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关键词:善择良策声东击西骄傲轻敌以少胜多一蹶不振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都(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
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作战方法:
后勤补给方面: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自古以来,后勤补给就是战争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官渡之战中充分体现了后勤补给对战争的影响。
徐晃,由于在官渡之战中火烧袁军粮草有功,后来还加封了都亭侯。
在这次战役中,乌巢如此重要的位置,袁绍却交给了一个好酒贪杯的无能之辈把守,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反观曹操,从前期战争准备就特别重视粮草。
大量屯田,兴修水利。
在战争处于守势的焦灼状态的时候,曹操也特别苦恼。
因此,粮草运输路线的畅通和后方粮草的充足是对不对士气最好的提升,不可不重视。
曹军的军事战略: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撤回官渡之前,属于游击战,就是利用己方的机动性消灭敌军的分散部队,同时吸引袁绍进入计划好的主战场——官渡;第二阶段为阵地战,从撤回官渡到许攸来投,作战的主要战略为吸引对方主力进攻己方主要防御阵地、如何抵挡袁军的轮番冲击、分兵作战解主战场压力;第三阶段为战略反攻阶段,从许攸来投到战争结束,抓住对方薄弱环节大举反攻。
袁军的军事战略: 袁绍采取正面突破的方法,但其力度有限,没有连续给曹军压力,大军龟缩不前,等待曹操粮尽自动溃败,袁绍这一着的确够阴,他有
足够的士兵和物资和曹操拖,只要继续拖下去,失败的必然是曹操。
但形势急剧逆转,袁绍谋士许攸投降曹操,许的来投,让曹操得到了宝贵的信息,曹操马上根据这些信息,奇袭乌巢。
人才应用方面: 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四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荀彧。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
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由此观之,人才应该任用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战术运用方面:
这一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进行阐述。
1、袁绍是攻方,曹操是守方。
2、曹操是攻方,袁绍是守方。
先看第一个方面。
在战争初期,由于实力的悬殊袁绍属于进攻方,曹操属于防守方。
战术主动权由袁绍掌握。
袁绍分兵进攻,主力过河。
并派大将颜良围攻东郡以掩护主力。
此时的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明攻袁绍据点黎阳,其实派了一支轻骑急袭东郡。
袁绍急命颜良分兵一半回延津渡口支援。
结果只剩下一半兵力的颜良被张辽、关羽袭击。
颜良全军覆没。
大将颜良的牺牲虽然并没有改变曹袁之间的兵力对比,但战争主动权的天平从此逐渐向曹操倾斜。
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如果硬拼只会让自己吃亏。
因此曹操准备撤回到据点官渡死守。
在撤兵的过程中袁绍命令文丑刘备等抢夺曹操粮草辎重,曹操将计就计在他们哄乱抢夺时一举出击斩杀文丑。
第二个方面,在战争过程中,曹操始终利用自己局部优势兵力吞并袁绍分散的部队。
而袁绍自以为自己编制了一个很大的网,却彼此之间联络不紧密,致使部队力量分散。
进入后期阵地对垒的时候,袁绍仍然继续犯错,可见此人的带兵能力确实很差。
他失去了集中自己优势兵力给曹操致命一击的机会。
袁绍最大的失误就是给了曹操分兵作战的机会。
对袁绍而言,突破对方的防线是战役首演任务。
但袁绍自恃才高采用了最不明智的正面进攻。
面对曹军地处要冲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收效甚微。
袁绍应该将自己的优势兵力转化为若干兵力轮流进攻,拖住曹军主力,并派一骑兵迂回到操兵后方突袭。
这样将一举打败操兵。
由于袁绍的正面进攻作用不大,袁绍几乎放弃了进攻的所有主动权而一筹莫展。
就在此时,许攸投靠曹军,成了官渡之战的重大转折。
由于许攸的告密和献计,曹操当机立断自领五千人伪装成袁军部队迅速赶到乌巢,将袁绍的粮草烧了个精光。
缺少粮草的袁绍此时已经完全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只有全线崩溃逃回北方去了。
官渡之战意义和作用:
官渡之战中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
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