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常用简单公式
编辑人:丛雨
1.视运动和天球坐标系
(1)地平高度h 与天顶距z 的关系
90z h
=︒-(2)天体上中天时的地平高度
90h δϕ
=︒--天体下中天时的地平高度
90h δϕ=+-︒
其中δ是天体的赤纬,φ是地理纬度,北纬取正南纬取负。
(3)恒星时S 与时角t 的关系(对于任意一个赤经为α,时角为t 的天体)
S t
α=+春分点赤经为0h ,所以春分点的时角即为当前的恒星时。
(4)球面三角基本公式(大写字母为角,小写字母为边)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a b c b c A
A B C B C a
=+=-+(5)球冠的表面积(h 为球冠高度,R 为球的半径,r 为球冠的底面半径)
222()
S Rh
r h ππ==+2.望远镜
(1)角放大倍率:物镜焦距÷目镜焦距
(2)极限星等(望远镜口径为D ,肉眼极限星等取6等,瞳孔直径d 一般取6或7mm )
65lg D
m d
=+(3)角分辨率(θ以弧度为单位,λ为观测波长)
1.22D
λ
θ=对于光学望远镜(取λ=550nm ,θ以角秒″为单位,D 以毫米mm 为单位)上式简化为
140
D
θ=(4)薄透镜成像公式(焦距f ,凸透镜焦距为正、凹透镜焦距为负;物距u ;像距d ,实像取正号、虚像取负号)
111f u d
=+(5)底片比例尺(焦距为F 的望远镜或相机,实际角直径α与像平面上的长度l 的比值)
206265(/)mm l F
α="3.角直径
(1)球形天体的角直径(天体的距离d 普遍远大于其半径R )
2R
d θ=准确的式子为2arcsin R d
θ=。
需注意角度与弧度的换算。
同理,一段距离或长度l 在距离d (d l )处张角的弧度大小l d θ=。
根据秒差距的定义,1AU 在1pc 外的张角大小为1角秒,由于1rad =206265ʺ,则1pc =206265AU 。
(2)内行星大距时与太阳的角距离(内行星轨道半径r 1,外行星轨道半径r 2)
12
arcsin r r θ=(3)周年视差为π(角秒″)的恒星,其距离(秒差距pc )
1
d π
=此式默认了测量地点为地球,若在其他天体上需乘以其轨道半径(以AU 为单位)。
4.会合周期
12
111t T T =-①T 1和T 2为内行星和外行星的公转周期,t 为两者的会合周期(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
②太阳日(一昼夜的长度)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会合周期,朔望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与绕太阳公转的会合周期。
③两天体角速度的方向相同时取-号,如行星的公转计算会合周期;角速度的方向相反时取+号,如金星的自转和公转计算太阳日长度。
5.光度和亮度
(1)恒星的光度(恒星每秒辐射的总能量,即功率,其中半径R ,有效温度T e ,斯特藩–玻尔兹曼常量σ,也适用于黑体辐射)
24
4e L R T πσ=(2)在距离辐射源r 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收到的辐射流量(亮度)
2
4L
F r π=由此可知亮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温度为T 的黑体,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立体角、单位频率或波长间隔内辐射的能量)
32/211h kT h B c e ννν=-或25/211
hc k T hc B e λλλ=-(4)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的峰值波长为λ)
0.29cm K
T λ=⋅6.星等
(1)距离模数公式(视星等m 与绝对星等M 的关系)
5lg 5
m M r -=-其中距离r 的单位是秒差距pc ,m M -被称作距离模数。
(2)对一天体在不同波段测光所得的星等差称为色指数,例如B V -色指数
B V
B V m m -=-(3)全波段绝对热星等M bol 与热改正BC
bol V M M BC
=+(4)普森公式(亮度为E 1和E 2,或辐射流量F 1和F 2的天体的星等差)
1122
2.5lg E m m E -=-①可写作绝对星等与光度的关系式11222.5lg
L M M L -=-。
②使用此式常和已知天体的(绝对)星等、亮度(光度)进行比较,如通过太阳的绝对星等M S 与太阳光度L ⊙来计算其他天体 2.5lg S L M M L -=-。
③可根据21F r
∝用普森公式计算同一天体在不同距离时的星等2212112.5lg r m m r -=-,并据此推导出距离模数公式。
④双星(多星)系统的总星等m 所对应的是两星亮度相加后的总亮度12E E +,即12112.5lg E E m m E +-=-或1222
2.5lg E E m m E +-=-。
7.万有引力
(1)万有引力公式(适用于距离为r 的两质点,或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形物体)
2
Mm
F G r =(2)引力势能(无限远处为势能零点)p Mm
E G
r =-(3)开普勒第三定律(太阳系中天体的半长轴a 与周期T 的关系,太阳质量M ⊙远大于行星等天体的质量)
3224GM a T π= 或33122212
a a T T =若a 以AU 作单位,T 以年作单位,对于太阳系天体,上式可简写为3
21a T
=。
对于双星模型,准确的开普勒第三定律为
322
()4a G M m T π+=式中12a a a =+为两天体的半长轴之和,且12Ma ma =。
当a 以AU 为单位,T 以年为单位时,双星系统的总质量以太阳质量M ⊙为单位。
(4)活力公式(限制性二体问题中小天体的速度为v 、半长轴为a 、到质心的距离为r )
221()()v G M m r a
=+-当M m 时省略m (如飞行器绕地球、行星绕恒星运动)221(v GM r a
=-。
(5)椭圆轨道的极坐标参数方程
θ
cos 1)1(2e e a r +-=
极角θ为从近日点开始算起,天体和焦点的连线与椭圆长轴方向的夹角,若从远日点算起则分母取-号
(6)倍)
21v ==(7)位力定理(引力束缚系统的总动能或平均动能T <>,总势能或平均势能V <>)
20
T V <>+<>=8.红移和宇宙学
(1)多普勒红移和宇宙学红移的定义式(λ0为原波长,Δλ为波长的变化量)
z λ
λ∆=(2)红移z 与退行速度v 的关系2(1)c v
z c v ++=
-当视向速度远小于光速时(v c ),v z c
=。
(3)哈勃定律(星系的退行速度v 与距离d 的关系,H 0为目前的哈勃常数)
0v H d
=(4)宇宙尺度因子R 与宇宙学红移z 的关系(宇宙学量的下标0代表当前值)
01R z R
+=宇宙尺度因子常用归一化的无量纲变量0/a R R ≡表示,取01a =。
(5)哈勃常数的定义式
R a H R a
≡= (6)宇宙临界密度
2
38c H G
ρπ≡(7)宇宙减速因子(宇宙膨胀时的“减速度”)
2RR q R
≡- q 为正代表宇宙减速膨胀,q 为负代表宇宙加速膨胀。
(8)弗里德曼方程
22833G Λk H R
πρ=+-该式适用于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式中Λ是与暗能量有关的宇宙学常数,宇宙曲率k 取值为0、±1,密度ρ包括物质密度ρm 和辐射密度ρr 。
平直宇宙的曲率k =0,宇宙当前是物质为主,辐射密度ρr 0可忽略不计。
可将其写作1m r Λk ΩΩΩΩ=+++的形式,其中宇宙密度参数为物质密度参数m m c Ωρρ=和辐射密度参数r r c
Ωρρ=,宇宙学常数参数为ΩΛ,宇宙曲率参数为Ωk 。
对于平直、物质为主的宇宙,当前时刻有1m ΛΩΩ=+。
(9)物质密度ρm 、辐射密度ρr 、背景辐射温度T 与红移z 的关系
3
04
00(1)(1)(1)
m m r r z z T T z ρρρρ=+=+=+(10)宇宙尺度因子a 随时间t 变化的近似关系
1/2a t ∝(辐射为主)或2/3a t ∝(物质为主)
9.其他
(1)史瓦西半径(史瓦西黑洞的视界半径)
2
2GM
R c =(2)黑洞的温度(约化普朗克常数/2h π= ,玻尔兹曼常数k ,黑洞质量M )
38c T kGM
π= (3)引力透镜(光线的路径与天体中心的垂直距离为b ,偏转角为θ)
2
4GM
bc θ=(4)引力红移(在无限远处观察一个从距离天体r 的位置处发射的光子)
1/22
2(1)1GM z rc -=--当21GM rc 时,2
GM z r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