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测验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文测报工作遇到了一些新问题,需充分认识新时期水文测验工作的重要性,创造性地开展水文测验工作。
分析了新时期开展水文测验工作的优势、服务内容和特点,针对新时期水文测验面临的新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水文测验;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p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
24-0341-02
水文测验是水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在水利规划、水工程建设管理、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充分认识新时期水文测验工作的重要性,创造性地开展水文测验工作
水文测验的核心内容是监测与分析评价水资源的质量状况及其
变化规律,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行业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各地也都探索并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
但是,水文测验工作发展还不平衡。
当前,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非常严峻。
因此,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而水资源的管理工作迫切需要水资源监测工作跟上去。
例如节水问题、对污水的控制处理、水资源的配置、水权水市场的建立等,没有水资源监测基本资料的
支持是不行的。
水资源监测是指为水资源管理、保护、配置和调度等方面服务的水量、水质(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监测,它是水资源管理、保护、配置、调度的技术保障,是经济社会和水利工作发展对水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它既是水文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又是水文监测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水文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水文行业一项最基本工作,水文测验的地位和作用将愈来愈重要,任务也愈来愈艰巨,水文工作者要义不容辞的去接受新的挑战。
不仅要考虑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考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做什么,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具体考虑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何在工作中找准切入点,这就需要换位思考,要跳出水文看水文,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来认识水文。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干到点子上,服务到根本上,在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服务中不断提高水文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水文发展的新机遇,水文工作也必将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水文服务。
2新时期开展水文测验工作的优势、服务内容和特点
从自身的角度看,有初步形成的站网、有一支专业队伍、有长期的资料积累,因而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可以提供水量、水质监测信息服务,也可提供分析评价和预测预报服务。
服务对象需要提供的服务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为水资源配置服务。
研究分析一个区域、一个流域以及跨流域的水资源情
况和发展需求及其变化趋势以及承载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服务,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从战略上和宏观上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②为水资源管理服务。
包括水资源分配、取水许可、水权转让和为政策法规制定提供决策信息等。
③为水资源保护服务。
排污口门、行政区界断面、国际河流的水质监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重大污染事故的快速监测等。
④为水环境、水生态管理保护服务。
为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监测和预报服务。
⑤为水资源调度服务。
为年际或实时的水资源调度、区域内不同水体间的水资源调度、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洪水资源化利用调度以及城市供用水调度等提供监测、分析评价和预测预报服务。
要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目前,安徽省水文测验工作开展的项目有:流量、水位、降水、蒸发、泥沙、水质、地下水、水温等。
水文站的测验方式有常年驻测、汛期驻测、全年巡测、委托观测等。
降水量观测除水文站为本站职工观测外,其余绝大多数采取委托观测的方式。
降水量观测有普遍自记、固态存储和自动测报等方式。
流量测验主要采取缆道、测船、涉水湍流等方法。
一般情况下采用流速仪法测流,遇大洪水常规测验设施不能测流的情况下采用浮标法、水力学法和利用水工建筑物等测流。
目前,利用超声波剖面测速技术的动船法(adcp)测流等新技术、新方法也在流量测验中得到了应用。
新时期水文测
报工作有4个特点:传统性、随机性、标准性、及时性。
传统性反映水文测报是基础性工作,是水循环规律的监测、积累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随机性表现在旱涝不均,时间、空间变化梯度大,水质变化突发性强,水质、水量调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标准性体现在水文测报工作有章可寻,《水文测验规范》、《水情拍报标准》等,规范了水文测验的技术标准,只有按照标准开展的水文测验行为,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文工作的要求;及时性要求抢测洪水、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以满足突发事件的决策、调度。
3新时期水文测验面临的新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文测报工作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防洪工程的综合治理,使水文要素产生了新的变化。
就安徽省来说,佛子岭、响洪甸等水库的除险加固,淮河干流、滁河综合治理,拦河枢纽等工程以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地下水的超采等,都改变了原有水文要素的规律。
闸门流量加大或减小,同级水位流速、流量的变化等直接影响到水文要素的变化。
摸索河道行洪规律,采取相应的测验对策,管理部门的有关科室要开展资料分析和研究工作,如: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水位流量单值化的分析、测流方式的精简分析、各种测流系数的试验等。
二是新技术的应用对水文职工提出了新的要求。
遥测系统、微机测流系统、固态存储、超声波水位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每一个水文人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才能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
三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水文
测验固有的工作模式。
跨流域调水、河道引水的不确定性、滩地开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家治水方略的调整、水文断面大部分时间河干等,都给水文测验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水文人应走出原有固守断面的工作模式,加大水文巡测和水文调查的力度,尤其应加强渠道测流、水量巡测和引水口门的控制。
同时,要重视小流量的测验。
在枯季小流量测验中,由于河道串沟多、垂线水深偏大、水位观测代表性不高、流速仪相对位置误差较大、测流垂线布设不足等原因,导致枯水期实测水量产生较大误差。
因此,要强调枯季测流,减少测次不能降低精度,选择合理断面而不能应付差事。
四是资料整编与测验工作的脱节,难以通过资料整编指导测验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文资料整编工作逐步由计算机代替了人工计算,整编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资料的一、二、三校上,缺少对原始资料的合理性检查、流域内各观测点的一致性审查,出现了个别站点资料不合理、上下游水量不平衡的整编成果。
因此,要加强资料整编前后对观测资料的合理性审查,通过水量平衡分析、上下游量对照、降雨径流相关分析等多种途径,提高资料整编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
五是日常测验工作与分析研究结合不够,导致重复劳动、无效劳动。
堰闸站泻流曲线的率定、上游站单值化的分析、报汛站水位流量关系的分析等应该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应用一个,用技术手段减少测站职工的劳动,保证测报工作的质量。
要有计划地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并通过试点和专项技术研究,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
性。
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确保测验工作的质量。
六是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快速应变能力。
目前,不论是水量测验还是水质测验,设备、设施的落后,影响了水文测验的时效和精度。
要重视水文测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测洪标准和测验精度,建立备用手段和应急保障体系。
在完善常规测验仪器设备配备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水文巡测系统的机动、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实现重点地区、重点水域的自动测报系统。
增强水文测验的整体实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管理的要求。
七是服务意识不强,水文测报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水利部〔2000〕20号文件指出:“地质、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等水利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凡不泄密的,要向社会公开,实行资料共享”。
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公益性水文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认识水文资料作为一种基础信息资源、社会公益产品,使之社会化、公开化,是水文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进步以及新时期水利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有效发挥水文资料价值的需要,是水文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各级水文机构要主动地为政府部门做好服务,向社会做好宣传,让全社会了解水文、支持水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