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问题的评估与分析当来访者第一次前来寻求时,咨询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准确评估。
这是一切的基础,因为不澄清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就无的放矢。
所以,这项工作完成的如何将对其后的整个咨询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特定的咨询者来说,即便是排除了来访者患有精神病、严重人格障碍和脑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之后,也并不是所有来访者都完全适合接受该咨询者所做的咨询与治疗。
来访者的特点以及来访者与咨询者的匹配程度将直接影响着咨询与治疗的效果。
从一定程度上讲,选择合适的咨询对象是咨询与治疗成功的开端。
一、适宜咨询对象的特点国内许多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学者,如单怀海[1]、马建青[2]、汤宜朗、许又新[3]、曾文星、徐静[4]等人,根据各自对和治疗规律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选择适宜的咨询对象的方法。
我们在归纳、分析了他们的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咨询经验,认为适宜的咨询对象应具备以下特点:1.智力和人格基本正常来访者的智力一般需要在正常范围,因为需要他们能够叙述自己的问题以及其他相关情况,要能理解咨询者发出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含义,还要有一定的领悟能力等等。
所以,一定的智力水平是必须的,否则,咨询将相当困难。
一般来说,来访者的智力水平越高,文化层次越高,越适合进行。
那些深入分析、说理和探讨的咨询方式对于文化水平较高、领悟能力较好的来访者而言是适宜的,而对于智力水平较低的人,则应根据来访者关心的问题,作简明扼要的针对性回答、生动形象地解释或比喻、运用成功案例进行示范说明以及恰当的暗示和保证等。
但这并不是说,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就不适宜接受。
在咨询实践中发现,很多受教育程度虽不高、内心单纯且质朴的人,却很容易接受咨询者有道理的指点与建议,从而获得不错的咨询效果。
来访者的人格也应基本正常,无明显的人格障碍。
这里所说的人格,是指非认知性的人格特质,包括意识的倾向性、气质和性格。
如果来访者有人格障碍,则不仅会妨碍咨询关系的建立,也会影响咨询的进行。
一般来说,在的过程中,根据来访者的需要,咨询者会适当地给与支持与鼓励,但的进行,对来访者来说并非都是舒适的过程。
来访者要向咨询者述说自己的问题或症状,接受咨询者的指导,并且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这就需要来访者有基本正常的人格。
否则,就难以忍耐痛苦,接受逆耳的劝导,更改自己的行为,也就不容易产生明显的咨询效果。
2.有强烈、真正的求助动机来访者有无强烈的咨询动机直接影响到咨询的效果。
那些缺乏咨询动机、经咨询者反复做工作后仍缺乏动机的来访者,一般不适宜作。
因为虽然来访者需要咨询者的心理指导,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来访者本身的努力。
来访者不仅要体会到自己有心理或行为的问题,而且确实因其问题而多少感到痛苦。
因有痛苦,才会想解决问题、减轻和消除症状,改善其心理与行为。
来访者要有相当的勇气,能承认自己的短处、缺陷或问题,而且愿意与咨询者谈论自己的短处、过错或问题,而这些都取决于来访者对接受与治疗的动机。
一般来说,咨询动机越强烈,双方就越容易密切配合,就越容易取得效果。
不仅是动机强度,而且动机的内容也常常决定咨询的效果。
有些来访者前来咨询的目的不是为了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解决心理问题、消除心理症状、改变不适应行为,而是为了别的目的,如有些来访者前来咨询仅仅是想寻求心理安慰;有的是为了能多见几次某位咨询者;有的是把咨询室当成避难所;有的来向咨询者证明自己比咨询者还有本事。
因此,咨询者应搞清来访者的真实动机,否则很可能是白费口舌。
如果发现来访者的动机不正确或缺乏真正的求询动机,咨询者应首先调整动机,否则就应中止咨询。
还有一些来访者,起初不熟悉与治疗是什么,也不知道怎样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咨询者一般要先给予必要的解释、说明,并且试试看一段时间,才能确定来访者是否真正有意接受与治疗,而不宜过早判断来访者前来求询的动机。
另外,也有一些来访者自己开始时根本没有接受与治疗的要求,可能被亲朋好友强迫而来。
在这种情况下,咨询者应运用一定的咨询特质、经验和技巧,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问题,培养接受、改善自己心理与行为的动机。
并非任何与心理有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获得较满意的解决。
有些内容适合,而有的内容则不太适宜。
在此,我们把和心理治疗放在一起加以考虑。
比如,一个大学生想拿到学校一等奖学金,咨询者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帮助他去学校主管部门争取到一等奖学金,但是假如这个大学生想讨论自己需不需要一定拿到这个一等奖学金,如何通过学习上的努力与进步来早日实现这个目标,那么这种帮助则是可以从学校工作者那里得到的;又如,一个人在工作单位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产生心理困扰,这时咨询者无法像其上级领导那样通过调解或采取行政手段为来访者争取到比较有利的结果,从而缓解其心理困扰,但如果来访者想通过调整自己的某些不合理认知和信念,培养自己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调整或改善自己的某些行为则属于咨询者能解决的心理问题。
一般来说,神经症性心理障碍、某些性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等属于与心理治疗的范围。
尤其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各种适应性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心理教育与发展等更适合开展。
而处于发作期、症状期的精神病人,由于与外界接触不良,缺乏自知、自制力,难以建立人际关系,因此,一般不属于范围。
但康复期的患者也可从中获益。
另外,有较严重人格障碍的人也不适于进行和治疗。
4.年龄适宜严格说并无明确的年龄限制,就适宜性而言,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而且,有些特殊的就是专门为某一特定的年龄段而设的。
如青少年、老年等。
但一般来说,青年人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适合接受。
一方面,与少年儿童相比,青年人的心理发展程度更高一些,尤其是表现在自我意识方面。
他们可以较容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问题,也容易领会和接受咨询与辅导;另一方面,与中老年人相比,青年人的可塑性较大,他们的人格尚未完全定型;再者,青年人受到心理困扰的时间相对较短,出现的问题多为适应不良、情绪障碍,距离童年期还不太长,容易挖掘问题的根源,咨询效果比较明显。
5.匹配性好所谓匹配性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咨询者与来访者心理相容,彼此相互接受、相互容纳、相互吸引;二是来访者的特征恰好与咨询者的擅长相吻合,咨询效果(尤其是短期咨询效果)比较明显。
比如,某咨询者擅长某一人群的咨询(如大学生、妇女等),在处理某些问题方面有经验(如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长于某一种理论和方法(如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法),而来访者的特征恰好符合咨询者的这些特长。
此外,外部支持良好、注重心理感受、交流能力强、对咨询方式和咨询者高度信任的来访者也容易获得较好的咨询效果。
必须指出的是,来访者的这些特征是相对而言的,而且这也并不意味着不具有上述典型特征的来访者就不能通过与治疗来解决心理问题。
二、对来访者的问题性质进行鉴别诊断这里所说的来访者问题性质,是指来访者的问题是否属于脑器质性病变、精神病以及严重人格障碍。
与治疗的对象和范围是很广泛的。
一般来说,除了脑器质性病变的患者、精神病患者以及有某些人格障碍的人以外,大都可以进行与治疗。
只不过适宜程度有所差别罢了。
因此,与治疗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来访者进行有关脑器质性病变、精神病以及人格障碍的鉴别诊断,一旦发现来访者有这些病症,则必须将他们转介到神经科或精神科诊治。
有关脑器质性病变、精神病、人格障碍的鉴别诊断知识在神经科学、精神病学、变态心理学中有专门的介绍,限于篇幅,本书不作详细介绍。
有一点是明确的,一个与治疗工作者是否具备必要的医学(尤其是精神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将直接影响到他对来访者问题(特别是重性心理障碍)的鉴别诊断,进而影响咨询和治疗效果。
在排除了有脑器质性病变、精神病或严重人格障碍的人之后,又涉及了一个如何区分对象和心理治疗对象的问题。
在第一章,我们曾对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做过介绍,认为所着重解决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职业选择方面的问题、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婚姻家庭中的问题等等,而心理治疗则主要针对某些神经症、某些性心理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心身疾病、某些早期精神病或康复期精神病患者。
和心理治疗从业资格的要求和管理上将更加规范、合理。
三、咨询对象的转介对于某一特定的咨询者来说,并非所有适合咨询的来访者都适合于自己。
对该咨询者而言,有些来访者是特别适宜的,双方匹配性好。
例如,咨询者对这类来访者的背景比较熟悉,对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有丰富的咨询经验,彼此有接近的价值观念,个性适合度高,容易产生信任感、亲切感。
也有些来访者一般地讲是适合作的,但对于某一特定的咨询者而言,则是不适合的。
对于这样的来访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转介给其他咨询者或咨询机构。
(一)哪些来访者需要转介1.咨询内容与咨询者不匹配这种转介是最常见的。
由于每位咨询者所受训练的不同,加之自身条件(如年龄、性别)的限制,其擅长或适宜咨询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有些来访者的问题已经达到重性心理疾病的程度,而咨询者没有能力予以解决,就应迅速转介到精神科医师那里。
又如,从事家庭婚姻咨询的咨询者对学校就不很熟练,而一直从事青少年的人对成人会不很在行。
再如,一位年轻男性咨询者来对一位中年女性的性问题进行咨询就往往效果不佳,同样,让一个未婚的女性咨询者去接待由于性生活不协调而导致夫妻矛盾的男性来访者也不大恰当。
在实际咨询工作中,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恰当的做法是把来访者转介给其他适宜的咨询者。
2.价值观念与咨询者不相容前面我们曾分析过,在活动中咨询者要想完全避免或隐藏自己的价值观是不可能的,而且要想完全排除价值干预或价值影响也是难以做到的。
随着咨询的进行,有些咨询者发现自己与来访者在根本的价值观念上有明显分歧或尖锐对立时,则往往不适合继续作。
比如,咨询者在性的问题上很保守,而来访者在性的问题上过分开放;咨询者是坚定的无神论者,而来访者是虔诚的宗教徒等。
遇到这样的情况,若条件允许的话,咨询者最好将来访者转介给合适的咨询者。
3.个性与咨询者不相容有些咨询者与来访者在个性等方面存在着某种不协调,比如,有的咨询者不能容忍来访者的盛气凌人,有的咨询者不喜欢过于内向、退缩的来访者,有的害怕异性来访者,害怕有移情发生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咨询者没有能力去排除这种因素对咨询活动的影响,就需要进行转介。
这也从一个方面提示,要想成为一个有效的咨询者,必须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坚忍、耐心、对人宽容等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4.与咨询者有私人关系有些来访者与咨询者有私人关系。
比如,来访者是咨询者的亲戚、朋友、熟人等等。
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常常增加来访者的顾虑,影响其述说自己的内心私事,增加双方的尴尬。
这无形中增加了咨询的阻力。
此外,咨询者给予指导和建议时,也常会失掉其客观性及职业性,影响咨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