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脾相关理论的经典溯源_丁站新

肝脾相关理论的经典溯源_丁站新

肝脾相关理论的经典溯源丁站新1,宋雅芳2,刘友章3(1.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广东佛山528315;2.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东广州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渊源来源于《内经》《难经》,应用于《伤寒论》。

文章主要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三部经典著作中溯源肝脾相关理论,从生理、病理及方证运用方面探讨肝脾相关的学术源流,为肝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经典理论依据。

关键词:肝脾相关理论;内经;难经;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344-03Theory of Classic on Correlation Theory of TCM Liver and SpleenDING Zhanxin 1,SONG Yafang 2,LIU Youzhang 3(1.Lecong Hospital i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528315,Guangdong ,China ;2.Spleen -Stomach Institut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3.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ve viscera's correction doctrine.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originated from Neijing and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is applied to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This thesis mainly traced to the source from the TCM classic of Neijing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and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from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prescription to discuss the academic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providing the classic theory basis to guide clinical therapy for the theory of the correlation TCM liver and spleen.Key words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Neijing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收稿日期:2013-01-1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子课题(2005CB523502);中国博士后第39批科学基金资助(20060390197)作者简介:丁站新(1973-),女,吉林和龙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

经典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肝脾相关理论作为脏腑学说中五脏相关学说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实本身就起源于中医经典。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入手,分析阐述肝脾相关理论起源于经典的理论依据,找出肝脾相关理论经典理论源头,为肝脾相关理论铺垫理论基础。

1从《内经》《难经》中探寻肝脾相关理论的渊源中医肝脾相关理论渊源甚古,早在《内经》《难经》中,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相互关系,以五脏配五行对肝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论述,方书之祖《伤寒论》也在诸多方中渗透与应用了肝脾相关理论。

本文主要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三部经典著作中探求肝脾相关理论源流。

《内经》认为,脏腑之间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则按照相克次序传变。

如《素问·玉机真脏论》[1]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素问·五运行大论》[1]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己所不胜”。

而对于肝脾之间的生理、病理等关系,《内经》《难经》有多处记载。

肝脾之间的生理:一是肝木畅达中州,协脾(胃)运化,《素问·宝命全形论篇》[1]曰:“土得木而达”,土之宣达全赖肝木之升发疏泄。

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1]中指出:“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脾土之运化水谷,全赖肝木之升发疏泄而后才能运化畅达健运,故曰:“土得木而达”。

张志聪[1]注曰:“木得金则伐,火得水则灭,金得火则缺,水得土则绝,此所胜之气而为贼害也,如土得木而达,此得所胜之气而为制化也,万物之理皆然,而不可胜竭”。

脾气得肝气疏泄,则运化水谷、水湿功能正常;若肝气失和,脾主运化之功能得不到肝气之调达,则易见肠胃功能失常的症状。

其次,肝脾两脏在气机调节方面关系更为密切。

人体气的升降出入,关乎生死。

《素问·六微旨大论》[1]有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可谓振聋发聩。

肝对气的运动主要表现在疏通、发散方面。

其疏,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其散,可使气散而不郁。

脾则是全身气机的枢纽,其斡旋于五脏六腑之间,平衡升与降、出与入两对截然相反的气机运行方式。

肝脾两脏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气机运行。

再次,肝脾之间的生理联系还表现在功能的互用:首先,脾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脾气旺,生血充足,肝才能有所藏,藏血充足遂其调达之性,《素问·经脉别论》[1]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脾胃运化五谷,将精微物质输送至肝,滋养筋络。

如果脾胃不能发挥运化及散精功能,则会造成肝失所养而不能发挥疏泄功能,从而又会反过来影响脾胃的功能。

我们常说的“养血柔肝”正好印证了这个道理。

同时肝发挥其疏泄功能,助脾之运化,真正起到“气血生化之源”的作用。

肝脾之间的病理:肝脾之间的病理是论述最为广泛的,也是后世医家应用最多的。

如《难经·第七十七难》[1]中言:“肝病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这是从防止病情传变的角度来说明肝脾之间的病理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1]亦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馈馈欲呕,胃鬲如寒……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膈咽不通”。

这里虽言运气之理,其中却蕴含肝木乘胃土之意。

张景岳在《类经》[1]中注曰:“厥阴之胜,风邪盛也。

耳鸣头眩,肝脉会于顶巅而风主动也。

愦愦欲吐,胃膈如寒,以木邪伤胃,胃虚生于寒也。

倮虫不滋,土气衰也。

胠胁气并,肝邪聚也。

化热而小便黄赤,邪侵小肠也。

其在上则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为呕吐,为膈咽不通,在下则飱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皆肝经脉气所及,而木邪乘于肠胃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亦曰:“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说明肝木犯胃出现的病理变化。

姚绍虞在《素问经注节解·外篇·卷之四·六元正纪大论》[1]注曰:“此皆风木肝邪之为病。

厥阴之脉,挟胃贯膈,故胃脘当心而痛,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也。

上支两胁,肝气自逆也。

肝经循喉咙,入颃颡,连目系,上会于巅,故为耳鸣眩转,目不识人等证。

风木坚强,最伤胃气,故令人善僵暴仆”。

《素问·气交变大论》[1]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民病飱泄、食减体重、烦冤、肠呜、腹支满,上应岁星”。

陆懋修著的《内经运气病释九卷》[1]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此言六壬阳年太角运,木胜土,土受克,土之子金来复也。

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此木郁土中,脾土受病而水谷不化也”。

除风气过盛可以影响脾土外,盛怒气逆同样也可以影响脾土,因暴怒伤肝或是内脏病变引起情绪变化,致使肝气横逆乘脾胃。

《素问·举痛论》[1]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故气上矣”。

李中梓在《内经知要》[1]中释曰:“肝木主春升之令,怒伤之,如雷奋九天,故气逆也。

血属阴,主静定而润下,肝逆而上。

且为血海,则阴血不得安其静定之常,故呕逆也。

木旺侮脾,脾伤则不化谷而飱泄,是以气逆而上也”。

对于肝脾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内经》《难经》已有了较细致的观察。

可见《内经》《难经》已为肝脾相关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细研《伤寒论》,肝脾相关理论透于经方内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秉承《内经》的思想,其对肝脾相关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继承和更灵活地应用,从而为后世医家应用肝脾相关理论做了一个很好的模板。

《伤寒论》为方书之祖,略于理论而详于治疗,故其肝脾相关理论主要体现在方证的运用上。

武建设[2]认为,调理肝脾法为仲景常用的和解法之一。

肝为刚脏,属木应春,内寄相火,中见少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怫郁则易伐他脏,沦为五脏之贼。

脾胃中土,腐熟运化,乃气机升降之枢,有赖肝胆之疏泄。

五脏之中,肝(胆)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

所谓上工治未病,仲景继承了《难经》的思想,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1]开篇即提出关于以肝脾为代表的防治疾病传变的治疗原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关于调理肝脾这一具有高度创见性且能充分体现仲景医学思想核心的治法在《伤寒论》中亦有广泛运用。

因《伤寒论》中的肝脾相关理论主要体现在方证中,故以下皆从方证入手探讨肝脾相关理论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2.1四逆散四逆散为调和肝脾之基本方或称疏肝理气之祖方。

是各医家公认的调和肝脾方,也是后世应用较为广泛的经方之一。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郁证,为君;芍药养血敛阴,柔肝平肝,为臣;枳实理气消积,以利脾胃,为佐;炙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为使。

柴胡、枳实相配,一升一降,增强疏肝理气之功;柴胡、芍药相伍,一散一敛,疏肝而不伤阴,且有相反相成之效;芍药、甘草相合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柔肝缓急,四药合用,既有调理肝脾之功,又具调和气血之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