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联系与工业集聚
第一节工业联系
工业联系是当代工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它是观察和研究工业集聚与分散的基础。
因此,学习工业联系的概念,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工业区位的选择、工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公司组织的区位战略,以及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等问题。
本节将从工厂联系的传统概念出发,探讨概念的拓宽及深刻的内涵。
一、工厂联系的传统概念
工厂联系即工厂与工厂之间的联系。
自工业革命开始就客观地存在着这种联系,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工厂联系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早在1898年,英国学者A.马歇尔(Marshall)对工业联系曾作过这样的描述:“一旦一种工业选定某个地方,辅助的同种工业向它靠近,得到很大的优势,可以经济地提供原料、组织交通、共同利用昂贵的机器。
……如果一人有了新思想,可以很快被别人接过去并结合自己的意见,成为更新思想的源泉”。
1947年,原苏联H.H.科洛索夫斯基在对动力生产循环的研究中,也提到“一些生产成群地围绕着主要的生产过程,而且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953年法国Y.A.夏尔多内(Chardonnet)分析鲁尔区时,1955年法国F.帕鲁(Ferroux)提出增长极理论时,1958年美国赫希曼(Hirschman)和1959年艾萨德(Isard)、1962年原苏联A. E.普洛勃斯特都曾分别对工业联系作过大量
研究,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从30年代到50年代致力于将经济部门相互关系定量化的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并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根据前人的研究,可把传统的工厂联系划分为功能联系和非功能的空间联系两个类型。
1.功能联系
包括工厂的垂直联系(纵向联系)和水平联系(横向联系)。
(1)垂直联系: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过程(或工序)而形成产品,各个过程(或工序)可能由各个工厂来完成。
进行各加工过程(或工序)的工厂之间的联系称为垂直联系。
垂直联系即生产的投入产出联系,它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两种。
工厂与为它提供原料或服务、技术的工厂之间的联系称为后向联系;工厂与用它的产品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工厂或所服务和提供技术的工厂之间的联系称为前向联系。
一些工厂的产品可以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与其他工厂只有后向联系,没有前向联系。
前向或后向联系可能是单维的,也可能是多维的,例如木材厂与家具厂和与锯木厂之间的前后向联系可能是单维的,因为某锯木厂提供给木材厂的原料可能全部用作家具。
乙烯厂的前向联系则是多维的。
汽车厂的后向联系也是多维的。
由工厂的垂直联系概念可以延伸到工业部门(产业)的垂直联系概念。
垂直联系可以看成是复杂性不同的产业链。
关于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概念的论述,最初是由赫希曼提出来的,他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年)中强调,把投资重点放在中间的基本工业上,会引起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后向联系的工业又称为上游工业,前向联系的工业又称为下游工业,例如,
水泥工业的建立可以引起水泥袋包装工业和水泥制品工业的兴建。
关于这一点,在以后第七章内还要进一步学习。
(2)水平联系:一些工厂的产品最后装配(或组合、化合)成另一件产品,如车身、轮胎、汽车零部件、电器配件、火星塞、车身装饰品等装配成汽车,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之间的联系就是水平联系。
2.非功能的空间联系
我们可以发现,集聚在同一个地方的工厂,有些相互之间并没有功能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这种空间联系是由于共同利用基础结构,或同被廉价劳动力等要素的吸引而形成的。
例如,在香港或我国其它沿海地区的一些多层建筑的标准厂房内,有服装、鞋帽、雨伞、包装等多种工厂,除了个别工厂间可能有物质流(如服装下脚料做鞋)的以外,它们之间的联系大都是非功能的空间联系。
我国50年代建的某些工业区,如合肥东郊大通路工业区最初就是由毫无功能联系的中小工厂组合起来的,由于设立了公用的商店、剧场、学校等设施而联系在一起。
二、工厂联系概念的拓宽
在新技术革命的时代,工厂联系的概念在传统概念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1)从工厂联系延伸到工业联系;(2)工业联系不仅包括工厂之间的实体的物质联系,而且包括非实体的信息联系,例如电讯联系和面对面的信息交流;(3)不仅包括同一公司内不同地点的工厂之间的生产过程联系,而且包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