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知识讲解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知识讲解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习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理解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2.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
3.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4.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匀速直线运动
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要点诠释: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

要点二、平均速度
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
s v
t =
要点诠释:
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通过某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要点三、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s v
t =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s
v
t
=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
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要点四、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
图像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

要点诠释:
1、s-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s,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

2、v-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下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典型例题】
类型一、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1.(2016•自贡中考)(多选)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思路点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s-t图象和v-t图象。

一定要分清楚其本质的不同。

【答案】BC
【解析】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C;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B。

故选BC。

【总结升华】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何通过图象来表示。

图象能很直接的反应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图象题,首先看清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顺着图象看随横坐标轴变化,纵坐标轴如何变化,找到物体的运动规律。

2. (2015春•涪陵区校级月考)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 .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A
【解析】AB 、已知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由速度公式 可知,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

选项A 正确,选项B 错误;C 、在兔子睡觉的过程中,兔子的速度为0,而乌龟仍然在运动,此过程兔子静止,乌龟有速度.选项C 错误;D 、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的时间相同,但兔子通过的路程大,由速度公式可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乌龟。

选项D 错误。

故选A 。

【总结升华】题考查了平均速度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举一反三:
【变式】下面关于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平均速度是反映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 .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C .瞬时速度可以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
D .瞬时速度可以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一位置运动的快慢程度 【答案】A
类型二、平均速度的计算
3. 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时间,前2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是30km/h ,后40分钟内的速度是60Km/h ,则该汽车在这1小时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35km/h
B .40km/h
C .45km/h
D .50km/h
【思路点拨】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前20min 和后40min 走的总路程,知道总时间,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平均速度。

【答案】D
【解析】已知:130/v km h = 1120min 3t h ==
260/v km h =2240min 3t h == 前20分钟走过的路程:1111
30/103s v t km h h km ==⨯=
后40分钟走过的路程:2222
60/403
s v t km h h km ==⨯=
1小时内的平均速度:1
2104050/1s s s km km
v km h t t h
++==== 【总结升华】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
的平均值。

举一反三: 【变式】(2015•上甘岭区校级模拟)小刚家距学校1200米,上学时,前半段用了6分钟,后半段用了10分钟.问:小刚上学的平均速度为( )
A .1.25米/秒
B .2米/秒
C .7.5米/秒
D .0.83米/秒 【答案】
A
4. 小明去上学,以v 1的速度走过一半路程后,再以v 2的速度跑过后一半路程,则他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
12
2
v v + B. 212()v v - C. 12122v v v v + D. 1221v v v v -
【答案】C
【解析】假设全程的距离是S
小明在前半段路程用的时间:11122s
s
t v v ==
小明在后半段路程用的时间:222
22s
s
t v v ==
小明走完全程的时间:12121212
222v v s s
t t t s v v v v +=+=
+= 小明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212
12
2
22vv s s
v v v t v v s vv =
==++ 【总结升华】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而是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即根据
s v t =总

计算平均速度。

举一反三:
【变式】某物体作直线运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速度为v 1,后三分之二的路程速度为v 2,则该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
122v v + B .12
23
v v + C .121232v v v v + D .121232v v v v +
【答案】C
类型三、测量平均速度
5.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拉开帷幕。

同在N 城工作的
小王和小林结伴自己开车一起去看世博会。

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某一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后再次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

该车从图示起点处(车头所对的零刻度线位置)由静止开始出发,同时,摄像头开始拍照,以后车沿直线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仔细观察频闪照片,如果该车照此规律从起点运动0.8s到达D处。

填写表格中所缺的数据(不需要估读)。

(2)确定总路程和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16;20
【解析】由图可知第三个0.2s到达第9格,第四个0.2s到达16格(16m);
已知:s==16m t=0.8s,
全程的平均速度:
16
20/
0.8
s m
v m s t s
===
【总结升华】直接通过观察图形,运用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即可得到缺少的数据;确定总路程和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举一反三:
【变式】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2)小车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 cm/s。

【答案】
s
v
t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