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群文阅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群文阅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群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限时15分钟)从道不从君马作武“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出自《荀子·臣道》。

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

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

称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

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

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才是主体,才是目的。

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

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

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

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

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

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

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

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

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

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

最后,“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是”。

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

他说:“道也者,治之经理也。

”“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

”“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

”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

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

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

“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对“道”和“真理”关系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是有哲学意义且内涵丰富的,含摄的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与真理无关。

B.道是主观建构的,本质是“人道”;真理是客观发现的,是绝对的,先验的。

C.道是多元的,可变化的;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

D.道和真理的目标不一样,前者是“可”与“不可”,后者追问“是”与“不是”。

答案 A解析根据第三段,“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的只是先秦诸子的“道”,“与真理无关”的是荀子之道。

2.下列关于“从道不从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是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也是想承传和发挥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

B.“从道不从君”意味着不用服从君主的统治,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奉为权威就够了。

C.“从道不从君”,关键在“道”字。

这个“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只是形下意义的“礼义辞让忠信”。

D.“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本质上并没有否定君主政治。

答案 D解析根据第一段“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可以发现A项错误。

根据第四段最后部分可以发现B中“不用服从君主的统治”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根据第三段从段首“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可知“道”包涵“春秋以来”“先秦诸子”“荀子”的不同见解,从结尾处可以发现与孔孟之道一样的只是荀子的“道”。

C中对于“道”的理解太狭隘了。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荀子的“道”是“圣王之道”,可以表现为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也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B.荀子强调民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安政惠民,但又要求民众要绝对服从君主的统治,这是学习了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后提出来的。

C.先秦诸子的“道”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但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

D.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这与荀子所提出的“君者,民之原也。

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答案 B解析“要求民众要绝对服从君主的统治”错,原文第二段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第四段是“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

A、C可以从第三段找到根据。

D可以从第二段和第四段找到根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限时15分钟)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吴光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

幼名为“云”,五岁时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

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

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

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

弘治十二年春,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

明武宗正德元年,阳明三十五岁。

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刘瑾等“八虎”。

刘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

戴铣竟被杖死狱中。

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遂逮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百折千难”,但他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所击垮,而是自强不息,从容应对。

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的问题。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

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

他以民为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别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

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于淳厚。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

当时,阳明正奉命到福建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

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下,竟能“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

这段时期,他经历了自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

正如阳明自己总结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更使他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贼”。

王阳明率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思恩、田州地区瑶族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息战的政策。

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屡剿无效的思田之乱宣告平息。

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

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湿、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嘉靖七年十月初十日,王阳明向朝廷上了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说明自己“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的严重病况,请求朝廷允许他回乡养病,其词悲切。

眼见病情日重,他已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了,于是班师北归。

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抵达南安府(今大余县),二十八日晚,舟停青龙铺水面。

二十九日上午,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瞑目而逝。

享年五十七岁。

(摘编自吴光《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相关链接:“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

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阳明先被贬龙场,后困居江西,经受种种苦难的磨砺,始终坚持潜心苦思,终成就了阳明之学。

B.王阳明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自我都可追求主体心灵的觉悟。

C.王阳明为戴铣等人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专权跋扈的刘瑾抗争,表现了他坚持正义、无所畏惧的道德勇气。

D.王阳明临终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寥寥八字,可视为对王阳明人生与学问的概括。

答案 B解析“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说的是圣人之道就在自性中,并非遥不可及。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圣贤之志,不愿走入仕途,成年后却历经三次科举而投身官场,奔走四方,颇立功业。

B.人生的艰难险恶,促使王阳明思想的升华;而思想的升华,更使他气定神闲地面对政治斗争中的复杂险恶。

C.阳明之学虽为王阳明首创,却是吸纳前人思想精髓所得,他曾学朱熹、佛老,历经艰难,方悟得良知之教。

D.本文史论结合,选取王阳明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明朝这位著名哲学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