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抢分点二文化常识题——重积累,会推断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突破点一联想推断法解古代文化常识题[典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思维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审题干,明角度。
(1)“不正确的一项”,明确选择方向与选择数量;(2)“豪右”“顿首”“茂才”“京师”的表述哪一个不正确。
第2步:广联想,巧推断。
第3步,再审查,定答案。
回到文本语境,结合前后文再次审读查看,确定答案。
文化常识的复习范围及途径1.分类总共主要有四大类: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
2.途径(1)课内①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②教材内容及注释。
(详见本书P118~P123)这是最主要的途径。
(2)课外平时做课外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
(详见本书P124~P128)掌握文化常识“两清”1.清楚常见的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对于这些常见的常识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试题来分辨。
2.清楚易混易错点。
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如“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等,对于这些知识点一定要分清。
突破点二分类识记法突破古代文化常识题(一)按照出处联系课文语境识记参考答案突破点一[典例]思维流程:第2步:首都臣下回答君主问话时的一种礼节下对上及平辈间答案:D突破点二(一)[例1]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1-1C不是“佛教”,应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1-2D“避席”指的是起身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错。
[例2]C“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应互换位置。
2-1A“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2D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
“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例3]A迁包括升职、贬官、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不只是升职。
3-1D“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没有《春秋》。
3-2C孝指尽心奉养和服侍父母,悌指敬爱、顺从兄长,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例4]C“五经”不包括《中庸》,应是《周易》。
4-1C郡为秦统一天下时设立的行政区域,不是汉高祖。
4-2A刎颈,指割脖子,而不是亲吻脖颈。
[例5]A“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错,行顿首礼时,头碰地即起。
5-1D《汉书》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而不是纪传体通史。
5-2D“20岁时开始……”错误。
古代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例6]C掌管水利、屯田事务的是工部。
6-1C“小功服”为五个月,不是六个月。
6-2C“下车”指官吏就职治事,而不是被罢职。
(二)1.C 2.D 3.D 4.B 5.C 6.A7.C8.B9.A10.C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0页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朱序,字次伦,义阳人也。
序世为名将,累迁鹰扬将军、江夏相。
兴宁末,梁州刺史司马勋反,桓温表.序为征讨都护往讨之,以功拜征虏将军,封襄平子...。
太和中,时长城人钱弘聚党百余人,藏匿原乡山。
以序为吴兴太守..。
序至郡,讨擒之。
事讫,还兖州。
宁康初,镇襄阳。
序以老病,累表解职,不许。
诏断表,遂辄去任。
数旬,归罪廷尉,诏原不问。
太元十八年卒,赠.左将军、散骑常侍。
(选自《晋书·朱序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表”,古代文体名,是臣子向皇帝表达陈述、请求、建议的一种奏章,如《陈情表》。
这里是用作动词,“上表”的意思。
B.“襄平子”,爵名。
“子”是中国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第四等。
自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的子爵。
C.“太守”,秦汉时对郡守的尊称。
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D.“赠”也称追赠,或追封、追晋。
指古代帝王在有功者、官员死后授予其后人或亲属某种官职或勋位。
如赠官、赠谥等。
解析:D项应为“古代帝王在有功者、官员及其亲属死后授予死者某种官职或勋位”。
答案:D【参考译文】朱序字次伦,是义阳人。
朱序一生都是名将,多次升迁任鹰扬将军、江夏相。
兴宁末年,梁州刺史司马勋反叛,桓温上表朝廷举荐朱序为征讨都护前去征讨司马勋,(朱序)因战功拜授征虏将军,封爵襄平子。
太和年间,当时长城人钱弘聚集党羽一百多人,躲藏在原乡山。
朝廷任命朱序为吴兴太守。
朱序到吴兴郡,(率兵)征伐并擒获了钱弘。
事情结束后,返回兖州。
宁康初年,朱序镇守襄阳。
朱序因年老多病,多次上表请求解除职务,朝廷不允许。
诏令拒绝接受其所上的表章,朱序于是就离开自己的职位。
几十天后,朱序被送交廷尉治罪,朝廷降诏赦免其罪,不加追究。
太元十八年,朱序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左将军、散骑常侍。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
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
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
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
乃改南京吏部。
复以老辞,不允。
十四年进尚书。
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成化七年,帝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
使命未至而骥卒。
赐祭葬如礼,谥文靖。
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
许之。
(节选自《明史·魏骥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致仕,又叫致事、致政、休致,指官员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C.行人,可指出征、出行的人,亦是使者的通称,其在本文中的含义是后者。
D.诣阙,“阙”是古代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又指宫殿或朝廷;“诣阙”即到宫殿或到朝廷。
解析:吏部只掌管文官的任免、升降、调动,武官事务归兵部掌管。
答案:A【参考译文】魏骥,字子房,萧山人。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
正统三年,召入试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
正统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
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若考虑到他年龄大,最好下令除去繁杂的工作而做简要的事情。
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
他再次推托年老而辞官,但是朝廷不同意。
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
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吏逐条上陈时弊,大多被施行。
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辞官退休。
成化七年,皇帝派遣使者前往慰问,赐给羊和酒,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米三石。
但使者和命令还没到达魏骥就去世了。
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
他的儿子魏完因魏骥的遗言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礼金救济饥民。
皇帝答应了魏完的请求。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阔里吉思,性勇毅,习武事,尤笃于儒术..。
筑万卷堂于私第,日与诸儒讨论经史,性理、阴阳、术数,靡不该贯。
尚.忽答的迷失公主,继尚爱牙失里公主。
宗王也不干叛,率精骑千余,昼夜兼行,旬日..追及之。
成宗即位,封高唐王。
西北不安,请于帝,愿往平之。
大德..元年夏,遇敌于伯牙思之地,众谓当俟大军毕至,与战未晚,阔里吉思曰:“大丈夫报国,而待人耶!”即整众鼓躁以进,大败之,擒其将卒百数以献。
(节选自《元史·阔里吉思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术”指儒家学说,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四书五经”是中国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必修科目。
B.“尚主”意思向公主求婚。
因尊帝王之女,不敢言“娶”,故云“尚”,有承奉、奉事或仰攀之意。
C.“旬日”指十天,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十旬休假”的句子,中国现代也把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
D.“大德”是帝王年号,中国古代除皇帝年号纪年法外,还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解析:“尚主”意思是娶公主为妻。
答案:B【参考译文】阔里吉思,性格勇猛刚毅,学习军事。
尤其专心学习儒家学说。
在自己的住宅内建造万卷堂,每天与文人学士讨论经书史籍,性命气理、阴阳、术教,没有不精通的。
他娶了忽答的迷失公主,又续娶爱牙失里公主。
宗王也不敢叛变,阔里吉思率领一千多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十天就追上了他们。
成宗即皇帝位,封阔里吉思为高唐王。
西北地区不安定,他向皇帝请求,愿意前去平定。
大德元年夏天,在伯牙思一带遇到敌人,大家都说应该等到大军都到齐了,再与敌人交战也不晚。
阔里吉思说:“大丈夫报效国家,怎能等待别人呢!”立即整理队伍击鼓进军,大败了敌人,擒获敌人将领士兵一百多人,进献给皇上。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敬播,蒲州河东..人也。
贞观初,举进士。
俄有诏诣秘书内省佐颜师古、孔颖达修《隋史》,寻授太子校书。
史成,迁著作郎...,兼修国史。
与给事中许敬宗撰《高祖》《太宗实录》,自创业至于贞观十四年,凡四十卷。
奏之,赐物五百段。
太宗之破高丽..,名所战六山为驻跸,播谓人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德,山名驻跸,此盖以銮舆..不复更东矣。
”卒如所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九)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东,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上古时代女娲炼石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均发生于此。
B.著作郎,官名,在东汉时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
至唐代,主管秘书省属下之著作局,高宗龙朔间曾改称司文郎中。
C.高丽,又称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都城在开京(今朝鲜开城),国土大体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
D.銮舆,也叫銮驾,古代指皇帝的座驾。
在《高祖还乡》中,“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的“车驾”与“銮舆”不相同。
解析:《高祖还乡》中,“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的“车驾”与“銮舆”是相同的。
答案:D【参考译文】敬播,是蒲州河东人。
贞观初年,考中进士。
不久有诏命让他到秘书内省辅佐颜师古、孔颖达修撰《隋史》,不久授官太子校书。
《隋史》撰成,转任著作郎,兼修撰官编修国史。
和给事中许敬宗撰写《高祖》《太宗实录》,从唐代开国到贞观十四年(640),总共四十卷,上书进奉皇上,被赐予杂帛五百段。
太宗击败高丽国,给作战地六山起名为驻跸,敬播对人说:“圣人与天地犹同德,山名叫驻跸,这就是说皇帝的车驾不会到达更东边了。
”最终如他所说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