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上货物运输法中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考量

海上货物运输法中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考量

[收稿日期]2011-05-01

[作者简介]陈本寒(1963-),男,安徽和县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权法、担保法研究;程一

航(1967-),男,广东汕头人,武汉大学法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广东卓信律师事务所律师。

“喜马拉雅条款”源自1953年英国“阿德勒诉狄克逊”一案。事实上,早期的“喜马拉雅条款”是海运提单中的一个约定化的条款,在提单豁免承运人对货物的灭失、损坏责任的条款中扩大到第三方获益(特别是装卸工和港口经营人)或限制了其责任。它在海商法中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一个例外,并被海运实践普遍接受。其后又被各国立法及有关海运国际公约吸收和接纳。究其根源,“喜马拉雅条款”的理论已在早期的民法海商法管辖区就被民法所首先接受。本文采用比较法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对英国法下突破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及“喜马拉雅条款”产生和沿革进行剖析,结合生效的三大海运国际公约以及新的国际海运公约《鹿特丹规则》进行比较法研究,以期对我国合同相对性原则理论及《海商法》的实际承运人制度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英国海商法下认可合同的相对性原则

合同相对性原则,又称合同相关性原则(privity of contract )指“订立契约系由双方当事人所为,因此契约中之权利义务等亦只涉及契约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问题,契约之内容及履行不涉及与双方当事人之

间所订契约无关之第三人”[1]324。该原则是英国合同法中一个核心的但又充满争议的原则,直到19世纪

后期才得以在英国确立。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判例提出这些观点,比如说,根据权威的英国法律史著作所述,早在1668年,法院在Bourne v.Mason (1668)中就判决原告没有起诉权,因为他“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麻烦或者给被告带来任何利益,因此,就合同的对价来说,他只是一个局外人(stranger )”。但是,这一判决结果并没有作为一项法律规则得到普遍的遵循[2]208。

根据公认的看法,合同相对性原则最早是在Tweddle v.Atkinson 案件中提出来确立的。本案中,一对未婚夫妇的父亲们约定在结婚时给新郎各自支付一笔钱。而新郎由于是合同的第三人,不能强制执行该合同。1915年,在Dunlop Pneumatic Tyre Co.Ltd.v.Selfridge &Co.Ltd.案件以及1924年Elder ,Dempster &Co.v.Paterson ,Iochonis 中,英国上议院判决中确认了合同相对性原则。

在海商法领域,由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关系的主要特点就是其要与一个甚至多个非合同订约方的第三人的利益相联系,但是我们还必须严格遵守合同相当性原则这一有效的法律原则,因此,就会在商业实践、航运实务中带来诸多的问题和不便,甚至产生不公平障碍。这些矛盾特别表现在第三方是否享有运输合同下的诉权,第三方是否享有运输合同中约定的抗辩权,如责任限制、免责条款、一年的诉讼时效的保护等问题。为了解决合同相对性原则带来的诸多不便和不公,在英国法下,经过法官创设的判例

海上货物运输法中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考量

陈本寒,程一航

(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喜马拉雅条款”常常与涉及提单持有人的诉权、涉及第三方效力的合同、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

以及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相关联。英国法下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约定化的“喜马拉雅条款”和《鹿特丹规则》法定化的“海运履约方”制度均有效地突破了传统的合同相对性原则,对我国合同相对性原则理论及《海商法》的实际承运人制度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建议我国通过立法的方式确认条款的效力或者引入“海运履约方”制度予以应对。

[关键词]“喜马拉雅条款”;合同相对性原则;“海运履约方”;比较法

[中图分类号]D99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2)02-0103-05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第39卷第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Mar .,2012Vol.39No.2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9卷104

及立法的方式,形成了在普通法、衡平法的判例和制定法以及专门为第三人权利制定的英国《1999年第三方权利合同法案》三体并存的法律体系,创立了世界上目前独一无二的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法律体系。

在英国法下,提单是最早在合同相对性原则下面对困难并能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的一个领域。众所周知,在常见的CIF、CFR买卖下,提单这份运输合同的原订约方,一般是船东作为承运人与发货人(卖方)成为托运人,收货人的买方只是第三人,由于海上转卖频繁,会有新的买方在运输合约订立时根本仍未存在。典型的案例来自航运的货物运输,始自Dunlop http://biz.doczj.com/doc/2c18730530.html,mbert案件,该案可以使得发货人(卖方)成功向船东索赔,并代替没有诉权的买方(收货人)追偿实际货损货差损失。理论是卖方订立该运输合同时双方明知是为了以后这票货物的买方“利益”订立。这既不是信托,也不是代理关系,可被视为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主要例外情况,即订约一方即使没有货物所有权,又没有风险,也没有金钱损失,仍可为第三人损失索赔实际损失。法院为此作出一个新理论,也称为Lambert Rule规则,就是发货人与船东在订约时都知道或默示合约是为了以后这票货物的买方利益而订立,因为国际外贸几乎一定是这种情况,提单与货物在航次中转让给买方,所以发货人可以代买方(合约利益方,在订约时双方已经知道)去索赔全部损失:“is entitled to recover by way of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the actual loss sustained by those for whose benefit the contract is entered into”[3]211~212。

在Linden Gardens v.Lenesta Sludge Disposals案件中,Lambert Rule规则再次得到确认。在另外一个Darlington Borough Council v.Wiltshier Northern Ltd.案件中同样获得Steyn勋爵的支持。目前看来,英国法官在尽量放松这个僵化原则的适用面。

早在1855年,为了在海运实践中解决合同相对性原则的问题及商业贸易的需要,英国就已通过立法即英国《1855年提单法》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使收货人、受货人、最后的买家能以其自身名义起诉或被起诉,而不再凭借托运人或其他最初与船东签约的人的名义起诉或被起诉。

其后,发生了1954年喜马拉雅轮案件,该案件得名自一艘名叫喜马拉雅的油轮,案件基本情况及判决如下:喜马拉雅轮船的船侧出入口舷梯滑动松脱,致使头等船舱乘客年迈寡妇Adler夫人失足跌落到16英尺下的码头,腿部受伤。Adler夫人先向船舶所有人索赔,但因船票上免责条款的规定而不能得到法庭支持,随后她转向Dickson船长请求损害赔偿。法院认为依据合同相对性原则,非合同的当事人无法主张该合同上的权利,因此,船舶所有人与旅客订立的运输合同,其上的免责条款,船长和船员和承运人的受雇人无法适用该免责条款。船长最后支付了6000英镑的损害赔偿,其后由船舶所有人对其补偿。该案判决后,承运人纷纷试图通过在运输合同中增加适当的条款以保护其雇佣人员。最典型的做法是在运输合同中规定,承运人的雇佣人、代理人,包括承运人雇佣的独立合同人,对其在受雇过程中任何过失不向货方负责,并且可以享受运输合同中承运人享受的一切权利和免责,该条款称为“喜马拉雅条款”。而且,在英国判例法下逐渐得到确认。由于英国法中合同相对性原则不允许第三人从合同中受益,使得“喜马拉雅条款”在英国法下有效长期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和全面,成为很多英美法系国家效仿的典范,其制定法的过程如下:

1.1924年,英国将《海牙规则》转化为国内立法,即《1924年海上货物运输法》。由于有《1855年提单法》的保护,使收货人、受货人、最后的买家能以其自身名义起诉或被起诉,而不再凭借托运人或其他最初与船东签约人的名义起诉或被起诉。

2.1971年,英国将《海牙-维斯比规则》纳入英国《1971年海上货物运输法》;将“喜马拉雅提条款”合法化并将承运人的免责和责任限制扩展到承运人的受雇人、代理人,但排除了独立合同人的适用。

3.1992年,《1992年海上货物运输法》经过英国法律委员会6年的努力工作,终于在英国议会未作任何修正顺利通过,在1992年9月16日生效,实际是取代了《1855年提单法》,新法将提单的“转让或背书”与货物所有权移交的联系取消。现在,只要是提单的合法持有人(lawful holder),即可成为提单合约一方,取得对船东的诉权。

4.1999年,英国通过立法,即英国《1999年第三方权利合同法案》将“喜马拉雅条款”纳入英国合同法的框架内,并最终使得“喜马拉雅条款”在英国法下被普遍接受。1999年合同第三人权利法案中第一

第2期

陈本寒等:海上货物运输法中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考量105

条(第三方可去直接强制执行合同条款)中第六段(subsections)是通过立法承认喜马拉雅条款的有效性,立法可以令喜马拉雅条款的有效性得到肯定并广泛适用。

综上,英国法下合同相对性的大原则到目前为止还是有效的,但由于海上货物运输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经过英国法院法官们的努力,他们本着尊重缔约人的商业目的和缔约自由的精神,通过各种判例的判决创设了很多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加上制定法的立法构成了一个普通法与成文法互相补充的有效机制,对于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补充,共同纳入英国合同法的框架内,最终使得“喜马拉雅条款”在英国法下被普遍接受。

二、海上运输法全球化的发展是导致“喜马拉雅条款”从约定化到法定化的变革动力

“喜马拉雅条款”虽然对货方规避法律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在本质上毕竟只是合同条款而不是法律,为了使该项规定能够普遍地约束当事人,面对航运界的呼声,国际航运公约逐渐开始借鉴该条款的有关内容。

一般来说,在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中,能够享受单位赔偿责任限制的本来只有承运人,“喜马拉雅条款”使得这种限制扩展到承运人的受雇人、代理人、独立合同人。《维斯比规则》基本肯定了“喜马拉雅条款”的效力,排除了独立合同人适用;《汉堡规则》使受保护的责任主体范围更广,既包括承运人的雇佣人、代理人以及独立合同人,又包括实际承运人。下面详细对三大国际公约进行比较剖析。

1.《海牙规则》没有对承运人的受雇人、代理人及独立合同人进行任何的规定,导致了货方可以绕过运输合同的约定,通过侵权之诉进行救济,大大加重了承运人的海事赔偿责任。《海牙规则》第1条“货物运输”包括自货物装上船时起,至卸下船时的一段时间。《海牙规则》第7条:“本公约中的任何规定,都不妨碍承运人或托运人就承运人或船舶对海运船舶所载货物于装船以前或卸船以后所受灭失或损坏,或与货物的保管、照料和搬运有关的灭失或损坏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订立任何协议、规定、条件、保留或免责条款”。在《海牙规则》下,迟延损害通常不予承认,除非托运人已向承运人披露特殊情况,或者除非此类损害已在运输合同中明确载明是可以赔偿的。

2.《海牙-维斯比规则》基本肯定了“喜马拉雅条款”的效力,适用承运人的雇佣人、代理人,但明确排除了独立合同人适用;《海牙-维斯比规则》与《海牙规则》责任范围基本一样,属于“舷至舷”或“钩至钩”的方式。在《海牙-维斯比规则》下,第5条允许只有当托运人和承运人在提单中有明确约定时,迟延损害才是可以得到赔偿的。《海牙-维斯比规则》第5条还同时允许承运人通过提单中的明示协议增加自己的责任。由于《海牙-维斯比规则》第4条(5)(b)中对赔偿措施的严格定义,且不承认超过市场价值的赔偿,因此此类协议是必要的。对于责任限制权利的丧失,《海牙-维斯比规则》第3条有规定,但在该项规定的场合,不仅可以援用责任限制,而且也可以援用其他的辩护。自1977年6月23日《海牙-维斯比规则》生效以后,有许多船运公司对原来的“喜马拉雅条款”进行了修改,使独立合同人可以享受承运人的抗辩和责任限制的权利。但对此种条款的效力,各国的看法并不一致,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承认其效力,即使在这些国家,也只有在满足两个条件时才可以使装卸公司等享受“喜马拉雅条款”所规定的权利:(1)在条款中须明确规定赋予装卸公司什么样的利益;(2)装卸公司的行为不能有欺诈或侵犯货物所有权的行为[4]216。

3.《汉堡规则》第七条第2款,被称为相当于“喜马拉雅条款”的条款。如果这种诉讼是对承运人的雇佣人或代理人提起的,而该雇佣人或代理人能证明他是在受雇职务范围内行事的,承运人则有权根据本公约援引抗辩和责任限制。

4.《汉堡规则》实际承运人的责任:本公约对承运人责任的所有规定,也适用于实际承运人对其所履行的运输责任。如果对实际承运人的雇佣人或代理人提起诉讼,应适用第七条第2款、第3款和第八条第2款的规定。他们有援用和在第七条第2款、第3款及第八条第2款下承运人的雇佣人或代理人同样的辩护和责任限制的权利。实际承运人就自己履行的运输部分,直接对托运人等负责。由于实际承运人不是和托运人缔结合同的人,所以他的责任不是基于运输合同责任,而是基于本公约的责任,可以说是成文法(Statute Law)上的责任。

实际承运人制度突破了传统法律对履约辅助人的规制,在债权方(托运人)与承运人履约辅助人(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9卷106

际承运人)之间建立了非侵权法上的赔偿责任制度。由于实际承运人所包括的履约辅助人的范围有限,《汉堡规则》中的实际承运人制度无法取代“喜马拉雅条款”法定化规定,因此,《汉堡规则》中实际承运人制度和“喜马拉雅条款”法定化规定并存,各自发挥对承运人履约辅助人的调整作用[5]41。

另外,《汉堡规则》首次确认了承运人迟延交付的责任,并规定,如果货物未在明确约定的时间内;或没有这种约定时,未在按照具体情况对一个勤勉的承运人所能合理要求的时间内,在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规定的卸货港交付,便是迟延交付。《汉堡规则》同时规定了特殊的迟延交付赔偿责任的责任限度,即承运人对迟延交付的赔偿责任,相当于该项迟延交付货物应付运费的2.5倍金额为限,但不得超过海上运输合同中规定的应付运费总额。

三、《鹿特丹规则》的“海运履约方”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创新

1.《鹿特丹规则》甚至将责任主体扩大到“海运履约方”及其受雇人、代理人。在新公约的法律体系之内,“喜马拉雅条款”的约定性已经被完全法定性,责任主体已经扩大到包括承运人的雇用人、代理人及独立合同人等的海运履约方,解决了港口经营人作为一类最普通的独立合同人长期以来的争议,也可以在《鹿特丹规则》下享受与承运人同样的免责、单位责任限制与其他抗辩的权利,也是在增加了承运人的责任下的一种平衡,保护了船方的权利。根据《鹿特丹规则》的规定,承运人同海运履约方的责任关系,同《汉堡规则》中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的责任关系是雷同的,惟一不同的是:“喜马拉雅条款”不仅适用于海运履约方的受雇人或代理人,还适用于其分合同人。之所以存在此差别,是因为《汉堡规则》的实际承运人一定是实际履行了运输或部分运输,而《鹿特丹规则》的履约方含“承诺履行”而实际并未履行的人,实际履行的是履约方的分合同人。

2.《鹿特丹规则》第4条,关于抗辩和赔偿责任限制的适用,明确地承认了已为海运实践接受的所谓的“喜马拉雅条款”效力。该条款规定是为了解决的是针对承运人、海运履约方及其受雇人的非合同之诉的问题。该条款明确了所有针对承运人、海运履约方及其受雇人、船长、船员或在船上履行服务的其他任何人的索赔,只要索赔是就运输合同所涉及货物的灭失、损坏或迟延交付或就违反本公约规定的其他任何义务而提出的,不管基于何种诉因,都将适用本公约为承运人提供的责任限制与其他抗辩。

3.《鹿特丹规则》第19条主要是明确海运履约方的责任、权利以及承运人在本公约规定责任以外的约定是否约束海运履约方的问题。本条款还明确规定了海运履约方受雇人和代理人的责任承担问题,将喜马拉雅条款的内容扩大到海运履约方的受雇人和代理人。关于该内容的限定,类似于承运人为其他人承担责任条款下的内容。

4.《鹿特丹规则》调整范围扩大为包括海运在内的“门至门”(door to door)运输,其适用不再局限于海运区段,还包括海运前后其他运输方式的区段,即“海运+其他”(maritime plus others)模式。《鹿特丹规则》21条关于迟延交付的规定,采用了中国代表团的建议,即“未在约定时间内在运输合同规定的目的地交付货物,为迟延交付。”

四、解决合同相对性原则问题的现实办法

1.通过上述比较法研究和综合分析,英国法下对于合同相对性原则包括:首先强调合同相对性原则是英法合同法中一项有效、重要的原则。同时通过普通法及制定法创设大量的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体系。其中在普通法的例外案例中,“喜马拉雅条款”的判例称为了海商法领域的重要例外,随着现代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卫星导航等技术在航运业的普及,以及新的国际公约《鹿特丹规则》的即将到来对海上货物运输法律体系的影响,“喜马拉雅条款”的适用越来越广泛运用到其他领域。

2.严格的合同相对性原则与现实需要之间出生了矛盾和冲突,特别在海上货物运输法中常常出现,英国法下“喜马拉雅条款”50多年来的存在与发展显示了航运人士及商人的聪明智慧和现实主义,尽管在设立之初其有效性也遭到质疑,但条款能延续至今并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其最初在英国法下的一条合同条款发展为被国内法以及国际公约普遍接受的重要法律条款,加大对它的理论研究和探究其存在的法律渊源是很有必要的,也符合我国法制发展需要。当前,《鹿特丹规则》通过创设“海运履约方”制度吸纳和接受“喜马拉雅条款”的做法,一方面是迎合现代航运业的发展,满足“门到门”的运输方式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在国际上最大可能地统一各国立法以解决承运人的受雇人、代理人等责任主体的法律地

陈本寒等:海上货物运输法中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考量107

第2期

位,特别是独立合同人包括装卸工人以及港口经营人的法律地位,有效保护船货双方的利益平衡的一种努力。另一个问题是,如果《鹿特丹规则》发生效力,“喜马拉雅条款”将会成为不必要的条款,因为作为“海运履约方”享有承运人在《鹿特丹规则》下免责以及责任限制等权利,这必将给航运业及司法实践带来极大的考验和挑战,实施后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评估和论证。

3.在我国大陆地区,有学者认为我国《海商法》第58条第2款是对“喜马拉雅条款”合法化的规定;也有学者认为实际承运人制度应当包括独立合同人在内的观点。但是,作者均不认同上述两种观点,主要理由如下:

(1)《海商法》第58条第2款仅规定了承运人的雇佣人、代理人的权利,并没有包括独立合同人;

(2)直接从《汉堡规则》移植的“实际承运人”制度在我国实行过程中并未能厘清独立合同人(包括装卸工以及港口经营人等)的法律地位;

(3)目前,我国海事审判实践也并不认可“喜马拉雅条款”的效力;

(4)在我国民法领域,《合同法》对于合同相对性原则的考究以及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确立存在争议,例如:有学者认为合同相对性原则并不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6]365,而且《合同法》第64条和第65条结合起来构成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理论也未被理论界所普遍接受[7]388~394。

综上,由于在海上货物运输的提单中或运输合同中载有“喜马拉雅条款”已经是世界航运实践的统一做法,该条款早已普遍被英美法系国家所接受,而一些大陆法系的国家也认可了该条款的效力。因此,我国应当尽快通过立法的方式全面确认“喜马拉雅条款”的效力及确立包括港口经营人等独立合同人的法律地位,或者直接引入《鹿特丹规则》中“海运履约方”的制度,一并解决上述问题。否则,在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妨碍了航运业及港口作业的发展,也是有损于国家利益的。另外,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公共承运人的班轮运输,对于文中存在的错误以及疏漏之处,敬请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杨桢.英资契约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何宝玉.英国合同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杨良宜.提单及其他传付运单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4]傅廷中.海商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闻银玲.海运履约方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6]张家勇.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的制度构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7]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朱建堂]

合同法简答题大全(考试必备)

简答题 1、我国合同法的特点:(1)从实际出发,总结与借鉴吸收相结合的原则清晰突出。(2)鼓励交易与意思自治的理念明确充分。(3)法制定和实施的时代特别显著、集中。(4)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交易便捷与交易安全的价值取向相互兼顾。(5)普遍化的合同制度与类型得到了全面规制。(6)新的法律框架科学严谨,各种新制度构筑完备。(7)立法技术不断提高,立法语言日超规范。 2、我国合同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意义: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合同法规范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合同法基本原则具有以下主要意义:(1)凝固和体现了立法的根本精神。(2)是具体规范的总的指导思想。(3)供了最高的行为准则,确立了一般性的行为模式。(4)是实施法律的根本依据。 3、合同法基本原则的特征:合同法基本原则具有一般规范性和不确定性。首先,合同法基本原则具有一般规范性。一般规范性是相对于民法的具体规范而言的,是指其确立一般的行为模式,并由合同法规定的一般的责任作为保障。合同法基本原则的存在价值不仅在于通过其能够准确地理解和适用合同法,而且在合同法没有具体规定时还可以直接作为判案的依据,具有在个案中可资援引的规范意义。换言之,合同法基本原则主要是与具体的合同法规范结合起来发挥法律调整 作用,主要具有补充性质,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作为独立的法律依据。其次,合同法基本原则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指基本原则是由模糊概念构成的,其理解和适用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4、区分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的意义:(1)义务内容不同。在无偿合同中,利益的出让人原则上只需承担较低的注意义务;而在有偿合同,当事人所承担的注意义务显然大于无偿合同。(2)主体要求不同。在有偿合同,当事人双方均必须是安全行为能力人;而在无偿合同,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成为纯受利益的一方当事人。(3)对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来讲,如果债务人将其财产无偿转让给第三人,严重减少债务人的财产,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债权人可以请求撤销该转让行为。但对于有偿合同而且不是明显的低价处分合同,债权人的撤销权只有在第三人有恶意时方能行使。在善意取得制度中,往往也要求善意第三人系通过有偿合同取得该动产,否则不能成立善意取得。 5、区分格式合同与非格式合同的法律意义:区分这两类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明了格式合同须严格遵守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否则导致无效。而非格式合同的内容则完全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并可根据情况约定变更。正因为如此,法律通常要对格式合同的权利义务作出规定,目的在于尽可能在公平的前提下,保证处在弱势的相对人利益受到切实保障,我国新颁布的合同法在"合同的订立"一章中就有关于格式合同的专门规定。而非格式合同已充分考虑并给了当事人双方合意自治权,无需再予特殊的法律救济。 6、格式合同的法律特征:(1)格式合同的要约具有广泛性、持久性和细节性。(2)格式合同的条款具有一方事先决定性。(3)合同条

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

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 考号:姓名:毛肖君 【内容提要】合同相对性一直是合同规则和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原则已经有了极大的突破。由于合同相对性的突破会涉及到合同当事人及第三人的利益保护问题,具有重大社会经济利益,因而在当代合同领域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两大法系对合同相对性的比较出发,将合同相对性的内容分为合同主体相对性、合同内容相对性及合同责任相对性三部分,并分别论述了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重点论述了第三人利益合同和缔约过失责任。 【关键词】合同相对性第三人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法》第2条)。合同关系的相对性是合同规则和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合同关系不同于其他民事法律关系(如物权关系)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合同关系的相对性。 合同的相对性原则,主要是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另一方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出诉讼;与合同当事人没有发生合同上权利义务的第三人,不

能依据合同向合同当事人提出请求或提出诉讼,也不应承担合同的义务或责任;非依法律或合同的规定,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一)主体的相对性 主体的相对性,是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特定的主体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首先,由于合同关系仅是在特定人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只有合同关系当事人彼此之间才能相互提出请求,与合同关系当事人没有发生合同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第三人,不能依据合同向合同当事人提出请求或者提起诉讼。其次,合同一方当事人只能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和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及诉讼。 (二)内容的相对性 内容的相对性,是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规定以外,只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某个合同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并承担该合同规定的义务,除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在双务合同中,合同内容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权利义务是相互对应的。权利人的权利须依赖于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才能实现。 (三)责任的相对性

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之司法适用

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之司法适用 引言 合同相对性原则作为合同自由原则的派生原则,一直以来为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所认可,被认为是合同制度和规则的奠基石,在整个合同法领域乃至民法领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充分释放社会生产力和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交易的频繁、复杂,合同相对性原则受到了诸多冲击和挑战,为更好的平衡社会利益和实现司法公正,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合同相对性原则规定了许多例外情况,学界称之为“合同相对性的突破”。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先从两则相关案例开始探讨。 案例一:谢某与陈某、某工程集团及其G205汤潜段项目部买卖合同纠纷一案。被告某工程集团在承包施工G205汤潜段道路改建工程期间,工程实际施工人陈某向原告谢某采购石子、黄沙,陆续欠下13万余货款,谢某起诉至法院,要求三被告共同清偿买卖合同债务。法院审理认为,买卖合同当事人为谢某和陈某,鉴于合同之债具有相对性,只对合同当事人产生约束力,对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不发生法律效力,故买受人陈某应承担给付货款义务,被告某工程集团及其G205汤潜段项目部不承担付款义务。 案例二:石某与陈某、某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其G205汤潜段项目部劳务合同纠纷一案。被告某工程集团在承包施工G205汤潜段道路改建工程期间,工程实际施工人陈某雇佣原告石某进行挖机作业,尚欠5万余挖机作业款未付。石某起诉至法院,要求三被告共同清偿挖机作业欠款。一审法院认为,陈某为劳务合同的直接雇主,应按合同约定承担给付劳务报酬的义务,被告某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其G205汤潜段项目部虽非劳务合同当事人,但其作为劳务成果的实际接收人,在承包期间违反规定将工程分包给无用工主体资格的陈某,且无法证明已与陈某结清工程款,应对陈某拖欠谢某的劳务报酬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的判决。 上述两则案例被告相同,案情相似,两则案例中被告某工程集团及其项目部

合同法原则——相对性

合同法原则——合同相对性原则 一、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含义及其地位 (一)含义 是指合同主要在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约束力,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基于合同向合同对方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请求,也不能擅自为第三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合同债权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护。(二)地位 合同的相对性,是合同规则和制度的奠基石。 《合同法》第八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也确立了合同相对性原则在合同法上的地位。 二、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内容 (一)主体的相对性 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特定的主体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任何一方当事人只能向合同另一方提起诉讼或请求,而不能向第三人提起诉讼或请求。 (二)内容的相对性 只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合同规定的权利,并承担该合同规定的义务,但除法律、合同另有规定以外。当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更不负担合同中规定的义务。

(三)责任的相对性 即指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合同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关系以外的人不负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也不对其承担违约责任。 三、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 ——相对性的相对性 1、为第三人利益的法律效力,逐渐为各国法律所承认;(如保险合同、信托合同等) 2、合同保全制度逐步完善(债权人的代位权、债权人的撤销权——为保护债权人的权利而代位行使次债务人对债务人的债务或撤销债务人对债权不利的行为) 3、债权不可侵犯理论的建立(看一看王菁老师的浅析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理论基础); 4、债权的物权化(买卖不破租赁、预告登记等); 5、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的产生; 附保护第三人合同:是指在特定范围内的第三人,因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对与债权人具有特殊关系的第三人,也应负有照顾、保护、通知等附随义务,对特定范围内第三条的损害,也应负赔偿责任。 6、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源自“刺穿公司面纱”的理论,或称为“直索理论”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平等、自愿原则 合同法的平等原则指的是当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平等,包括订立合履行合同两个方面,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平等原则是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是区别律、刑事法律的重要特征,也是合同法其他原则赖以存在的基础。合同法的自愿原则,既表现在当事人之间,因一方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无效或者可以撤销,也表现在合同当事人与其他人之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自愿原则是法律赋予的,同时也受到其他法律规定的限制,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愿”。法律的限制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实体法的规定,有的法律规定某些物品不得买卖,比如毒品;合同法明确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对此当事人不能“自愿”认为有效;国家根据需要下达指令性任务或者国家订货任务的,有关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合同,不能“自愿”不订立。这里讲的实体法,都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涉及社会公共秩序。法律限制的另一方面是的规定。有的法律规定当事人订立某类合同,需经批准;转移某类财产,主要是不动产,应当办理登记手续。那么,当事人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不能“自愿”地不去办理。 在合同法中,不仅对平等、自愿作了原则规定,而且在具体制度、具体规定方面体现平等、自愿原则。比较于三部合同法,

许多是新规定。主要有:第一,在合同法第一章中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第二,关于合同内容。合同法第12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并在其他条款中规定,当事人就数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时,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的,才适用法律的有关规定。第三,关于合同形式。《合同法》第10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第3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第37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第四,关于格式合同。一是明确了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提示义务,《合同法》第39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二是明确规定有些格式条款无效。《合同法》第40条规定,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三是对格式条款的解释作出特别规定。《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

合同法关于合同相对性[工作范文]

合同法关于合同相对性 篇一:合同法论文:合同相对性及其突破 合同的相对性及其突破 引言: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法》第121条确定了合同相对性的归责原则,这里的合同相对性,又称合同关系的相对性,是合同关系不同于其他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传统的合同相对性理论认为,合同仅于缔约人之间发生效力,对合同外第三人不发生效力;合同缔约人不得以合同约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项,任何一方缔约人不与第三人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否则合同无效。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商业贸易空前繁荣,严格恪守合同相对性原则越来越难以满足平衡社会利益,体现司法公正,社会经济生活对合同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1]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提高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张了合同的效力范围,表现在立法和司法上,受合同效力影响的第三人范围越来越宽,合同相对性原则也逐渐受到了冲击,出现了许多合同相对性的例外情况,有学者将其称为“合同相对性的突破”,本文将从合同相对性的历史演进和突破表现对其略作探讨。 关键词:合同相对性突破

正文: 一、合同相对性的历史演进 合同相对性原则,在学理上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目前比较权威的解释是以王利明先生给的定义:合同相对性是指合同主要在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拘束力,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基于合同向对方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也不能擅自为第三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合同债权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护。在大陆法系中,合同相对性源至罗马法的“债的相对性”理论,认为债是当事人一方请求他方为给付行为的法律关系,债权是只能对特定人产生效力的请求权。这种由特定权利人向特定义务人请求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特性,就是“债的相对性”。而合同是债的形式之一,因此,具体到合同的效力范围上,这种相对性原则的主要含义是:合同仅于缔约人之间发生效力,对合同外第三人不发生效力;合同缔约人不得以合同约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项,任何一方缔约人不与第三人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否则合同无效。这一规则对现代大陆法系的债法产生了很大影响,理论上,都将其视为债权自身性质所决定的一种当然原则。 二、合同相对性的突破表现: 合同相对性确立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

合同相对性原则及其例外

合同相对性原则及其例外 合同相对性原则是指合同主要在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拘束力,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基于合同向对方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合同当事人也不能擅自为第三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合同债权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护。债是当事人一方请求他方为给付行为的法律关系,债权是只能对特定人产生效力的请求权。这种由特定权利人向特定义务人请求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特性,就是“债的相对性”。合同相对性规则体现在《合同法》内。 《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合同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债务履行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合同法》第65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虽然合同相对性原则在合同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交易的日益频繁,各国立法基于显示的考虑,在承认合同相对性规则的前提下,对该原则进行了适当的突破,这种突破应是对相对性原则的必要补充和例外规定。既是合同相对性的例外情况,对于合同相对性的突破必须由法律明文规定才能适用,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我国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规定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债权保全制度 债权保全制度是为防止债务人的财产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危害,赋予债权人撤销权和代位权。债权保全制度主要规定在《合同法》第73条和第74条。 《合同法》第73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名义代位行使债权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合同法》第74条规定:“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

合同法基本原则

合同法基本原则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执行合同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合同法的灵魂。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合同法区别其他法律的标志,集中体现了合同法的基本特征。 平等、自愿原则合同法的平等原则指的是当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平等,包括订立和履行合同两个方面,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平等原则是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是区别行政法律、刑事法律的重要特征,也是合同法其他原则赖以存在的基础。合同法的自愿原则,既表现在当事人之间,因一方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无效或者可以撤销,也表现在合同当事人与其他人之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自愿原则是法律赋予的,同时也受到其他法律规定的限制,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愿” 在合同法中,不仅对平等、自愿作了原则规定,而且在具体制度、具体规定方面体现平等、自愿原则。《合同法》第10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第3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第37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 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里讲的公平,既表现在订立合同时的公平,显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撤销;也表现在发生合同纠纷时公平处理,既要切实保护守约方的合法利益,也不能使违约方因较小的过失承担过重的责任;还表现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因客观情势发生异常变化,履行合同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重大失衡,公平地调整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诚实信用,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诚实,要表里如一,因欺诈订立的合同无效或者可以撤销。二是守信,要言行一致,不能反复无常,也不能口惠而实不至。三是从当事人协商合同条款时起,就处于特殊的合作关系中,当事人应当恪守商业道德,履行相互协助、通知、保密等义务。 公平原则既表现在整个社会的交易秩序方面,更表现在个别的具体的合同之中,任何一个合同都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体现公平原则的精神。由于合同种类广泛性,有的合同属于无偿合同,用公平原则比等价有偿涵盖更宽一些,更能照顾千姿百态的各类合同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的适用面愈来愈宽。有人认为,按照恪守商业道德的要求,诚实信用原则包含公平的意思。除合同履行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以外,合同法规定诚实信用还适用于订立合同阶段,即前契约阶

合同的相对性不得擅自突破

合同的相对性不得擅自突破 《合同法》第121条确定了合同相对性的归责原则,又称债的相对性,指合同的约束力主要存在于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基于合同向另一方提出请求或诉讼,而不能向与自己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也不能为第三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此规则是合同规则和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是合同立法和司法所必须依据的一项重要规则。 2004年5月,某建筑公司与开发商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合同约定由建筑公司承建开发商开发的某商业网点工程,2004年9月,建筑公司经开发商同意与某网架公司签订了《专业工程施工分包合同》,合同约定由网架公司分包网点钢结构工程施工,工程款拨付按照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拨付方法、时间和比例由建筑公司支付给网架公司,工程竣工后,一个月内一次性付清所有款项。合同签订后,网架公司按约施工,2004年11月28日钢结构工程竣工验收质量合格,双方进行了结算确认。2005年8月,网架公司提起诉讼,请求总包商建筑公司及发包方开发商支付剩余工程款项。 总包商建筑公司辩称,欠款事实存在,由于开发商未按照总包合同的约定向其足额支付工程款项,致使其未向网架公司支付,因此拖欠责任在于开发商;开发商辩称自己不是本案适格被告,自己仅与建筑公司有总包合同关系,与原告无任何合同关系,其应向合同相对方建筑公司主张工程款。 众所周知,建设工程领域拖欠工程款的现象非常普遍,已成为社会性的问题,拖欠原因多数由于建设方投资资金不足造成的。为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维护工程实际施工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第26条在合同无效的特殊情况下,以准许突破合同的相对性原则赋予工程实际施工人直接起诉发包人要求其支付工程款的权利。这一规定无论是从程序还是从实体上,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合同相对性的不足,在实践中有利于保障实际施工人的权益,更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但这一规定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仍须严格遵照法定的特定条件。此规定适用前提首先要求实际施工人所施工工程存在着违法分包或转包,由于《建筑法》明令禁止工程的违法分包和转包,按照《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规定,实际施工人与违法分包人或转包人(多为承包商)签订的施工合同由于违背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而事实上,实际施工人在无效合同的实际履行中,以自己的物化劳动已经全面履行了承包人与发包人(业主或建设单位)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的工程内容,据此形成了事实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此时实际施工人已经取代最初的承包人与发包人形成了的合同关系。应当讲,转包和违反分包合同无效其相对性也相对弱化,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的约定对双方不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约束力,此时,实际施工人由于实际施工行为的存在事实上近乎于取代承包人与发包人形成合同关系,因此,实际施工人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起诉发包人向其主张工程欠款。但仍须注意的是,为平衡兼顾发包人的利益,《解释》也同时规定,实际施工人只能局限于发包人欠付承包人工程款的范围内要求其承担连带的付款责任。 围绕本案存在承包和分包两重法律关系,开发商与建筑公司之间存在承包合同法律关系,建筑公司和网架公司之间存在分包合同关系,两合同关系彼此相对独立,开发商与网架公司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网架公司是具备钢结构施工资质的公司,建筑公司

推荐-简析合同相对性的突破 精品

简析合同相对性的突破 摘要合同相对性规则是合同法确立的合同基本规则之一。该规则为合同实现“法锁”的作用,维护合同法本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化,合同相对性的固有弊端逐渐显现。为此,《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设立了合同相对性突破制度。从法哲学的角度看,该制度有充分内在法理机理,且在维护法的价值如正义、秩序、效率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合同相对性规则合同相对性突破法的价值 一、合同相对性概述 罗马法中将诉讼分为“对人之诉”与“对物之诉”,其中“对人之诉”是指债权人为了维护其债权而针对特定的债务人所提起的请求特定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诉讼。该规则是相对性规则的历史滥觞。正如王泽鉴先生所言,“债权人得向债务人请求给付,债务人之给付及债权人之权利,乃同一法律上给付关系之两面。此种仅特定债权人得向特定义务人请求给付之法律关系,学说上称之为债权之相对性”。合同之债作为债的一个重要渊源,其理所当然的应当具备债的相对性之特性,法律上称之为“合同的相对性”。 合同的相对性是指,合同原则上只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并不及于第三人。合同相对性原则实乃债的相对性的下位概念,是我国合同规则和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甚至有学者将其称为“合同法体系的基石”。合同相对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主体的相对性、内容的相对性以及合同责任的相对性三个方面。

二、合同相对性的现实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形式呈现多样化,交易关系也日趋复杂,传统的合同相对性原则在处理新形势下各种交易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合同相对性原则面临着“捉襟见肘”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合同债权的保护力度不够 首先,当债务到期后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或者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给债权人债权造成损害时,债权人基于合同相对性原则的规定仅能向债务人请求给付债务而不能向该合同外第三人主张,这无疑将给债权人债权之实现造成巨大的风险,不利于对债权的保护。 其次,当合同之外第三人明知道当事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却仍然故意阻挠债务人履行债务,致使债权人之债权难以实现时,依合同相对性原则,债权人对第三人侵害其债权的行为不能向第三人主张责任而仅能向债务人请求。合同相对性原则在第三人侵害债权时缺乏必要的救济手段。 (二)缺乏对第三人合法权益之有效保障 合同之外的第三人虽不是合同当事人,其合法的权益也理所应当受到合同法的保护。现实交易活动过程中,出现合同内容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按照传统的合同相对性原则,第三人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救济,突破合同相对性原则便显得十分必要。 例如,在甲与乙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之后,又与丙订立了房屋买

浅谈合同相对性原则

浅谈合同相对性原则 [内容摘要] 合同相对性原则是合同规则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是合同关系不同于其它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特点。也是我国合同立法和司法所必须依据的一项重要规则。鉴于合同的相对性规则在合同法中的极端重要性,本文试从合同相对性的定义、内容、意义以及原则例外谈谈对合同相对性的一点认识。 [关键字] 合同相对性 一、合同相对性的定义 合同关系的相对性,在大陆法中被称为债的相对性,早在罗马法中已经确立。在罗马法上,债被称为“法锁”,意指“当事人之间之羁束状态而言”。①债的相对性决定了债权是对人权,为维护债权的诉讼是针对特定人的诉讼。 在英美法上,债的相对性概念被称之为合同的相对性。内容主要是: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只能赋予给当事人或加在当事人身上,合同只能对合同当事人产生拘束力,而非合同当事人不能诉请强制执行合同。只有合同当事人可以就合同起诉和被诉,合同当事人可以为第三人设定权利,但是第三人不能请求合同当事人履行合同。 两大法系的合同的相对性原则,虽然在具体规则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都认为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是指“合同主要在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约束力,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基于合同向合同对方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请求,也不能擅自为第三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合同债权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护。合同的相对性是合同规则和制度的奠基石,在债法或合同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合同相对性的内容 (一)合同主体的相对性 所谓合同主体的相对性是指,合同只能发生在特定的主体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具体来说,首先,由于合同关系仅是在特定人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因此,只有合同关系当事人彼此之间才能相互提出请求,与合同关系当事人没有发生合同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第三人,不能依据合同向合同当事人提出请求或者提起诉讼。其次,合同一方当事人只能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和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及诉讼。②但是应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法律为保护某些合同关系中的债权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也赋予了某些债权以物权的效力。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后文将进行介绍。 (二)合同内容的相对性 所谓内容的相对性,是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规定以外,只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某个合同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并承担该合同规定的义务,除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在双务合同中,合同内容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而因为另一方承担义务才使一方享有权利,权利义务是相互对应的。由于合同内容及于当事人,因此权利人的权利须依赖于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才能实现。从合同关系内容的相对性原理中,可以具体引出如下几项规则:第一,合同规定由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原则上并不及于第三人。合同规定由当事人承担的义务,一般也不能对第三人产生拘束力。第二,合同当事人无权为他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一般来说,权利会对主体带来一定利益,而义务则会为义务人带来一定负担或使其蒙受不利益。如果合同当事人为第三人设定权利,法律可以推定,

合同法选题

合同法选题 总则 论中国场域下的诚实信用原则 对突破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再认识(浅析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 附随义务与安全保障义务之辨析 论公序良俗原则的确立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浅析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诉中的运用 民法上的信赖保护与诚实信用关系辨析 撤销之诉中显失公平的认定标准 论公序良俗原则适用的技术标准 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适用一一以Alexy的原则理论为视角 论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适用 第三人 浅析第三人原因造成违约时的风险分配---合同法低121条的适用问题合同第三人存在情形的实证分析 论第三人合同权利的产生 论科宾的第三人合同权利制度 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构建 论美国第三人利益合同 要约与承诺 再论要约何时生效 合同的形式瑕疵及其补救 预约合同 德国预约制度研究 预约合同若干问题研究 论违反预约合同的民事责任 论预约合同 格式合同 论格式免责条款的效力层次 单方修改合同条款的公平控制 社科基金项目:合同法中预期与信赖保护研究 论格式合同规制浅论格式条款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我国格式合同规制的困惑与解决路径 电子合同 电子合同成立的相关法律问题探析 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形式 网上货物交易合同的法律规制

试述我国消费者后悔权的构建 网络交易中的私人秩序 论网络购物诈骗犯罪及其防范 电子商务中身份认证的法律处理研究 网络交易中的电子支付法律关系分析与法制完善 电子证据的性质探析 合同效力 二手经济适用房买卖合同纠纷中合同效力的认定 试论合同无效之返还财产制度 诉讼时效制度在请求确认合同无效案件中的适用 关于合同违反强制性规定的理解 合同效力瑕疵探微 未成立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 预期违约 浅析预期违约与不按抗辩权制度 效率违约的比较法研究 逾期违约之构成与救济 缔约过失责任 论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及其立法完善 现代民事责任之新发展:以德国法上缔约过失责任为视角论缔约过失的损害赔偿 缔约过失责任与允诺禁反言原则比较研究 缔约过失损害赔偿责任研究 缔约过失责任刍议 给付义务 论双务合同给付义务的牵连性 加害给付法律责任新探 债权让与若干实务问题探析 论加害给付的法律救济途径 对加害给付救济方式的再思考 合同履行纠纷 合同纠纷与诈骗的厘定 合同履行障碍类型化研究 合同法上强制履行的适用条件分析 合同履行的影响因素分析论合同诈骗罪的基本问题涉合同诈骗的民法规制合同诈骗的防范与救济合同抗辩 不按抗辩权刍议 论先履行抗辩权与逾期违约的有效衔接 履行抗辩权探微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不少法律法规在实行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的基本原则的,并且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这基本原则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说一说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请跟随律伴小编在下文中进行具体了解。 一、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平等原则。合同当事人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各方应在权利义务对等的基础上订立合同。 2.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是贯彻合同活动整个过程的基本原则,在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3.公平原则。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任何当事人不得滥用权利,不得在合同中规定显失公平的内容,要根据公平原则确定风险与违约责任的承担。 4.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应当诚实守信,善意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不得有欺诈等恶意行为。在法律、合同未作规定或规定不清的情况下,要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解释法律和合同,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5.守法、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原则。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二、合同可撤销 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况,合同可以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成立的合同; (二)显失公平的合同; (三)因欺诈成立的合同; (四)因胁迫成立的合同; (五)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三、合同无效

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况,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 经过上文的介绍,我们知道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了平等、公平、意思自治等五种,详细内容各位可以从上文中进行了解。小编在此就不赘述了。如果您对此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律伴网站的在线律师,我们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帮助您解决问题。 文章来源:律伴网http://biz.doczj.com/doc/2c18730530.html,/

简析合同相对性的突破

简析合同相对性的突破 论文摘要合同相对性规则是合同法确立的合同基本规则之一。该规则为合同实现“法锁”的作用,维护合同法本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化,合同相对性的固有弊端逐渐显现。为此,《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设立了合同相对性突破制度。从法哲学的角度看,该制度有充分内在法理机理,且在维护法的价值如正义、秩序、效率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合同相对性规则合同相对性突破法的价值 一、合同相对性概述 罗马法中将诉讼分为“对人之诉”与“对物之诉”,其中“对人之诉”是指债权人为了维护其债权而针对特定的债务人所提起的请求特定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诉讼。该规则是相对性规则的历史滥觞。正如王泽鉴先生所言,“债权人得向债务人请求给付,债务人之给付及债权人之权利,乃同一法律上给付关系之两面。此种仅特定债权人得向特定义务人请求给付之法律关系,学说上称之为债权之相对性”。合同之债作为债的一个重要渊源,其理所当然的应当具备债的相对性之特性,法律上称之为“合同的相对性”。 合同的相对性是指,合同原则上只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并不及于第三人。合同相对性原则实乃债的相对性的下位概念,是我国合同规则和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甚至有学者将其称为“合同法体系的基石”。合同相对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主体的相对性、内容的相对性以及合同责任的相对性三个方面。

二、合同相对性的现实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形式呈现多样化,交易关系也日趋复杂,传统的合同相对性原则在处理新形势下各种交易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合同相对性原则面临着“捉襟见肘”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合同债权的保护力度不够 首先,当债务到期后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或者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给债权人债权造成损害时,债权人基于合同相对性原则的规定仅能向债务人请求给付债务而不能向该合同外第三人主张,这无疑将给债权人债权之实现造成巨大的风险,不利于对债权的保护。 其次,当合同之外第三人明知道当事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却仍然故意阻挠债务人履行债务,致使债权人之债权难以实现时,依合同相对性原则,债权人对第三人侵害其债权的行为不能向第三人主张责任而仅能向债务人请求。合同相对性原则在第三人侵害债权时缺乏必要的救济手段。 (二)缺乏对第三人合法权益之有效保障 合同之外的第三人虽不是合同当事人,其合法的权益也理所应当受到合同法的保护。现实交易活动过程中,出现合同内容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按照传统的合同相对性原则,第三人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救济,突破合同相对性原则便显得十分必要。 例如,在甲与乙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之后,又与丙订立了房屋买

合同法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3年电大《合同法》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第一部分小论文 合同的相对性及其突破 引言: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法》第121条确定了合同相对性的归责原则,这里的合同相对性,又称合同关系的相对性,是合同关系不同于其他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传统的合同相对性理论认为,合同仅于缔约人之间发生效力,对合同外第三人不发生效力;合同缔约人不得以合同约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项,任何一方缔约人不与第三人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否则合同无效。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商业贸易空前繁荣,严格恪守合同相对性原则越来越难以满足平衡社会利益,体现司法公正,社会经济生活对合同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1]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提高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张了合同的效力范围,表现在立法和司法上,受合同效力影响的第三人范围越来越宽,合同相对性原则也逐渐受到了冲击,出现了许多合同相对性的例外情况,有学者将其称为“合同相对性的突破”,本文将从合同相对性的历史演进和突破表现对其略作探讨。 关键词:合同相对性突破 正文: 一、合同相对性的历史演进

合同相对性原则,在学理上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目前比较权威的解释是以王利明先生给的定义:合同相对性是指合同主要在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拘束力,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基于合同向对方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也不能擅自为第三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合同债权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护。在大陆法系中,合同相对性源至罗马法的“债的相对性”理论,认为债是当事人一方请求他方为给付行为的法律关系,债权是只能对特定人产生效力的请求权。这种由特定权利人向特定义务人请求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特性,就是“债的相对性”。而合同是债的形式之一,因此,具体到合同的效力范围上,这种相对性原则的主要含义是:合同仅于缔约人之间发生效力,对合同外第三人不发生效力;合同缔约人不得以合同约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项,任何一方缔约人不与第三人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否则合同无效。这一规则对现代大陆法系的债法产生了很大影响,理论上,都将其视为债权自身性质所决定的一种当然原则。 二、合同相对性的突破表现: 合同相对性确立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现代大陆法系国家的合同立法对合同相对性规则已有所突破,合同相对性理论也同时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第三人侵害债权 所谓第三人侵害债权一般是指合同外的第三人明知合同债权的存在,仍然故意以损害他人债权为目的,实施某种侵权行为,致使债权人的债权

论合同的相对性

论合同的相对性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在文中分析了合同相对性规则的产生、发展及其在现代合同法中的重要性;研究了合同相对性规则的内容,认为它是由合同主体的相对性、内容的相对性、责任的相对性三方面构成的;并结合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探讨了合同相对性规则的正确运用及在合同立法上的完善问题。 ***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合同关系不同于其他民事法律关系(如物权关系)的重要特点,在于合同关系的相对性。合同关系的相对性是合同规则和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国合同立法和司法所必须依据的一项重要规则。鉴于合同的相对性规则在合同法中的极端重要性,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比较法的分析 合同的相对性,在大陆法中称为"债的相对性",该规则最早起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中,债( obligatio )被称为"法锁"( juris vinelum),意指"当事人之间之羁束(Gebundenheit)状态而言。"〔1〕换言之,是指债能够且也只能对债权人和债务人产生拘束力。由于债本质上是当事人之间一方请求他方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关系,所以债权不能象物权那样具有追及性,而只能对特定人

产生效力。尤其是在对两种权利的侵犯和司法保护之上,债权和物权是不同的。"物权可能受到任何人的侵犯,但是人们不可能预先(ab inito)准确地知道谁可能侵犯它,也没有想到必须通过诉讼来保护自己的权利;相反,债权则可能受到同其发生关系的人的侵犯,而且一开始( ab origine)就知道将可能针对该人行使诉权。"〔2〕在罗马法中,物权的绝对性决定了维护物权的诉讼是绝对的,它可针对一切人提起诉讼,且是对物的诉讼(actio in rem);而债权的相对性决定了债权乃是对人权(jux in personem),并且维护债权的诉讼只能针对特定的并在原告请求中提到的人,这种诉讼叫作对人的诉讼(actio in personem)。〔3〕为了体现债的相对性原理,在合同法领域,罗马法曾确立了"(缔约行为)应该在要约人和受约人之间达到(inter stipulantem et promittentem negotium contrahitur)","任何人不得为他人缔约(Alteri stipulari nemo potest)"等规则,因此第三人都不得介入合同关系。依罗马法学家的观点,行使诉权也必须有直接的利益,而由于第三人与债务人之间并无直接利益关系,因此不能对债务人提出请求。此种限制也使当事人不能缔结利他合同。然而,随着交易的发展,罗马法逐渐承认了一种适用债的相对性规则的例外情况,即当缔约人与第三人有利害关系时,更准确地说当向第三人给付是一种本来就应该由缔约人履行的给付时,合同当事人为第三人利益缔约是有效的。〔4〕罗马法确立的债的相对性规则对现代大陆法系的债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德国民法典》第241 条规定:"债权人因债的关系得向债务人请求给付"。《法国民

(合同知识)浅谈合同相对性原则及突破

(合同知识)浅谈合同相对性原则及突破

浅谈合同相对性原则及突破 舒其君余海森摘要:合同相对性原则源自债的相对性,是古典契约模式的壹大特点,是大陆法系合同法壹大基本原则。其含义是指合同仅对缔约方产生效力,除合同当事人以外,任何其他人不得享有合同上的权利,也不承担合同上的责任。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次制度逐渐受到了挑战,本文就合同相对性及其突破做简单的论述。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相对性是合同规则和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历来均是各国合同立法和司法所必须依据的壹项重要规则。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商业贸易空前繁荣起来,社会经济生活对合同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提高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各国均于壹定程度上扩张了合同的效力范围,合同相对性原则受到了冲击,出现了许多例外情况,我将此称为“合同相对性的突破”。 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确立及含义 法律的制定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合同相对性原则是合同自由原则延伸的必然,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当事人自由意志于合同效力方面的体现。合同的相对性于大陆法中被成为“债的相对性”,该规则最早起源于罗马法。意指“当事人之间之羁束状态而言”。即指合同仅于缔约人之间发生效力,对合同外第三人不发生效力;合同缔约人不得以合同约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项,任何壹方缔约人不和第三人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否则合同无效。这壹规则对现代大陆法系的债法产生了很大影响,《法国民法典》就此作出了明文规定,如第1119条规定:“任何

人,于原则上,仅得为自己接受约束且以自己名义订立契约。”第1165条规定:“契约仅于缔约当事人间发生效力。”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瑞士、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虽未设立明文规定,但于理论上,均将其视为债权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壹种当然原则。 于英美法系中,因为法律上且不存于债的概念及体系,所以大陆法中的“债的相对性”规则于英美法被称为“合同的相对性”(privityofcontract)。其基本内容是: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只能赋予给当事人或加于当事人身上,合同只能对合同当事人产生拘束力,而非合同当事人不能诉请强制执行合同。 总之,合同相对性或债的相对性规则,自罗马法以来,壹直为俩大法系所确认,尽管俩大法系关于合同相对性规则所蕴含的具体内容有所区别,但基本上均认为,合同相对性是指合同主要于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拘束力,只有合同当事人壹方能基于合同向对方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而不能向和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也不能擅自为第三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合同债权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护。王利明教授认为合同的相对性规则包含了极为丰富和复杂的内容,主要体现为:(1)主体的相对性,是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于特定的主体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壹方能够向合同的另壹方当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2)内容的相对性,是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规定以外,只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某个合同所规定的权利义务,且承担该合同规定的义务,除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于双务合同中,合同内容的相对性仍表当下壹方的权利就是另壹方的义务,而因为另壹方承担义务才使壹方享有权利,权利义务是相互对应的。由于合同内容及于当事人,因此权利人的权利须依赖于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