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质检试卷附答案本卷满分100分;附加题10分为补偿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基础整合(20分)1.书写能力考查。
(说明:根据书写情况评分。
相信你能写出漂亮的字来,而且卷面整洁)(4分)将下面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用楷书或行揩抄写在方格内。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给下面选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所给的拼音写汉字。
(2分)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 )( )。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 )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 )亮地响着。
3.在下列田字格内规范书写名句。
(任选其中四题作答,每小题1分,4分)(1)会当凌绝顶,□□□□□。
(2)我寄愁心与明月,□□□□□□□。
(3)□□□□□□□,多少楼台烟雨中。
(4)光阴似箭,□□□□。
(熟语)(5)《望岳》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6)由“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可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4.仔细研读下面的两句话,在横线上再仿写一句。
(3分)找到一个解题的角度,知识会为你打开一扇门;结识一个知心的朋友,友情会为你打开一扇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同学们街头发现的错别字,请你在题后的方框中改正。
(3分)(1)饭店门口:“抄”饭。
□(2)修车店门口:补胎“冲”气。
□(3)店铺门口:“另”售。
□(4)快餐店门口:大排“挡”。
□(5)洗车店门口:洗车打“腊”。
□(6)停车场招牌:“仃”车收费。
□6.2007年5月31日是以“创建无烟环境”为主题的第20个“世界无烟日”。
据某市一项调查显示:烟民中女性比例高达3%~4%,且呈上升趋势;35% 的青少年接触过烟草。
右边这幅漫画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这一现实问题。
请根据漫画内容完成下面的说话题。
(4分)(1)揣摩妈妈的话,其言外之意是:(2)听了妈妈的话后,女儿禁不住说道:二.古文阅读(14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或.王命急宣()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9.填空。
(4分)(1)请概括三峡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②秋季:(2)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10.由“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李白的哪一首诗意境相同?请你写出这首诗句。
(4分)三.课文解读(共12分)自我有记忆开始,家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过期折价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长的冰棍箱。
让很多人费解的是,在这四壁空空的家里,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年用的那根光润的竹棒。
小巷里的人们不再听见那日日重复的青石板上有节奏的叩击声了。
人们常年见到的就是我——一个丑女孩,每天搀着一个盲姨娘从小巷深处缓缓地走到巷口。
……开始的时候,我很满足于自己那由肮脏的板壁、熏黑的炭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生活,我总是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
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
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
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待些时间。
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
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
“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
”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母亲果然遵守诺言。
每月由一位早年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
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
我开始淡忘了家门前圆润光洁的石凳,那门上锈迹斑驳的门锁,甚至淡忘了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殷的招呼声。
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
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
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五十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聚会把她请来,你优秀的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哦……这?”我迟疑了瞬间,“我妈太忙了。
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那刻,我惊异于自己说假话如同说真话一样。
送老婆婆出门时,我感激地对她说:“您这三年来为我操了心,让您受累了。
”“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我点了点头。
“造孽!”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怎么回事?”我突然有点紧张。
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
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
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11.从原文中选出三个能够体现“我”对小巷深处的家、对盲母的感情变化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方框中,与“悔悟”合在一起,组成对于选文内容的精炼概括。
(3分)12.从第5自然段中(省略掉的段落忽略不计)两个加点的“终于”,可以读出“我”当时怎样的心态?(3分)13.文中加横线的语句与上文中的哪句话相照应并形成对比?请在原文中用“”划出来。
(3分)14.画“”的句子很值得关注,从全文看,那刻,“我”说假话如同说真话一样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词语简要回答(答案不超过4个字)。
(3分) 四.拓展迁移(14分)一场台风,把这座美丽的小城变成了汪洋大海。
忽然,楼群中间晃晃悠悠摇出一条小船,上面挤满了人。
浪高水急,船小人多,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
有人提议得下去两个人,不然的话大家都会被淹死。
提议是正确的,得到全船人的拥护,可是让谁下去呢?谁下去谁就会立即被洪水吞没。
船上的人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开口说话。
洪水越来越急,小船已经进水了,眼看就要沉没。
这时一位白发的老人说:“我下去吧,我已70多岁了,是船上岁数最大的人,你们年轻人活着比我用处大。
”说着就要往水里跳。
他的话音刚落,又有一位瘦得皮包骨头的小伙子说:“我也下去,我得了绝症,医生说没有多长时间了。
迟早也是死,倒不如就死在今天。
也好留下一个健康人的性命。
”说着也要往水里跳。
正在这时,一个胖胖的中年人伸手把他们两人拉住了。
他问老人:“您的体重是多少?”老人一怔,说:“100斤左右。
”中年人又问小伙子体重是多少,小伙子说:“只有80斤。
”中年人说:“那你们两个都别下去,我一个人下去就行了。
”老人说:“别别,你年轻力壮,正是好时光,要珍惜生命啊!”小伙子也紧拉着汉子的衣襟。
中年人着急的说:“我180斤,正好是你们两人的体重之和,一样的重量,我下去只死一个人,你俩下去两个性命就完了。
这么简单的算式你们难道不会算吗?”说着用力挣脱小伙子的手,纵身跳进了汹涌的洪水中,一个巨浪打来,中年人再也没有露出头。
全船人好似回到了小学时代。
望着中年人跳水的地方,就像盯着黑板上老师出的数学题,嘴里喃喃着:180=100+80……100+80=180……人们打开中年人留下的黑皮包,得知他叫张茂德,正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
台风过去,洪水退尽,小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人们在小城中心广场建起一尊张茂德塑像,碑文是这样写的:你用宝贵的生命证明了一道数学“难题”:100+80=180……(作者:顾文俊选自《青年文摘》绿版2007年第1期)15.这篇小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主人公是谁?简要阐述理由。
(3分)16.仔细研读下面句子,按要求答题。
(4分)如果删去句中划横线词语,句子的意思表达受到怎样的影响?(2分)(2)他问老人:“您的体重是多少?”老人一怔,说:“100斤左右。
”老人“一怔”的原因是什么?(2分)17.你认为张茂德的行为跟他小学数学老师的身份有联系吗?简要阐述理由。
(4分)18.该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3分)五.写作实践(40分)21.任选其中一题作文,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1)半命题作文:班上流行(2)想象作文:我邀嫦娥来作客附加题(10分)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部分的内容。
(3分)(1)遽.契其舟()(2)求剑若此..()(3)不亦惑.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1)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如求剑者来到了你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呢?根据寓言的寓意用四.......字短语...完成下面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