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组织管理的比较与影响F13191015127319026楼函鑫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当今世界,是文化多元化的世界。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信息交往频繁,文化融合性极高,经济发展迅速,跨国商业活动与日剧增。
历史上,著名外国跨国公司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了“管理兴企”、“管理也是生产力”的真理性。
因此,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认真研究中西方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
外国的跨国公司也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成功范例,为我们的管理升华少走弯路, 少付学费,提供了许多的免费教材。
我们要把握世界范围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企业管理体系,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因此,我选择了中外企业组织管理的比较与影响这一论题,我的论文将分为中外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的比较、中外组织管理的相互影响两大部分进行论述。
二、中外组织管理理论比较1、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现代,通过借鉴国外管理理念,继承历史传统优秀管理模式,我国有成功的企业组织管理的实践。
因本土特色而成功的“海尔模式”、“联想模式”、“华为神话”、“南街村共产主义管理模式”以及百度、阿里巴巴等新型高速成长的网络公司,无不渗透着中国人自己的管理智慧。
(一)和谐管理理论和谐管理理论是物理学出身的席酉民教授在其成为中国第一位管理工程博士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管理理论框架体系。
和谐管理理论将组织系统视为基于规则和单元自治的整体,以便考虑组织如何在持续变动的外部环境中发挥整体优势而非部分的改进。
该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在于,它认为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遵循双规则,即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以及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并设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有效性。
(二)东方管理学派东方管理学派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复旦大学,到现在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
东方管理学派立足本土、博采众长,形成了一套以“三学”(东方管理学、中国管理学、华商管理学)、“四治”(治国、治生、治家、治身)、“八论”(人本论、人德论、人为论、人道论、人心论、人缘论、人谋论、人才论)为主体的管理理论框架体系。
在这样的框架体系下,“东方管理学派”把“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作为自己的管理宗旨,在现代管理学“人本复归”的大前提下,以“学、为、治、行、和”为主线,提出东方管理学的目标是构建社会的“和贵、和合、和谐”。
(三)M理论模式“中国式管理之父”的台湾学者曾仕强在其论著《中国式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中国式管理”框架的M理论模式。
在曾仕强眼中,“M”代表的意义很多,像中庸、人性、管理统统在里面。
但其核心还是以人为本的“中道管理”。
中国式管理的“M理论模式”有“三大主轴”:第一、以人为主:主张有人才有事,事在人为,唯有以人为主,才有办法把事情做好。
中国式管理,可以说是人性化管理。
第二、因道结合:认为制度化管理,不如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合的人士,大家有共识,比较容易同心协力,把一盘散沙,聚集起来发挥巨大的力量。
第三、依理而变:合理解决一直被视为比依法办理更为合乎道理的方式,中国式管理,也可以说是合理化管理。
”1对于中国式管理,支持者称其为“本明而道深”、“灵活而变通”;反对者称其为“耍太极”、“家天下”。
其实,透过种种争议,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式管理固有的优长和硬伤。
中国式管理的主要优长在于它的人本观、整体观、协和观和经权观,强调人的个性与弹性,把人区别于冰冷的机器,但是这样一来也造成了它不可避免的硬伤:缺乏标准化与重复性,管理只是领导人的领导艺术与个人能力。
2、外国管理思想1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管理现象随着人类共同劳动的出现己有几千年的悠长历史,但把管理知识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与发展只有百年历史。
从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及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当代管理理论、文化管理理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在20世纪初,由泰罗发起的科学管理革命导致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
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从三个不同角度,即车间工人、办公室总经理和组织来解决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管理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
(二)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实验,而真正发展却在20世纪50年代。
行为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
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是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梅奥的霍桑实验,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并不仅仅为金钱收入等物质利益所驱使,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有社会性的需要。
梅奥因之建立了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的前提也称为人际关系学。
2(三)现代组织管理现代组织管理产生于20世纪中叶,学派甚多,主要有以美国C·I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论、以H·A·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以F·E·卡斯特为代表的系统与权变理论和以E·S·巴法为代表的管理科学理论等等。
这一阶段理论的特点是吸收了古典组织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精华,并且在现代系统论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发展。
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系统,要实现组织目标和提高组织效率取决于组织系统内各子系统及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由此可见,西方管理理论早在20世界初即己形成了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
从最早的基层效率的研究发展到对整个组织、社会的系统管理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管理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变革与思想进化运动的强烈影响。
这种变革和进化还将进一步推动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
此外,日本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也值得一提。
21 世纪,由于日本经济的不景气、经济全球化压力下带来的对外开放,使许多外国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成为日本企业的所有者,替换掉了原来的金融机构和法人股东,致使许多交易性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因素破坏了日本企业经营者和原有股东所达成的管理模式,促使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变革。
尽管大多数日本企业为了维护终身雇佣制,采取了许多保证就业的措施,但是经济的一再衰退,使很多企业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面对公司重构,员工与企业的认同感也大大削弱了。
同时,人才也出现了两极分化,跳槽成为家常便饭。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日本企业在组织管理上采用了越来越多“美国式”的手段。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最终从关系型向交易型变化。
3、中外管理理论的差异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管理思想的建立,大都是由本身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完成的,如泰勒、福特等,他们亲自管理一个企业,并通过大量的实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整理、归纳和提高,从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管理理论。
而与西方的这种管理理论产生的方式不同,中国的管理思想基本上是一种非经验性的产物,它的创立者是一些本身没有管理实践经验的哲学家、思想家,无任何实践可言。
此外,无论什么样的框架体系和操作模式,中国式管理的核心都在于“安人”,这与西方管理体系的核心“立法”有着本体论上的差异。
中西两种不同的管理理论也便在智慧与制度、伦理与法规、弹性与标准、艺术与科学之间划出了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
三、中外组织管理的相互影响随着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将被大量地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将在中国得到推行,中国传统的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纵向管理模式,在吸收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将进行创新,中国的企业迫切需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时代不同、国情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2马仁杰王荣科左雪梅.管理学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9月决定了中国不可能照搬日美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我国目前存在两种不同人力管理模式。
家族式管理在民营企业、家族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广泛可见,说明家族管理有它的合理性和存在的必然性。
而所谓人性化管理模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在不少成功大中型企业中都能找到。
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面对有限的竞争对手时,理性化的团队管理是不可或缺的。
3现阶段,出现一种新型企业组织管理模式,C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是在对西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先进经验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融入了中国国学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精髓,构建了以人为核心和“人形结构”为特征的企业智慧型组织,创立了“天人合一”的组织管理的全新模式,首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企业经营哲学、“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思想,因而赋予了企业更大的能动性、灵活性与应变能力。
这种以人为运营核心的、具有更大的能动性和更强的应变能力的企业组织,简称为“智慧型组织”,由于它是继金字塔型机械式组织(A管理模式)、学习型扁平式组织(B管理模式)之后出现的第三种组织模式,并且是在西方先进的现代管理学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国学之大智慧的组织类型,因而取“CHINA”的第一个字母“C“。
四、结论从日美理性化团队管理的角度看,这一管理模式增加了企业吸收现金人才的可能性,但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企业又长期有政府管理的影子,要想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发现人才、录用人才、使用人才,必须要求组织管理者需要具备相关的教育水平、从业经验。
而现在的组织管理者大部分都是从政企合一时代的企业行政办公人员转职而来,决定了中国要想真正拥有新的组织管理者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需要企业和管理者的耐心和决心。
实践“以人为本”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希望更多的实业家能够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有利于中国本土企业发展,有真正的实践意义的中国式企业组织管理模式。
3《日美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启发》赵刚《经济研究导刊》2010 年第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