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考生须知:1.本科目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指定区域内填涂校名、姓名、考号、座位可等有关信息。
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4.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卷。
试题卷一、积累(22分)班级要编辑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电子特刊。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撰写自强卷首语]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3分)(1)妖(ráo)(2)惊涛(hài) 浪(3) 不屈不(náo)答案:娆骇不挠2. 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分)(1)恪(A.kè B.gè ) (2)胜(A.shèng B.shēng )答案:kè shèng3. 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一意孤行B.持之以恒C.思贤如渴D.前仆后继答案:B解答:一意孤行:本谓谢绝请托,坚持自己的主张。
后多指不顾客观条件,无视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思贤如渴: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前仆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
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活动二:积累自强古诗句]4. (1) 将以下摘录的诗词名句补充完整。
(11 分)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①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① ,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①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槲叶落山路,。
(温庭筠《商山早行》)(2)上述(1)题中的古诗名句,属于“自强”主题的分别有(只填序号) (2 分)(3)对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能否归为“自强"主题,编辑组内有争论,请表达你的观点,并结合该句的意思阐述理由。
(3分)答案:(1)①直挂云帆济沧海①月有阴晴圆缺①戍鼓断人行①云横秦岭家何在①病树前头万木春①枳花明驿墙(2)①① (3)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答:(1)考察古诗词默写(2)考察对课内古诗文的理解(3)从这句话的意思入手,抓住内在的情感主题。
[活动三:传递励志最强音]5.小文想向特刊有声频道“励志最强音”投稿,但他创作了几首诗都不太满意,老师建议他可以从仿写入手,请你一起参与学习,根据上下文语境,仿照前文画线的诗句,分别续写一句,要求句式致,语意连贯。
(4分)山高路远呼喊是爆发的沉默不论激越还是宁静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答案:沉默是无声的召唤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解答:注意句式和诗句的衔接。
二、阅读(58分)(一)名著阅读(8分)6.阅读了《智取生辰纲》后,同学们打算对此情节进行改写,让杨志再次押送一托贵重货物前往东京,同时要在一路上防范晁盖等人夺取货物,允许他从下面的备选助手中挑选两位助手,你认为杨志会选谁?请结合原著内容和人物性格阐述你选择的理由。
(4分)7.大家对于现行教材初中阶段要求阅读的中国古典小说进行了整理归类,语文鉴课上就“女性形象”展开讨论:小文:古典小说女性角色着墨不多,似乎仅仅只为了衬托男性角色。
小李:着墨不多并不意味着无足轻重,他们四样表现出其独特个性,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角色。
你赞同谁的观点?请以备选人物中的两位女性为例阐述理由。
(4分)备选人物:扈三娘《水浒传》谢道韫《世说新语》聂小倩《聊斋志异》刘姥姥《红楼梦》【答案】6.①武松,他自幼流浪于江湖,经验丰富、行事敏锐、警觉性高,在十字坡,他一眼就识别出母夜叉孙二娘的诡计,他的警觉远胜于杨志。
①林冲,林冲曾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本来就有领导才能。
而且他武功高强,可以很好的保护生辰纲,“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 都体现了这一点。
7.赞同小文。
如在《水浒传》中,扈三娘虽是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但她空有一个好皮囊,空怀一身好武艺,没有任何自主思想,在血洗扈家庄后,她非但没报仇,居然还听从宋江安排嫁给了丑陋的矮脚虎王英。
她的存在似乎仅仅是衬托水浒好汉的英雄气概。
因此,她们只是作品中的“映衬品”,仅是对比衬托岀男性角色的英勇机智。
又如在《红楼梦》中,刘姥姥她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前八十回,一进为求帮助,她小心谨慎,奉承周瑞家的,又奉承王熙凤,希望能够得到救济;二进是报恩,她带着劳动人民的质朴作为,被林黛玉戏称是母蝗虫,薛宝钗等也是哄堂大笑夸她诙谐的好,突出了林黛玉等人的不知劳动人民的辛酸艰苦。
【解答】6.考查对《水浒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并能详述相关的故事情节加以佐证。
7.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加点部分着重要求的内容。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树碑李小庆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皲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
树墩的后头便是一所学校。
一所只有9个孩子的学校。
福爷是这所学校的看门人,其实也没啥可看的,除了一些缺胳膊断腿的桌椅板凳,便是小李老师。
再说那扇所谓的大门,就是福爷从山上砍来些碗口粗细的树枝,用麻绳捆上,再找些废旧的细铁丝牢牢地拧住,随意地靠在一人高的墙上,等孩子们放学走了,福爷就把这扇门立在门口,隔断了学校与外界的通道。
暮色在空寂的操场上不动声色地弥漫着,只有福爷坐在树墩上的身影逐渐地模糊在夕阳里。
这所学校具体存在多少年,小李老师不知道,福爷也不知道,他说他就在这所学校念了几年书。
在这儿读过书的还有福爷的儿子、孙子,当然也包括小李老师。
没事的时候,小李老师就喜欢坐在福爷的旁边,听福爷讲发生在学校里的那些陈年旧事,包括小李老师在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不敢和老师报告去厕所而尿裤子的事。
小李老师便哧哧地笑,他说他才不信福爷呢,二年级还尿裤子?鬼才信!来来来,还是下一盘棋堵堵您的信口开河!乒乒乓乓的棋子碰撞声并没有堵住福爷的嘴,福爷说你小时候蔫淘蔫淘的,你娘走得早,你爹一个人拉扯你们四个,顾上这个顾不上那个,村里哪家的饭你没吃过?你学习好,愣是让学校减免了你的学杂费!啧啧,加一起可好几块钱呢!为这,满儿他娘还找到学校也要减免学费呢!哧!也不看看满儿那成绩!回回大鸭蛋!不嫌臊得慌!不过那时可真热闹啊!嘿,那个叫啊、闹啊,大半个村子都能听到……满儿在外面挣了钱,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没回来……小李老师飞出了一个象,重.重.地.凿.在福爷的车上。
谁像你这个傻小子!念了大学,转个圈又回这个山沟来!看你那点出息……为啥回来别人不晓得,福爷您不晓得?小李老师摩挲..着.棋子低声说。
我不晓得!福爷闷闷地回了一句,把脸扭向有些模糊的远山,流动的夕阳把福爷斑驳的身影扑倒在破旧的棋盘上。
小李老师知道,福爷又想起了五儿。
小李老师也想五儿。
五儿是山那边的孤儿,每座山的那边都有几个娃来这所学校上课,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嘴里的李三儿。
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
大学毕业后,五儿回到了村里,当上了村小学的老师,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靥说,好不容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五儿指着书声琅琅的教室说,好看的眼睛被风吹得眯成了两条缝,但是却好像有两束阳光落在她的眼睛里。
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转过身子,让自己逃离那两束阳光的捕捉,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
他回头看了看越来越模糊的五儿,向她挥了挥手。
停在路边的小客车像一头巨鲸,一口将他吞进去,然后喷出一股黑烟,摇头摇尾地游进夕阳的光晕里。
两年后,李三儿回到了村里,他没有看到五儿,也没有看到学生,只看到颓败的教室和在学校门口发呆的福爷。
五儿呢?孩子们呢?五儿走了……福爷低着头,垂下了眼睑说,孩子们也都走了。
当李三儿看到五儿的时候,那只是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在一块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学校后面一个孤零零的山坳里。
那雨下得真大啊,水库的堤坝都快垮了,长这么大岁数都没看过发这么大的水!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儿,她忘了自己不会游泳……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我替她守着……小四是李三儿的弟弟。
李三儿在小五的碑前站成了一棵树。
他想起了他离开这个村子时,五儿是不是也这样泪流满面,那时候,五儿的心是不是有被辗轧的感觉?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
福爷安静地坐在树墩上,眯着眼打盹儿。
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条,嫩绿嫩绿的,随着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欢快地摇摆着。
站在讲台上,小李老师似乎能看到山坳里的五儿也在微笑看着他。
夕阳的剪影里,有一个人。
还有一块碑。
8.请揣摩下列画线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4分)①满儿在外面挣了钱,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没回来……小李老师飞出了一个象,重.重.地.凿.在福爷的车上。
①为啥回来别人不晓得,福爷您不晓得?小李老师摩挲着...棋子低声说。
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对话。
(4分)小杭:“我发现本文在不同时空的几处场景中部写到“夕阳”,别具情味。
不知道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深意,你能帮我吗?”小文:“我这样理解:”10.小文发现本文和《我的叔叔于勒》都运用了“插叙”的写法,请结合两文的相关内容,探究其作用。
(4分)11.文末提到“夕阳的剪影里,有一个人”,这个人最有可能是谁?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作出判断并解释。
()(4分)A.福爷B.小李老师C.五儿D.小四E.满儿答案:8.①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李老师对自己大学毕业后离开村子的行为而感到自责和愧疚的心理。
①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李老师对五儿的怀念和对自己曾经离开村里的愧疚心理。
9.(1)“夕阳”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串联起小李老师以及五儿的故事;(2)推动情节发展,多次描写“夕阳”下的身影,引出一个又一个故事;(3)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了福爷、五儿、小李老师等人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坚守和守护;(4)揭示文章主旨,通过在“夕阳”下发生的一件又一件故事,赞扬了一代又一代人献身乡村教育的奉献精神。
10.(1)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使结构更加紧凑。
本文插叙内容补充了五儿的故事,交代了小李老师回到村里教书的原因;《我的叔叔于勒》中插叙内容补充交代了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揭示了全家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原因。
(2)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更曲折。
本文插入五儿为救落水女孩牺牲的故事,促使小李老师回村教书;《我的叔叔于勒》插入于勒的故事和大家对于勒前后态度的转变,使得故事一波三折,曲折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