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用我一湘壮河山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王冬梅王新婷尹北直
班级: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101学号:1009070108
姓名:姜琳琳
用我一湘壮河山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一行八人来到了这片炽热的土地湖南,参观了许多战场遗址,了解了许多抗战故事。
湖南战场上血卫山河的一幕幕英勇与壮烈使我们深受感染。
八年抗战,日本侵略者在湖南纠缠了七年。
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常德保卫战、雪峰山会战……;营田惨案、厂窖惨案、青山惨案、洪山惨案、常德细菌战……65年前的那场战争,有太多的故事需要诉说。
在这里,我们可以读到无数中国将士用血肉之躯,铸就“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湖南百姓用生命,捍卫国人的坚忍和顽强。
抗战爆发后,日寇用5个月从华北推进到南京,用10个月攻陷至湖北、广东,但在正面战场上,已经成为突出部的湖南,却耗去了他们随后的七年。
在战火烧到湖南前的一年里,也就是1938年秋,武汉会战尾声之际,日寇的铁蹄踏进湖南——湘北洞庭湖区,沿着粤汉铁路和岳汉古道向南疾进。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一场关系中华民国海军生死存亡的战斗,壮烈地打响了。
长达七年的湖南抗战,就此拉开序幕。
这次海战,中国海军全军尽没,虽然战败,却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
武汉会战结束之后,中日两军在新墙河的两岸,隔河相持。
而百公里外,长沙城里有一个叫新河的地方,与新墙河只差了一个字。
正是这一字之差,给古城长沙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
1938年11月12日夜,长沙古城在一场人为大火中化为灰烬,无数百姓失去家园颠沛流离。
史称“文夕大火”。
这场大火,烧毁了整座城市的菁华,却也燃起了湖南军民的斗志。
文夕大火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湖南所属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得以在废墟中积蓄力量,迎接日寇更疯狂的进攻。
1939年9月,新上任的日寇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率领十万日寇,进犯新墙河。
在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四水之上,湖南军民用血肉铸成新的长城,死守长沙焦土。
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战,叫嚣在中秋节前攻占长沙的日寇被湖南军民逐一击退,逃回了新墙河以北。
营田,自古便是军事要地,抗日期间,对于丧失海军的中国军队来说,这里更是抵御日寇军舰沿湘江南犯的最前沿。
1939年9月,长沙会战前期,日寇在繁华的营田街市上,制造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其兽行罄竹难书,值得记录的是,在这场屠刀之下的营田人民从未放弃过对日军的反抗,这里有自沉船只、与敌共亡的船夫;有手持杀猪刀、砍翻三鬼子的农民;甚至还有偷袭鬼子、抢来大批武器弹药的土匪。
1941年11月4日,日军驾驶飞机,将731部队研制的秘密武器——鼠疫杆菌,扔向了第六和第九战区的连接地——常德,企图切断第六和第九战区,这场致使七千多人丧生的鼠疫,直到两年后才被控制住。
这次细菌战,给中国军民造成极其惨痛的伤害,但中国军民的战斗意志没有被摧垮,最终日寇算盘落空。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有一支部队的动向,几乎关系到整个战局的成败。
那就是第74军。
为了挡住这支增援长沙的部队,日寇抽调其精锐的第六师团,负责
迎战从江西赶来的74军。
这个第六师团,曾参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在浏阳靠近长沙的永安市附近,两军不期而遇,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由于鬼子破译了中国军方的密码,整个战局轻易被日寇所掌握。
在74军退出战斗后不久,长沙城宣告失守。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寇损失惨重,士气低落,被迫退回新墙河以北。
面对众志成城的中国军民,黔驴技穷的日寇最终只能祭起最野蛮、最丧心病狂的心理战攻势,屠杀。
1941年5月9日至12日,三天的厂窖惨案,两万多人惨死于日寇屠刀之下。
1942年1月2日夜,扬言要在长沙过元旦的日寇,依然没能攻进长沙。
而一直处于作战下风的国军,突然调整作战部署,巨大的口袋向长沙收紧,8万日寇被围剿。
这次被薛岳称之为天炉盖顶的作战,契机来自日军最精锐作战大队大队长森岛。
鬼子有句话,坚强的意志力可以抵御钢铁,不过,在长沙城下,日寇遇到了意志更强的第十军葛先才团。
1942年1月3日,血战三昼夜后,葛先才集中团内仅存的百多人,向日寇发起反冲锋,几近绝望的日军随即彻底崩溃,狼狈向北逃窜。
各路国军开始痛打落水狗。
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
开罗宣言发表之后,日寇从中国战区抽调了一批精锐部队,开赴东南亚战场救火,并从国内征召了大量新兵,补充驻华部队。
1943年6月,常德会战爆发。
74军57师八千多人,对付装备精良的四万之寇,孤军奋战16个昼夜,最后几乎全军阵亡。
张恨水于1945年,写成了《虎贲万岁》一书,为常德会战后被蒋介石革职查办的57师师长余程万,鸣冤叫屈。
1944年初,为挽救太平洋战场颓势,日寇企图重兵打通豫湘桂大陆交通线。
衡阳被卷入了滔天的战火中。
1944年6月25日,长沙失守,日寇三十万大军不日将兵临衡阳城下6月28日,日军从东南西北,将衡阳城四面团团围住。
上千门黑黝黝的炮口对准了衡阳。
这个面积不到五平方公里,人口将近30万,抗战时期中国第三大城市,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在战火中获得永生。
1944年惨烈的衡阳保卫战打响前,大批当地参与修筑工事的民夫和从外地赶来投军的青年,其实是没有加入大撤退行列的。
他们分别是谁,准确的人数是多少,战前战后,都一直无法统计。
只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最终也与第十军一道,化做了支撑起那道战线的血肉。
故事通过幸存的两对兄弟,再现战争的惨烈。
这是一场孤城死战。
一万七千多人的国军将士,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日寇。
兵力悬殊,战斗面狭小。
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在这样的对峙下,衡阳,守了整整47天。
宣称一天破城的日军后来将其称之为,中日作战八年来,唯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
张家山,今衡阳市气象台所在地,也是衡阳城的制高点。
在66年前的军用地图上,张家山的海拔是114米。
衡阳保卫战中,张家山被日寇的炮弹,生生削去了十米。
即使经历了66年风雨的洗刷,摄制组依然能够从雨后断裂的泥土中,轻易找到了两枚日寇留下的子弹。
子弹上铜锈斑驳,那场战争却依旧清晰。
战后,190师师长葛先才,奉命收集衡阳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忠骸。
3000多具忠骨,组
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照片。
随后,烈士们被合葬于张家山上。
葛先才说,只有张家山才配得上这些为国捐躯的勇士。
因为即使衡阳城破之时,这里始终牢牢掌握在第十军的手中。
遗憾的是,当年留下的物证已经消逝无踪,只剩下后人凭吊的花篮,在风雨中飘摇。
1944年8月底,30万日寇虽打通了所谓的“大陆交通线”,但日寇却受到了中美联合空军的威胁。
在作战半径上,从芷江起飞的战斗机能够很从容地掩护轰炸机对这条交通线的破坏。
8个月后的1945年4月,在湘中一带集结起来的八万日寇,终于按捺不住,分三路气势汹汹发动了“芷江作战计划”。
他们不会知道,在那山势险要、只能靠走的大山深处,将会是百万日寇在中华大地上的最后一场疯狂。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中国战场,湘西十万大山中,雪峰山会战也拉开了反攻的大幕。
这将是最后一战。
背靠芷江基地,把握住制空权,又是在不利于日寇机械化展开的群山中,中国军队越战越勇。
4月中旬曾经施展诡计闯过青山界天险的四千多鬼子,在这种情势下被瓮中捉鳖。
他们的亡命奔逃,引发出湘西大山中越来越激烈的复仇怒火。
1945年8月21日,一架日军膏药旗飞机,拖着长长的白布,缓缓降落在芷江机场。
这是日寇第一次踏上芷江,这片让他们头疼了八年的土地。
不过,他们这次来,不是作为占领者,而是作为失败者前来芷江洽降的。
“八年烽火起卢沟,受降一日落芷江。
”这天,芷江街头上的鞭炮都买尽了。
因为“日本人要到芷江来洽降”的消息早已传遍了芷江的大街小巷。
在一系列的仪式之后,下午4点35分,陆军参谋长萧毅肃向今井武夫宣读了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致冈村宁次的备忘录,下令今井武夫签收,今井除表示接受并转达外,即以毛笔签字盖章,这时中外记者的镁光灯砰砰声响成一片,争相记录下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刻!“胜利终于来了”。
中国抗战八年,多少有血有肉的中国血性汉子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正是这些无数的英雄,让我们扔拥了今天幸福的安定生活。
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努力奋斗,为明天更好的生活贡献力量!让我们向抗日战争中伟大的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