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小衔接家长会

幼小衔接家长会

让幼儿健康快乐上小学——班级幼小衔接家长会前言:幼小衔接幼小衔接过程包括入学前的准备和入学后的适应。

孩子入学前的准备水平直接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水平。

每个孩子的性格个性和前期经验不同,入学后的适应时间也不同,短则3个月以内,一般需要5个月左右,有的孩子则需要一年的适应。

在幼小衔接教育方面,幼儿园老师主要承担入学前的准备教育,小学老师主要承担入学后的适应教育,家长因为始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既要承担入学前的准备教育,也要承担入学后的适应教育。

如果家长与老师携手,将会大大提高幼小衔接教育的效果。

这就是今天我们开家长会的目的。

一、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第一,生活环境和行为规范的变化。

幼儿园:幼儿园一日三餐两点,有午睡,随时可以喝水、上厕所,来园、离园早点晚点都没关系,行为规范比较自由和生活化。

小学:小学不能迟到、早退,没有午睡,上课不能随便说话或上厕所,行为规范比较严格和制度化。

行为规范从宽松到严谨的变化,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第二,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变化。

幼儿园: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游戏,就像妈妈一样既关心孩子的学习,又关心他的生活。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一起生活了三四年,彼此比较熟悉,交往方便。

小学:小学教师以关心孩子学习为主,传道、授业、解惑。

孩子的生活问题需要自己料理。

刚入小学,新同学之间比较陌生,孩子需要一段时间了解同学的个性、兴趣、爱好和交往方式,然后才能交上朋友。

这段时间会让孩子有一定的陌生感与寂寞感。

第三,学习内容、性质、方式的变化。

幼儿园:根据五大领域创设主题课程,即:艺术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语言活动。

幼儿在活泼、自由、轻松的环境下自发学习,老师和家长对学习结果没有严格要求。

幼儿园的学习以游戏为主,比较直观、具体、形象,学与玩交叉进行,孩子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小学: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学习规定的课程,即:语文、数学、音、体、美、品德教育等。

小学生在老师指导和家长监督的环境下学习,老师和家长对学习结果都有一定的要求。

小学实行课堂集体教学,老师的说教比较多,孩子动手操作和参与的机会比幼儿园少,逐步开始训练抽象思维。

学习时间变长了,游戏时间变短了,这种比幼儿园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应。

小学比幼儿园更加正规的学习性质,有时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总结:正视差异,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家园协力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这个转折期,为幼儿入小学从多方面打好基础。

二、幼小衔接目标1、从心理准备入手,培养孩子入学前良好的心理品质。

(情感、兴趣、注意力、意志、责任感、自信心等)2、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

3、家园同步,增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

三、实施方案1、身体方面的准备2、生活能力的准备3、学习方面的准备方案一:身体方面的准备目标: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策略1:重点介绍本班幼儿体能锻炼内容及标准。

在六项测查项目中,其中网球掷远是相对最弱的一项,优秀率仅为2.7%,其中15名40.5%幼儿不及格,这个成绩很触目惊心,也说明这个项目是我们这学期的重点攻坚项目。

其次是坐位体前屈(有4名10.8%幼儿不及格)和立定跳远(有2名5.4%幼儿不及格),我们也将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和户外活动中加强练习,争取最大程度地提高。

训练策略:1、10米往返跑幼儿天生就喜欢跑跳,跑的种类有很多,与之对应的游戏也不少,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玩。

例如追赶跑——贴人、小兔找窝、人枪虎;圆圈跑——切西瓜、吃毛桃、丢手绢;四散跑——老狼几点钟、熊和石头人、狡猾的狐狸;往返跑——接力赛、摸摸什么跑回来等。

还有升级版的,例如运球跑、障碍赛等。

往返跑的技术要点是直线快跑,折返时先减速再加速,最后加速跑过终点。

2、立定跳远跳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之一,立定跳远项目技术性比较强,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幼儿勤加练习。

首先,教师要进行动作示范:双脚打开与肩同宽,(一)双手上举过头顶,(二)双手甩到身后,(三)双脚同时蹬地向前跳,双手向前甩,落地时屈膝。

然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练习,每天户外活动热身时跳20下。

当幼儿掌握要领后,就可以在游戏中练习了。

小青蛙跳荷叶、跳圈、比远近都是练习立定跳远的游戏,也是幼儿喜欢玩的。

3、双脚连续跳双脚连续跳就是小兔跳,想要跳的又快又稳,技术要点就是跳的时候要踮着脚尖快速跳。

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有小兔采蘑菇、龟兔赛跑、跳房子等。

4、网球掷远网球掷远是幼儿的弱项,幼儿测查分数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姿势不正确,技术要领没掌握,二是幼儿上肢(臂力)不够。

幼儿在练习网球掷远时,教师的示范与指导非常重要。

首先是肩上投掷姿势的示范,双脚一前一后(左脚前右脚后)站立比肩略宽,右脚屈膝身体右转后倾,右手拿球高举过头,右脚蹬地身体左转前倾的同时右手使劲向前把球抛出去。

其次是讲解技术要领,一是要有转身动作,二是抛球时要向前向上抛。

然后是练上肢力量,平时玩游戏纸飞机、打怪兽、打野鸭、扔沙包等,还有器械玩具拉力器也是练臂力的好帮手。

最后就是勤加练习,每天带孩子练一练,日积月累孩子们肯定大有进步。

5、坐位体前屈坐位体前屈主要测查的是幼儿身体的柔韧性,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基因。

但是通过长时间的坚持锻炼,也能有改变。

因为场地的制约,在户外玩的游戏不多,主要是在热身时做一些拉伸动作和屈身动作。

所以利用过渡时间在班级活动室地面上玩玩划龙船的游戏,双脚抵着小椅子双手拉住小椅子坚持20秒,都是练习小窍门。

如果有家长的配合,就事半功倍了。

坐位体前屈没有技术要领,只有每天坚持不断练习。

6、走平衡木走平衡木历来是幼儿的强项,平时我们玩的游戏小马过河、小猴走钢丝,还有幼儿园前院花坛的圆木桩都是练习此项目的好帮手,孩子们也很喜欢玩。

策略2:开展“我是全能王”活动(跳长绳、滚铁环、运球跑)策略3:给家长的建议:体能游戏配合幼儿园的体能测试,利用亲子游戏,加强锻炼。

例如:睡前在床上练习坐位体前屈,每天坚持练习。

加强体育锻炼:家不远的孩子家长可以带孩子走到学校,家长周末可带孩子一起参加跑步、跳绳、打球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在衣着上不要给孩子穿得过多,以锻炼幼儿适应自然环境和抵御寒冷的能力。

方案二:生活能力的准备目标: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劳动观念。

策略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独立进餐、整理自己的衣帽柜、完成教师布置的小任务等。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先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1)对自己负责,提高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他就不会大事小事都等待着爸爸妈妈来帮助,这是孩子对自己负责的重要表现。

(2)对老师、家长和同学负责。

孩子作为学生,就要对老师负责任,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应该认真完成;孩子作为子女,就要对父母负责任,尊敬父母的劳动,不能随意伤害父母的感情;孩子作为同学,就要对同伴、朋友负责任,尊重他们的需求,善于协商合作,做错了事情要道歉。

(3)对班集体负责。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对集体、社会和国家负责任的表现。

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方法:(1)学会承担责任的前提是要学会预见后果。

孩子要有能力预见事物的发展后果,同时认识到这个后果将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的经验,这样,他才会有意识地排除干扰,将任务进行到底。

因此,我们必须要给孩子“吃一堑长一智”的机会,孩子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并体验适度的不快和痛苦,责任感才有此建立起来。

例如,如果孩子因为玩耍或者忘记作业人物而没有写完作业,第二天受了老师的批评,家长不要袒护孩子,告诉孩子以后出现这种事情还会导致这种痛苦的结果,谁也帮不了他,自己一定要记住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2)在明确责任分工中强化责任意识。

家长帮助孩子把自己的事情一件一件列出清单,孩子每做完一件事情就为自己贴上一个小贴画,孩子的分工越明确,越有助于孩子培养责任心。

(3)创造有利于培养责任感的外在环境。

规定学习时间,固定学习地点。

策略2: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摆碗筷、扫地、择菜、叠被褥等。

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好处:有助于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和学校环境,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分享意识,培养孩子的集体劳动能力。

学校是一种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孩子不能仅仅被动地接受家长的关心,还要主动关心他人和集体的事情。

而家务劳动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具有为他人、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性质。

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方法:(1)支持孩子把劳动与游戏相结合。

孩子喜欢劳动是因为劳动好玩,可以摸摸这,动动那,摆弄摆弄物品,但是他们常常干不好或者坚持不到底,我们要接纳孩子对劳动的这种认识和态度,满足孩子对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的好奇心与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2)宽容孩子的操作失误。

因为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家务劳动操作失误是正常的,所谓的孩子干活常常帮倒忙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要宽容孩子,哪怕孩子干完家务后我们重新收拾整理,也不要因此不让孩子做。

(3)为孩子模仿正确的操作做示范。

(4)为孩子示范一般,留一半让他自己做。

我们可以示范其中的关键环节,一遍孩子模仿,其他环节就让孩子自己做。

策略3:培养幼儿时间观念的方法。

时间观念包括时间顺序、时间长短、年龄时间,认读钟表和时间估算的能力。

其中,时间估算能力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孩子比较准确地估计自己或他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做多少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需要花多长时间,直接影响孩子守时、定计划、执行计划、统筹安排等多方面的生活能力。

培养幼儿时间观念的方法:(1)平时把生活事件与时间概念结合起来。

我们把孩子平时所做的事情与事件连在一起说,容易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概念:“早餐7点了,该起床了。

”“晚上9点了,我们洗漱睡觉吧。

”把“早晨7点”和“起床”一起说,把“晚上9点”和“洗漱睡觉”一起说,有利于孩子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时间词语。

提供一个小闹钟,敦促孩子养成闹钟一响就起床的时间概念与生活习惯。

(2)将模糊的时间变成准确的时间。

每个人估算的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孩子说“一会儿”,我们以为就是“很快”。

如果孩子说“一会儿”,我们就问:“你说的‘一会儿’是多长时间?”孩子说“20分钟”,我们就用定时器给他定20分钟。

他说“40分钟”,我们就定40分钟的时间,定时器一响,就提醒孩子时间到了,让孩子感受和明白“20分钟”或“40分钟”内,他到底做了多少事情,能不能做完事情。

这样将模糊的时间碾成准确地时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守时品质。

(3)感受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差异。

当孩子玩的开心、心情愉快或者忙碌的写作业做事情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当他遇到困难、心情难过或者无聊闲散、期盼等待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