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提纲
1、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静、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

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有中枢兴奋作用。

(0.5(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能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受体-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寒凉药能降低热证、阴虚证病人的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

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温热药表现为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

寒凉药可降低基础代谢率。

(5)寒凉药有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2、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药效的多效性;
(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
(3)双向调节性;
(4)作用相对温和、缓慢。

3、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如烈性中药大多要经过漂、浸、煮等炮制过程,使有毒成分溶出或分解,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少毒成分或毒副作用目的。

如:附子炮制(乌头碱无强心作用,分解破坏,而消旋去甲乌药碱,强心成分,因耐热而仍保留,故熟附片保留强心作用而毒性较生附子大大降低。

②增强药物的作用;
延胡索的有效成分为生物碱,水煎液溶出量少,醋炒后,延胡索中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溶于水的醋酸盐,水煎液中溶出的总生物碱增加,镇痛作用加强。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如生大黄主要有泻下作用,也有抗菌作用,炮制后的炙大黄泻下作用减弱,抗菌作用增强。

4、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如何
①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具有相关性
②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存在差异性
③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丰富了对中药功效的认识
5、中药含药血清药理方法概念及优点:
血清药理学方法是指动物经口服给药后采集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方法。

1984 年由日本学者首次提出,国内90 年代初开始探索,已成为中药体外药效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优点:1)中药粗制剂经口服吸收后,用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可排除中药粗制剂中杂质成分、各种电解质或鞣质成分、不同酸碱度等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比较接近药物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效应的真实过程。

2)对体外实验有效的中药复方,如果其有效成分不能从胃肠道吸收或经体内吸收代谢后失活,则血清药理学方法可避免体外实验得出的错误结论。

3)对某些本身无直接作用,但经体内代谢后产生作用的药物,血清药理学可分辨出来。

6、中药药效学的概念
中药药效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7、中药药效学研究的特点
由于传统中药(包括及其组成方剂)的物质基础较为复杂,其药效学研究与一般化学药物研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具有以下特点
1)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注意结合中药功效没计药理试验
2)中药组成复杂
传统中药及其方剂,其成分复杂,往往是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合作用。

中药方剂有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不单是药物功效的相加或相减,而更具有减毒增效,优化组合的作用。

研究中药药理作用时要根据每个中药或方剂的特点开展研究。

3)整体与离体实验相结合,注意中药多种成分和多方面药理作用中医学以整体思想体系为基础,重视宏观调控。

中药作用起效往往较慢,药理试验常常要多次给药或预防给药才有效,有些成分是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才发挥作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应该整体与离体实验相结合,注意中药多种成分和多方面药理作用。

8、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方法指标的选择依据
选择符合要求的观测指标,才能反映出药物对机体的影响,进行新药有效性的评价。

指标符合以下要求:
(1)特异性强
任何试验都应选用针对性强,专属性好,能够反映变化本质及主要药效的指标。

(2)敏感性高
指标要敏感,对于病情及症候的任何变化,对于药物的防治作用,能够敏感、准确的反映出来。

(3)重现性好
指标要稳定,重现性好.结果才可靠。

若重现性差,则应查找原因。

(4)客观性
主观检测的指标,误差较大,不够准确,例如肉眼观测血压计汞柱的变化,误差较大,而用描记仪直接描记血压曲线,客观的、动态的记录血压变化,
则更为精确。

(5)定量指标
为了准确判断药物的作用及机体的变化,必须有量的概念、量的比较,必须选用可测量的定量指标(即计量指标);但有些质反应指标只能反映是与否、死与不死、阴性与阳性,只能用计数指标。

也有的指标目前尚无计量方法,可用分级定度打分的办法,使之定量化。

(6)多指标综合运用
各种指标均有其优点,也常有其局限性,或不足之处,一项观测指标很难满足上述多方面的要求。

为了准确、全面地判断新药的有效性,常需多指标综合运用,以取长补短,相辅为用,若生理、生化、形态等各类指标合理搭配,综合运用,则试验结果更为全面、准确、可靠。

有些指标单一使用即可达到试验目的,满足要求,则不必为“多而全”而勉强采用多指标观测。

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试验目的与要求,优选指标,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说明问题越好”。

9、临床前研究药理毒理研究包括主要哪些内容
1)主要药效学研究:
2)一般药理研究:观察主要药效以外的其它作用
3)毒理学研究
(1)全身性用药的毒性试验(急性、长期)
(2)局部用药的毒性试验
(3)特殊毒理研究(致突变、生殖毒性、致癌)
(4)药物依赖性试验
4)药代动力学研究
10、皮肤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的任务
皮肤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皮肤局部应用后,药物和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皮肤药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药物在皮肤局部的治疗作用及经皮肤吸收后的全身治疗作用,同时也探讨影响这些作用的因素,以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规律。

11、药物经皮肤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具有的优点有哪些?
①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及胃肠道给药时的副作用;
②减少给药次数:
③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峰谷理象,降低毒副作用;
④使用方便,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⑤为无法口服给药的病人,尤其是昏迷、呕吐或腹泻的病人提供一种替代给
药途径。

12、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药效研究的思路
1)调节精神心理状态
中医强调情志调节,切记戒怒气(从肝、心论治)。

2)改善胃肠动力学
以结肠动力紊乱为主,伴有食管、胃、小肠、直肠功能紊乱。

理气药对胃肠道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

3)抗肠道炎症:1/3 IBS患者有急性胃肠道感染史
4)调节内脏异常(高敏性)
IBS患者对胃肠道充盈扩张、肠肌收缩等生理现象极为敏感,痛阈值降低5)影响胃肠激素与神经肽(脑肠肽)
6)影响肠道肥大细胞
与肠道感染、食物过敏、内脏异高敏性、肠道紊乱均有关
7)调节免疫系统
IBS患者免疫力低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