旖旎迷人,是镶嵌在苏中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千岛菜花黄水乡河沟纵横交错,将广袤的田野分割成一块块彼此独立的垛田。
这些碧玉一般的垛田星罗棋布,好像成千上万的小岛荡漾在水面之上,形成千岛奇观。
每年清明节前后,艳阳普照,和风轻拂,20万亩油菜进入盛花期,无垠的田野一片金黄。
在这金黄色的海洋中,成群的蜜蜂在嗡嗡地闹着,轻盈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在这个时节,最热闹的要数那些孩子了。
他们在田野里奔跑嬉戏,有如一群快乐的鱼儿在金黄色的波浪中跳跃。
此时的河沟好似一条条碧绿的丝带,环绕在“小岛”四周。
水面上,船娘一声声质朴的清唱,应和着那古老而悠扬的桨声,使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忘却了一切尘俗烦忧。
千岛菜花黄,成为水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万亩荷塘绿当知了爬上树枝,奏响夏天的主旋律时,水乡兴化已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你看,那些初绽花蕾、含苞欲放的荷花,如羞涩的少女,欲语犹遮半边脸;那些已经盛开的荷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微风中,一朵朵荷花摇曳生姿。
它们在碧绿的荷叶中间,忽隐忽现,像绿色海洋里一颗颗星星,闪闪烁烁。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莲叶之上,红红的蜻蜓在轻飞曼舞;水面之下,成群的鱼儿在莲叶间捉迷藏。
不时跃出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鱼戏莲叶间”。
也是此时随处可见的一幅寻常画卷。
小桥流水人家家乡小桥众多,如晶莹的珍珠点缀在城乡各地。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小村上炊烟袅袅。
在落日的余晖中,农人荷锄悠然而归,或走在田间小道上,或伫立于小桥旁休憩。
桥下,成群的白鹅“红掌拨清波”,像一艘艘洁白的帆船,又如胜利而归的将士一边游弋,一边高唱凯歌。
此时,走上小桥看风景,你也会成为画中人,装饰着别人的梦。
我的家乡不仅风景如画,更是人杰地灵。
蜚声海内外的郑板桥、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刘熙载,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海光楼,施耐庵陵园等,一直是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的地方。
“晓望海光月,轻叩板桥霜。
微风摇曳竹影,我的梦里水乡……”著名歌词作者阎肃老师创作的《梦水乡》是对我们家乡最形象的诠释。
文章标题采用四字短语,虽没有直接说明家乡在何处,却已暗含在题目之中,比较有新意。
作者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采用歌词或者古诗词做小标题,既形象生动又有意描写家乡美1000字境。
文章虽以>景色描写为主,但作者并不忘展现它的人文气息。
文字语言优美,并多处引用诗词,读来令人感觉身临其境,心旷神怡。
(馨源)《写美丽的家乡的作文1000字》第三篇:《家乡的变化1000字》家乡的变化小时候,常听大人告诉我说,世界不断在变,所有你周围的东西都不会保持原有的状态一辈子的,那时候的我,还听不太懂,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所有的事物都会变,甚至变得让人完全认不出来了,就好像电影里的变脸一样。
长大后,看见周围的来来往往的人和事,而环境也不断在变,我便完全懂得了发展的重要性,就拿山西来说吧。
不对,若要说山西的变化,恐怕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