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管理方案及措施
(一)现场管理
1、施工现场人员着装统一,所有参建人员均应佩戴上岗证,上岗证应由建设单位统一制作。
所有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一律要求戴安全帽,管理人员、一般工人、特种工应戴不同颜色安全帽;进入施工现场作业的电工、焊工等特殊工种施工人员,都必须持证上岗;严禁施工人员赤膊、穿拖鞋进入施工现场。
严格按技术规范、安全生产要求施工,坚决杜绝违章施工、野蛮施工的事故发生。
2、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严禁打架、斗殴、赌博、偷窃等不文明现象出现。
3、施工现场主要出入口设置“工程施工告示牌”,其他主要施工点、道路交叉口,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要指路牌、限速牌等标志牌。
4、施工废料倒在指定地点,严禁乱倒,并采取措施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5、保持道路通畅,避免占道、阻车等现象发生。
6、加强路面养生及交通管制工作,保持施工路面的干净、整洁。
7、施工材料运输车辆应采取有效的封闭措施,防止材料沿途泄漏,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二)粉尘控制措施
1、设置专人清运现场建筑垃圾,总平面范围及工地周边场地设置专人每天2-3次巡视,清扫、保持清洁。
2、松散颗粒材料砌筑砖墙围挡堆放,表面塑料布遮盖防止刮风粉尘弥漫,影响环境卫生。
3、在城区与施工现场之间适当位置设置施工车辆清洁站,安排专人清扫、清洗车辆沾带的泥土,路面铺放草垫,及时收捡和清扫,保证施工车辆不对城市道路造成污染。
(三)废气控制措施
1、电焊工在室内操作采用电扇排气。
2、施工现场搞好临时住所卫生,除定期打药消毒外,职工宿舍做到空气流通,生活用品摆放整齐,并加强对职工卫生知识教育,养成良好习惯,对住处经常进行检查评比。
(四)污水处理
1、工程开工后,施工现场和生活区厕所,每天派专人清扫,生活污水、现场施工污水必须经专门熟化、沉淀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系统。
2、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将废水直接排入河道沟渠。
(五)噪音控制措施
1、结合现场平面特点,合格布置,以减少噪音的影响。
2、在施工中尽量减轻扰民噪音。
对产生振动噪声的木工机具,混凝土搅拌机,振动器等在白天使用,支拆模板、测量等必须在白天进行,除必须进行夜间连续施工的,同时通报建设单位,以获得谅解,方能夜间进行施工。
3、施工时设专人指挥,避免大声呼叫,配备足够通信器材。
4、材料运输等汽车进场应派专人指挥,不鸣笛。
5、材料装卸采用人工传递,特别是钢模、钢支架等金属器材严禁抛掷或汽车一次性下料。
(六)防止扰民与污染措施
1、工程开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实施。
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与施工区域附近的居民和团体建立良好的关系。
对受噪音污染的,事前通知,随时通报施工进展,并设立投诉热线电话。
3、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避免扰民施工作业,以防止公害的产生为主。
4、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防止运输的物料进入场区道路和河道,并安排专人及时清理。
5、由于施工活动引起的污染,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
(七)水质污染控制措施
水质污染包括:施工废水、生活废水排放。
1、施工废水排放控制
防止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周围土地,尽量减少施工用水量并在所有建筑物周围及设施均设有排水沟、排水管道或污、废水排放系统,污、废水通过排水管道汇集进入业主指定的污水处理池进行处理,达到标准后方可排放。
各个施工时段,各个工作面,施工组织设计中都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废水处理、排放措施,决不任其自流。
2、生活污水排放控制
生活污水含有致病菌及其他悬浮物,通过污水管道排送至发包人指定污水处理池,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
施工中严禁向河中倾倒垃圾、杂物、废水、废油等。
施工场地修建截排水沟、沉沙池,减少泥砂和废渣进入江河。
施工前制定施工措施,做到有组织的排水。
土石方开挖施工过程中,保护开挖邻近建筑物和边坡的稳定。
施工机械、车辆定时集中清洗。
清洗水经集水池沉淀处理后再向外排放。
生产、生活污水采取治理措施,对生产污水按要求设置水沟塞、挡板、沉砂池等净化设施,保证排水达标。
生活污水先经化粪池发酵杀菌后,按规定集中处理或由专用管道输送到无危害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