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家国同构 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2.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3.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闰君。

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l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l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瓦解 B.王位继承混乱 C.宗法制度松弛 D.中央集权确立4.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

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5.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6.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物佐文王兴盛西周。

据此可知当时A.世官制度已被打破 B.年幼君主大权旁落C.官员选拔不拘一格 D.天下共主局面形成7.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

”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A.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 D.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8.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堵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闰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国家政权连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9.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堵侯在葵丘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

约三百五十年后,孟子又提及葵丘之盟,可是他表示不满: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

据此可以推论出A.周王室的中枢权力不可取代 B.孟子主张中央集权C.诸侯国对农业重视不够 D.霸主齐侯并无影响力10.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

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1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正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

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1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从。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找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13.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的历史根源分别是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使权制、道家思思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思14.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

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

这说明(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15.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

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这反映了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16.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

”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 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17.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

”“列强”的做法A.维护了宗法制度B.加强了中央集权C.导致分封制崩溃D.促使了礼崩乐坏18.《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

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材料反映了A.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宋法体系的纽带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D.封地是诸候世袭的私有财产19.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20.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21.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侧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C.周未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22.王夫之在《论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中说:“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因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A.郡县制的推行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B.秦行郡县的目的是为了“行其大公”C.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为害滋多”D.反对实行君主制23.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期的诸侯鲁昭公应用六佾,周天子可用八佾(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

季氏只能用四佾,却偏要用八佾。

孔子评论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A.季氏与周王无血缘关系 B.孔子的地位受到冲击C.鲁昭公僭越了天子礼制 D.诸侯争霸破坏礼乐制24.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这表明(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25.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反映出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26.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

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27.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A.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 B.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C.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D.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28.西周规定天子都城12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七里,子男都城五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