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实词含义,理解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学习本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实词含义,理解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学习本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情境导入】同学们,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了方便好友游访,便在琅琊山的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其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及要求: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朗读节奏。

2.借助课下注释,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理解文意。

3.请试着写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明确:1.琅.琊(lánɡ)颓.然(tuí)岩穴暝.(mínɡ)伛.偻(yǔ)山肴.(yáo) 弈.者胜(yì)环chú(滁) 野sù(蔌) ɡōnɡ(觥)筹交错阴yì(翳) 林hè(壑) 饮少zhé(辄)醉2.略。

3.全文共4段: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出人和事。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4段:写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二、深入探究——理解文意1.研读第1段,欣赏景点之一:醉翁亭。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亭的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2)请分析描写醉翁亭的环境时所用的写景方法。

明确: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渲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3)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意。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研读第2段,欣赏景点之二: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分述山间朝暮和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2)在本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明确: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向展开,写四时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晦”“明”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霏开”“岩穴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风、霜、水、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研读第3段,欣赏景点之三:官民同游。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分为几层?明确:本段主要写了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

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他都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明确: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还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面?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研读第4段,欣赏景点之四:归时之景。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主要写了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禽鸟之乐→山林之乐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游人之乐→随太守游而乐(宴游之乐)太守之乐→娱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明确:“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1.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明确:(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2)①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与民同乐”。

②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太守。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与民同乐”。

2.试讨论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明确: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解郁闷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品析】这一句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

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来解: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得和众宾尽欢的情态,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品析】对作者来说,“醉”和“乐”是统一的。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太守为人民的快乐而感到高兴,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五、拓展延伸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假如你是一位滁州人,有位游客来到滁州城向你打听去醉翁亭的路,请你根据本文第1段的内容告诉他怎么走。

明确:请你一直沿着滁州城的西南方向走,就会到达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路就到了酿泉,顺路拐弯,靠近酿泉的就是醉翁亭。

2.人们称赞欧阳修的散文富于诗意,誉之为“诗化的散文”。

请你也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你曾见过的一处风景名胜。

示例:我见过黄鹤楼,它的建筑很有特色,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

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

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

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已经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

黄鹤楼越来越吸引中外的游客前来参观。

六、本课小结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本文是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被贬后,作者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

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附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