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考试题库

教育学考试题库

教育学考试题库选择题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D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D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 )。

A.模仿性B.目的性C.规律性D.社会性E.复杂性6.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DE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ABCD )A.无阶级性B.为生产劳动服务C.在社会生活中进行D.教育手段极端简单E.在特定场所进行8、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C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9、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10、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 D )。

A.普通教育B.职业教育C.高等教育D.学前教育11.“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 D )。

A.强迫性B.民主性 C.基础性D.阶级性12.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B )。

A.生物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阶级性13.学校教育产生于(B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4.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A)。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1、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因素有( A )。

A、遗传素质B、成熟机制C、环境D、活动2、( D )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A、主体因素B、主观努力C、环境D、教育3、( A )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D、后天因素4、教育中的“揠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A、阶段性和顺序性B、整体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不均衡性和差异性5、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了人的发展的(C )A、整体性B、稳定性和可变性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D、阶段性和顺序性6、学生观在教育史上主要有( A )两派迥然不同的主张。

A、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B、教学中心论、教师中心论C、教师中心论、折衷论D、折衷论、学生中心论7.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进行及个体的发展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B ),是发展的()。

A.主宰、决定者B.主人、主体C.主导、主体D.接收者、主体9.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学对“人”的理解就意味着(ABCD )。

A.人具有发展的本质B.人具有抽象性和超现实性C.人的本质是一种“自我规定”D.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10.人的活动主要包括( D )。

A.社会实践活动B.生理活动C.心理活动D.以上三个都是1.教育的三个面向是(BCE )。

A、面向学生B、面向未来 C. 面向现代化D、面向21世纪E、面向世界2.教育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划分为(B )。

A、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B、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C、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D、正功能与负功能3.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D )。

A.科学技术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生产力4. 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 A )。

A.教育B. 文化C. 科学技术D.政治经济制度5.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C )。

A. 生产力B. 科学技术C. 政治制度D. 文化6. 杜威所讲的对文化的简化、净化、平衡作用,就是教育对文化(D )。

A.传递功能B.传播功能C. 交流功能D. 选择功能7.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说明了教育(C )。

A.生产性B. 阶级性C. 民族性D. 历史继承性1.( A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A.教育目的B.教育媒介C.教育理论D.教书方法2.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 D )活动之中。

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一切教育3.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并实施的第一个教育目的是1904年颁布的( D )。

A.《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B.《戊戌变法纲要》C.《天朝田亩制》D.《奏定学堂章程》4.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

A.教育的性质B.教育的任务C.教育的内容D.教育的规律5.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D )。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现状B.党的教育政策和方针C.四项基本原则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D )。

A.既从事体力劳动,也从事智力劳动B.从事智力劳动或从事体力劳动C.接受工人、农民再教育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当代中国教育的战略主题是( B )。

A.应试教育B.素质教育C.特长教育D.继续教育8.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A )。

A.教育的性质B.教育的方法C.教育的效益D.教育的规模9.首次将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到教育目的的高度的法规是( D )。

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0.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A )。

A.德育B.劳动技术教育C.体育D.智育11.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C )。

A.我国的政治政策B.我国的教育方针C.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D.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12.素质教育是以( B )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B.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13.确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是( A )。

A.社会本位、个人本位B.理性价值观、个人本位C. 感性价值观、个人本位D. 社会本位、感性价值观1.确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是( AC )。

A.社会本位B.理性价值观C.个人本位D.感性价值观2.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CE)。

A.定向功能B.强制功能C.调控功能D. 示范功能E.评价功能3.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ACD )。

A.国家的教育目的B.学生的学习目标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D.教师的教学目标4.教育目的评价作用指的是( ACE )。

A.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B.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C.检查学生的发展质量D.教育方法的选择E.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5.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应全面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应包括(ABCDE)。

A.德育B.体育C.美育D.智育E.劳动技术教育1.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点是( B )A.教师中心B.民主平等 C.授受关系 D.教学相长 E.尊师重教2.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D )。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3.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A )。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新教师的入职教育C.自我教育和合作交流 D.包括以上三者4.应该把教师职业视为专门职业的观点,是( B)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

A 1959B 1966C 1985D 19695.我国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始于( A )年。

A.1985B.1989C.1993D.1995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B )。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7.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B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8.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D )。

A.管理学生权B.科研学术活动权C.民主管理权D.教育教学权9.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 A ),二是教育能力素养,三是教育研究素养。

A.教育理论B.教育手段C.教育思想D.思想品质7.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

A.学科专业素养B.教育专业素养C.品德专业素养D.职业道德素养10.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C )。

A.管理能力B.控制能力C.教育能力D.研究能力11.“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 )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12.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C )。

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1.请在下列与教育目的相关的范畴中,选出顺序正确的一组( C )。

A.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课时目标B.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时目标C.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课时目标D.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课时目标2.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类为:(B)、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A.知识目标B.认知目标C.事实目标D.知道目标3.隐性课程是( B )。

A.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B.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C.始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D.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4、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科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是(A )。

A、结构主义课程论B、经验课程论C、范例方式课程论D、发展主义课程论5、“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B )A、布鲁纳B、杜威C、赞科夫D、卢梭6.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B )。

A.课时分配B、开设哪些学科C、学科顺序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7.范例方式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C )A、布鲁纳B、赞科夫C、瓦根舍因D、杜威8.综合课程的作用,一般表现在( B )。

A.认识方面的作用B.社会方面的作用C.心理方面的作用D.学科逻辑性方面的作用9.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 )。

A.信息技术教育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D.劳动技术教育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D )。

A、教师教的方法B、学生学的方法C、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的形式D、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2.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 C )。

A.观察法B.实验法C.演示法D.练习法3.现代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的( A )。

A、情感性、双边性、发展性B、双边性、教育性、情感性C、教育性、情感性、发展性D、教育性、情感性、发展性4、(A )教学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