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精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六、《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汪凯【内容感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个建康通判,无法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则是直接言志。

下阕引了三个典故,表明诗人心中想念故乡,却不会贪图安逸,只是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

这首词上阕感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

对孙权、刘裕进行赞颂。

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的严正警告。

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教学目的】1、理解词中典故和借古喻今的写法。

2、了解诗人人生经历,理解抗金救国的雄心壮志和对南宋屈辱求和的愤概。

3、了解辛词特点,体会苏辛豪放词风的异同。

4、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用典的意义。

【教学难点】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的差异。

【学法指导】比较学习法本课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35岁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2.整体感知,疏通词句。

3.弄清典故,理解用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1140年五月十一(合公历5月28日)卯时,稼轩生于山东历城之四风闸(济南小清河畔遥墙镇),卒于1207年九月初十,死后葬于江西上饶的铅山县永平镇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19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a.率众起义,擒贼南归(1140-1162年);b.辗转任职,筹措恢复(1162-1181年);c.长期闲居,一度启用(1181-1203年);d.晚年再起,参与北伐(1203-1207年)。

三、历史典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典故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季鹰,即晋人张翰。

《世说新语》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一说,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辞归,作者却耻于弃官归隐,因为他有报国的雄心壮志。

)典故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说,陈登(元龙)因许汜没有志向很看不起他,自己睡大床,叫许汜睡下床。

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你却只管买房置地,假如我是陈登,“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如果自己像许汜那样只为自己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大略的英雄了。

从而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典故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东汉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在路上看见自己从前栽种的杨柳已经有十围粗了,不禁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经这样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字仲谋,十五岁继兄孙策之位为东吴之主。

他拒曹操南下,抵蜀汉东侵,建立了与曹魏、蜀汉鼎立的东吴帝国。

曹操顺水而下,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典故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刘裕,南朝宋武帝的小名,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巷之中。

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

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

作者仰慕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人物,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典故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因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草率出师讨伐北魏,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祭奠,纪念胜利。

作者意在借刘义隆落得仓皇北逃的事情,咏叹南宋近事。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在苻离(今安徽宿县)兵败。

此三句典中套典,意在以古讽今,主张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

典故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追忆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庸无能,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典故5:“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祭神赛社,烟火不断。

作者借此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

典故6:“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再次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四、知识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遥岑远目(cén)玉簪螺髻(zān)(jì)鲈鱼堪脍(kuài)揾英雄泪(wèn)倩何人(qiàn)舞榭歌台(xiè)2.多音字1)舍:房舍、舍弃; 2)巷:巷陌、巷道;3)曾:曾经、曾祖母; 4)供:供给、招供(二)词义:1.重点词遥岑:远处小而高的山。

断鸿:令人伤感的鸿雁的鸣声。

流年:①指光阴。

②迷信的人称一年的运道。

脍:把鱼、肉切细。

揾:擦拭。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近义词风流·风雅风流:①有功业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

③与男女间爱情有关的。

诗中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风雅:①泛指诗文方面的事。

②文雅的举止。

寻常·平常寻常:平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

如“寻常巷陌”。

平常:①普通,不特别。

②平时。

如:“他身体虽然不好,但平常很少请假。

”仓皇·惊慌仓皇:匆忙而慌张。

如“赢得仓皇北顾”。

惊慌:害怕慌张。

3.相关成语求田问舍:谓专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

金戈铁马:①指战争,兵事。

②形容威武雄壮的军旅兵马。

③借指武职、军人。

五、布置作业:整体理解词意,背诵两首词。

第二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要点: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这副对联是为谁而写的?二、背景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