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操作系统常见考点第1章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述简答题1.叙述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
(5分)答: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作为最贴近硬件的第一层软件,操作系统是硬件的扩充。
操作系统虽属于系统软件,却又不同于其他的系统软件,其他系统软件都受操作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得到操作系统的支持和服务。
操作系统还为用户和计算机提供接口,具有友好方便的用户界面。
2.试对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进行比较。
(5分)答:实时操作系统与分时操作系统系统相比,其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时系统的交互性较强,而实时系统一般是具有特殊用途的专用系统,交互能力较弱;(2)实时系统对响应时间一般有严格的要求,要求更及时,而分时系统对响应时间的要求是以人们能接受的等待时间为依据的;(3)虽然分时系统也要求系统可靠,但实时系统对可靠性的要求更高。
3.简述DOS、Windows、UNIX/Linux操作系统各具有什么特点?(9分)答:DOS主要是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是一种最简单的微机操作系统。
主要类型有MS-DOS,PC-DOS,CCDOS等。
Windows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是:(1)图形用户界面;(2)多任务处理;(3)设备无关性。
UNIX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是:(1)可移植性好;(2)多用户,多任务;(3)分时系统;(4)系统安全。
第2章作业管理、简答题1.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有什么区别?(6分)答:作业调度与进程调度之间的差别主要是:作业调度是宏观调度,它所选择的作业只是具有获得处理机的资格,但尚未占有处理机,不能立即在其上实际运行;而进程调度是微观调度,动态地把处理机实际地分配给所选择的进程,使之真正活动起来。
另外,进程调度相当频繁,而作业调度执行的次数一般很少。
2.试述系统调用与一般过程调用的主要区别。
(6分)答:系统调用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调用,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过程调用,它与一般过程调用的主要区别如下:(1)运行状态不同。
一般的过程调用,其调用和被调用过程都是用户程序,它们都运行在同一系统状态下;而系统调用的调用过程是用户程序,它运行在用户态,其被调用过程是系统过程,运行在核心态。
(2)进入方式不同。
一般过程调用可以直接通过过程调用语句将控制转移到被调用过程;而执行系统调用时,由于调用和被调用过程处于不同系统状态,必须通过访管中断进入。
综合题1.设有4试计算在单道程序环境下,采用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和最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时的平均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并指出它们的调度顺序。
(时间单位:小时,以十进制进行计算。
10分)解:若采用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则其调度顺序为1、2、3、4。
作业号提交时间执行时间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1 10.0 2.0 10.0 12.0 2.0 1.02 10.2 1.0 12.0 13.0 2.8 2.83 10.4 0.5 13.0 13.5 3.1 6.24 10.5 0.3 13.5 13.8 3.3 11.0平均周转时间=(2.0+2.8+3.l+3.3)/4=2.8平均带权周转时间=(l.0+2.8+6.2+11.0)/4=5.25若采用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则其调度顺序为1、4、3、2。
作业号提交时间执行时间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1 10.0 2.0 10.0 12.0 2.0 1.04 10.5 0.3 12.0 12.3 1.8 6.03 10.4 0.5 12.3 12.8 2.4 4.82 10.2 1.0 12.8 13.8 3.6 3.6平均周转时间=(2.0+l.8+2.4+3.6)/4=2.45平均带权周转时间=(1.0+6+4.8+3.6)/4=3.852.假设有四个作业,它们的提交、运行时间如下表所示。
若采用响应比高者优先调度算法,试问平均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为多少?(时间单位:小时,以十进制进行计算。
10分)【分析】先计算后备作业队列中每个作业的响应比,然后挑选响应比最高者投入运行。
响应比定义如下:响应比=作业响应时间/运行时间的估计值其中响应时间为作业进入系统后的等待时间加上估计的运行时间。
于是响应比=1+作业等待时间/运行时间的估计值在8:00时,因为只有作业1到达,系统将作业1投入运行。
作业1运行2小时(即10:00时)完成。
由于该算法采用响应比高者优先调度算法,这样在作业1执行完后,要计算剩下三个作业的响应比,然后选响应比高者去运行。
剩下三个作业的响应比为:r2=l+(10.0-8.3)/0.5=4.4r3=1+(10.0-8.5)/0.l=16r4=l+(10.0-9.0)/0.4=3.5从计算结果看,作业3的响应比高,所以让作业3先运行。
作业3运行0.1小时完成,此时,作业2和作业4的响应比为:r2=l+(10.1-8.3)/0.5=4.6r4=l+(10.l-9.0)/0.4=3.75从上述计算结果看,作业2的响应比高,所以让作业2先运行。
因此四个作业的执行次序为:作业1、作业3、作业2、作业4。
解:四个作业的调度次序为:作业1、作业3、作业2、作业4。
作业号到达时间运行时间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1 8.0 2.0 8.0 10.0 2.0 1.02 8.3 0.5 10.1 10.6 2.3 4.63 8.5 0.1 10.0 10.1 1.6 16.04 9.0 0.4 10.6 11.0 2.0 5.0平均周转时间T=(2.0+2.3+l.6+2.0)/4=1.975平均带权周转时间W=(l.0+4.6+16.0+5.0)/4=6.65第3章文件管理简答题1.文件系统要解决哪些问题?(4分)答:一般说来,文件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文件管理(如创建/删除文件,对文件的各种操作等),目录管理(创建/删除目录项,权限验证等),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如外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文件的共享和保护,提供方便的接口(如实现按名存取,文件系统调用等)。
2.简述文件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及存取方法之间的关系。
(4分)答:由用户从使用角度确定的文件结构称为文件的逻辑结构;文件系统从文件的存储和检索的角度,在存储介质上的文件组织方式称为文件的物理结构。
文件的逻辑结构离不开文件的实际物理结构,同时又与文件的存取方法有关。
按存取的次序分,文件的存取方法分为顺序存取和直接存取。
一般来说,对顺序存取的文件,文件系统可把它组织成顺序文件和链接文件;对于随机存取的文件,文件系统可把它组织成索引文件。
但索引文件也可以进行顺序存取。
3.常用的文件存取控制方式有哪些?(4分)答:主要有存取控制矩阵、用户权限表、使用口令、使用密码。
4.UNIX文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6分)答:UNIX/Linux文件系统的主要特点有:(1)UNIX或Linux文件系统的目录组织是一个树形结构;(2)文件本身是无结构的字符流;(3)UNIX或Linux文件系统把外部设备做成特殊文件,与普通文件一并进行管理。
5.文件系统的系统调用内容是什么?(6分)答:文件的创建(create)、打开(open)、读(read)、写(write)、关闭(close)、删除(delete)。
第4章存储管理简答题1.存储管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4分)答:存储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1)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2)将用户的逻辑地址转换成主存的物理地址,完成重定位;(3)主存空间的共享和保护;(4)使用“虚拟存储器”,扩充主存空间。
2.名词解释: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4分)答:在具有地址变换机构的计算机中,允许程序中编排的地址和信息实际存放在内存中的地址有所不同,前者称为逻辑地址,后者称为物理地址。
3.什么是虚拟存储器?其基本特征有哪些?(6分)答:虚拟存储器实际上是为扩大贮存容量而采用的一种设计技巧,它是由操作系统调度,采用内外存的交换技术,各道程序在必需使用时调入内存,不用的调出内存,这祥好像内存容量不受限制。
虚拟存储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虚拟扩充,并非真正扩充了主存空间;作业部分装入;主存空间离散分配;程序和数据在主存和辅存之间多次对换。
4.简述什么是内存的覆盖和交换技术?两者有什么区别?(6分)答:在多道系统中,交换是指系统把内存中暂时不能运行的某部分作业写入外存交换区,腾出空间,把外存交换区中具备运行条件的指定作业调入内存。
交换是以时间来换取空间,减少对换的信息量和时间是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CPU在某一时刻只能执行一条指令,所以一个作业不需要一开始就全装入内存,于是将作业的常驻部分装入内存,而让那些不会同时执行的部分共享同一块内存区,后调入共享区的内容覆盖前面调入的内容,这就是内存的覆盖技术。
交换技术由操作系统自动完成,不需要用户参与,而覆盖技术需要专业的程序员给出作业各部分之间的覆盖结构,并清楚系统的存储结构;交换技术主要在不同作业之间进行,而覆盖技术主要在同一个作业内进行;另外覆盖技术主要在早期的操作系统中采用,而交换技术在现代操作系统中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综合题1.下表给出了某系统中的空闲分区表,系统采用可变式分区存储管理策略。
现有以下作业序列:96K、20K、200K。
若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来处理这些作业序列,试问分析:首次适应算法要求空闲分区按地址递增的次序排列,在进行内存分配时,总是从空闲分区表首开始顺序查找,直到找到第一个能满足其大小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
然后,再按照作业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闲分区仍留在空闲分区表中。
最佳适应算法要求空闲分区按大小递增的次序排列,在进行内存分配时,总是从空闲分区表首开始顺序查找,直到找到第一个能满足其大小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
如果该空闲分区大于作业的大小,则与首次适应算法相同,将剩余空闲区仍留在空闲区表中。
解:若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在申请96K存储区时,选中的是4号分区,进行分配后4号分区还剩下122K;接着申请20K,选中1号分区,分配后剩下12K;最后申请200K,现有的五个分区都无法满足要求,该作业等待。
显然采用首次适应算法进行内存分配,无法满足该作业序列的需求。
这时的空闲分区表如下表所示。
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分配后的空闲分区表分区号大小起始地址1 12K 120K2 10K 150K3 5K 200K4 122K 316K5 96K 530K若采用最佳适应算法,在申请96K存储区时,选中的是5号分区,5号分区大小与申请空间大小一致,应从空闲分区表中删去该表项;接着申请20K时,选中1号分区,分配后1号分区还剩下12K:最后申请200K,选中4号分区,分配后剩下1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