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与心理健康第一节

心理与心理健康第一节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走进神秘的心灵世界
——心理的一般概念教学目标:使掌握心理的一般概念,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心理的实质
2、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
3、无病≠健康
4、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
教学课时:2课时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人生就像一串阿拉伯数字:100000……,要使这一大串的“0”有意义,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1”必须健康地站着,而且要站在最前面。

形象的比喻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拥有健康可能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

人人都很关心健康,但不一定人人都对健康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有相当一部分人往往只关注生理方面的健康状况,对另外一种健康——心理健康却知之甚少,缺乏应有的了解和关注。

让我们一同走进神秘的心灵世界,去寻找心理健康的钥匙。

一、教学主要内容
(一)、心理的实质
古代:有人曾猜测人的思维、感觉和做梦等是灵魂或精神的活动。

也有人认为心理是大脑分泌的一种物质,就好像肝脏分泌胆汁。

如气质类型说。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一方面: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依赖于人脑,人的心理活动受到人脑健康状况的制约。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人脑由于外伤、疾病等而受到损伤,它相应的心理活动也相应的失调。

例如:大脑右半球病变时就会引起人的视空间、注意和情绪障碍。

如果人脑受到严重损伤,即使没有死也会变成没有感觉、不能交流沟通的“植物人”。

另一方面:心理是人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

讲述印度狼孩卡马拉的故事
脑是心理的器官,没有了脑就没有了心理,但是一个人即使有了大脑,如果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也就没有心理现象的产生。

它体现在:第一,客观现象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人的大脑像一个“加工厂”,客观现实像“原材料”,如果没有原材料,“加工厂”也就无法生产出任何“产品”——心理活动。

第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人脑对事物的反映不同于摄像机对景观的反映,神奇的自然现象、复杂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们去观察、思考、分析和加工。

第三,心理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二)、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

它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情、意。

结合生活实际解说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界上没有两个面貌完全相同的人,也没有两个心理特征完全相同的人,这就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差
异性,即个性心理。

它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三)、无病≠健康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科学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表明,一个人的健康不能简单局限于生理的健康,而同时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关系
一方面,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另一方面,心理是否健康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有利于增进身体健康:乐观、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自我状态能延年益寿。

心理健康有利于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建设性地对待人生,个性得到发展,潜力得到充分挖掘,自强不息,有较强的耐受抗压能力,在生活各方面都能够做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达到内心世界和客观环境的平衡和谐。

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幸福指数。

三、心理成长训练
阅读心灵感悟中的小故事《史泰龙,被1855次拒绝后成国际巨星》,分享读后感。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心理健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