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最新的导游词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
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
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福建泉州府孔庙导游词各位朋友、名城泉州历来书院林立、文风鼎盛,素有“海滨邹鲁” 之称,现在请一起到这象征意义的孔庙观赏。
泉州府孔庙位于市区中心、百源川池西畔。
现存占地10700 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现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国上千座孔庙里是罕见的,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
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陈列有古代祭孔礼器、乐器及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
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贵实物资料。
泉州府孔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孔庙的主要建筑泉州府孔庙,又称文庙。
唐中叶于州治的衙城西(现泉州六中一带)建有鲁司寇庙(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即此为名),庙额系唐玄宗时贤相张九龄所书。
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81)移建今址。
北宋大观元年(1120xx 年)建泮宫门。
南宋绍兴七年(1137 年),按照“左学右庙” (即东学西庙)建制,重建明伦堂、大成殿、东西两庑,南宋嘉泰元年(1220xx 年)建棂星门。
1 / 11孔子有“素王”之称,历代由“宣尼公”晋封到“文宣王”,被树为“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王师”。
孔庙建筑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原有规模较大,庙门在今涂门街(原称通淮路或府学口),至洙泗桥及中菜市场,均属孔庙的第一进院落。
大成门捏前为横星门、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建筑。
东有海滨邹鲁亭、夫子泉、明伦堂、育英门、教授署、尊经阁等; 西有泮宫、杏坛,庙学范围内还有十几座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占地一百多庙。
泮宫亦称圣贤门、在孔庙西南边、面临南大街,坐东朝西。
宋时建筑已废,后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歇山顶二层楼阁式、面阔三开间、三层中间为通道,门楣横书“泮宫”二字。
泮宫即学宫,周代诸侯的学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诸侯的学校就称泮宫,意在伴水边建学宫而名。
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学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泮官楼上撰有榴联:“海国闽疆东南重镇; 典章文物邹鲁遗风”。
(二)戟门与露庭孔庙外面露庭东西各有一座石构朝门,原系木牌坊,后改为石构建筑。
东朝门内写“贤关”,外写“礼门” ; 西朝门内写“圣域”,外写“义路”。
露庭宽66 米,深60 米,面积约20xx 多平方米,原来铺有石板三千条,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
(三)棂星门2 / 11棂星门亦称先师门,在露庭南面。
相传棂星为天镇星,即天上文曲星。
孔庙庙门以“棂星”命名,意谓孔子应天上星宿而降。
原棂星门建于南来嘉泰元年(1220xx 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单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木结构。
雕龙石柱,工艺精湛,造型优美。
屋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茎的绿色圆筒,称为六经筒。
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民间暗藏六经于芭蕉茎内,得以流传。
(四)大成门和全声、玉振门大成门是孔庙第二进院落的正中大门,在露庭北面,现存系清末建筑。
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
三开间,二进深,东西两端连接金声、玉振两旁门连成一体,宽61 米,深10 米。
大成门与金声、玉振两门,系引申孔子思想集古代圣贤学说之大成。
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这是盛赞孔子“德开天地”、“道冠古今”,并与孔庙中心大成殿相呼应。
大成门的两边有一对青石花鼓、屋檐下立有左右两尊“避邪”,明间有大型“万字不断墙”的砖砌壁饰。
(五)泮池和月台泮池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圆,北岸平直,可通潮汐。
中间纵贯一座石桥,桥长约20 米,中稍拱突,石板横铺、护以栏杆。
栏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
桥板七十二条,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
桥筑于元代,风格端重,人行桥上,有举止雍容之感。
月台又叫露台、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台式石建筑,为古代文武官员绅士祭孔时跪拜歌舞之地。
两边原有3 / 11两株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
月台须弥座保存着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
月台东西砌有石阶、台面原有围栏、后废。
正南面原有雕龙石丹陛,后以石阶代之。
(六)大成殿及两庑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祖孔子的正殿,始建于南宋初年,历代均有修葺。
面阔七开间(41 米),进深五间(24 米)。
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四十八根白石柱承托。
柱础为线雕覆盆式,与基石连成一块,正面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造型优美生动,风格古朴。
殿为重檐九脊,正脊两端雕饰两条跳跃的小龙,脊身有琉璃瓦件贴饰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色彩艳丽、富有闽南建筑艺术特点。
殿的东西两侧东庑和西庑各18间,各长112 米,宽10 米,略低于正殿,木石走廊式建筑。
原系供奉孔子弟子及后代圣贤的牌位,后为作为府学的斋房。
殿内正中设大型木龛,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
因恐造像不肖、亵渎圣容、自明嘉靖九年(1530 年)起,改为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木牌位。
后废。
现在根据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白描孔子画像加彩放大仿画供奉,以供游人参观瞻拜。
殿内东西两边对向置四木龛,供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四大贤弟及传人的画像,称为四配。
殿内东西两侧还没有两龛,分别供奉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等十4 / 11二贤哲的画像,称为十二哲人。
正厅上万悬挂有清代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御书“生民未有”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等匾额,金碧辉煌,对孔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福建泉州九日山导游词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观九日山。
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一说因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 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该山历史悠久,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
山势叠叠奔腾,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悬崖, 岩峣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真是“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街明秀,隐为一区“,风景优美,文物荟萃,成为泉州著名的游览区之一。
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
西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放称高士峰,或称西台。
顶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称石佛山。
石佛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高4.5 米,宽1.5 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护石像,全系石构,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均具一间,呈方形。
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
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5 / 11成一坞,曰白云坞。
坞中白云出岫,碧谭幽间,出峡南注,为菩萨泉胜迹。
山麓原有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0xx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
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山中古迹遍布,目前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
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人民每年往来于泉州很多。
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番舶,要靠风驾船。
来泉的番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
由于当时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视外宾的友好关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
来代石刻有十方记载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交渲活动情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
《泉州府志》记载“神永春乐山山隐士也,居台峰,后仙去,著灵响,人饲之,呼嗡爹。
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乐山,遇一翁白须指其处,得杞、楠、梦许护送,一夕材乘涨下,众神之。
作灵乐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远王,赐额照事。
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辄应,6 / 11奏加封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他的职责之一。
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为宋时我国人民和亚非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山中几乎无石不刻字。
历代名人题刻甚多,从书法价值应首推蔡襄、苏才翁等人。
山枯平坦宽敞,眺望万壑而来,晋江东去,令人心旷神怡。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风景迷人,旧称有三十六奇,如神远殿、灵乐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岩、菩萨泉、仙人桥、东峰道场、秦君亭、姜相台、天等岩、水陵堂、放生池、御书阁、墨妙堂、乱峰轩、聚秀阁、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钓台、翻经石、碧玉峡、水清凉石、自然嗓、白云堂、惠泉、翠光堂、晋朝松、无名木、醉石、百级石、砌石庭、石龟、石碾、石盆、石砚、皆为秦君遗物也。
永定土楼导游词一、随车导游解说词各位嘉宾:上午好!(致欢迎辞)首先,让我代表-- 旅行社,欢迎诸位前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观光旅游。
我叫--- ,很荣幸为各位嘉宾导游,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水平不高,有不到之处请大家原谅,祝各位身体健康,旅途愉快,谢谢!(发宣传册)。
7 / 11永定土楼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福建土楼(永定下洋)旅游风景区,途经红坊镇、高陂镇、坎市镇、抚市镇、陈东乡、岐岭乡、下洋镇等七个乡镇,全程约80 公里。
现在我用客家方言说一名、句“欢迎各位嘉宾光临永定客家土楼”。
据不完全统计,永定县境内共有23018 座土楼,其中圆土楼有362 座。
永定土楼最先建军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说起土楼旅游,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某超级大国的卫星发现中国福建的西部布满了无数个大小不一、或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他们怀疑可能是核反应堆,也可能是导弹发射井,而且规模庞大,数量惊人,引起该国当局的高度重视,于是派遣特工人员以记者的身份前来探个究竟,结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楼民居建筑。
虽然虚惊了一场,但是却为土楼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到目前为止,永定土楼已接待了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万中外游客。
应该说永定的圆土楼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因为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
尤其认为“圆”具有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
永定最大的圆土楼共四层,有400 多个房间,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约五、六百人。
圆土楼内有水井、浴室、厕所、磨房、猪舍、花园、学校等设施,建筑面积达5000 平方米以上,说她象个小城市一点都不夸张。
传说有两个同楼的新媳妇某日娘家相遇,为“自己住的8 / 11楼是最大的土楼”这一话题争得面红耳赤,结果结伴回家才知道,她们住的是同一座土圆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