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教学目的】认识“敬畏生命”理念的伦理价值,理解文章所阐发的道德标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严谨的思路和思想上的穿透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质朴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敬畏生命”的概念及其与所有生命休戚与共的关系;文章脉络与结构,质朴的语言特点以及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一、“敬畏生命”的概念及其伦理价值二、结构特点三、语言风格【思考题】1.如何理解“敬畏生命”的概念?2.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何特点?【导入语】有一个7岁男孩,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提着弹弓到雷帕山去打鸟。

树上的鸟儿在晨曦中歌唱,他给弹弓装上小石块,瞄准了其中的一只。

正在这时,教堂的大钟响了。

钟声回荡在朝霞与鸟儿的歌唱声中,这个小男孩浑身一颤,觉得这是来自天国的声音。

他扔下弹弓,惊走了鸟儿。

这个男孩名叫阿尔贝特·史怀泽。

多年以后,作为神学家、哲学家和医生的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说。

其基本思想就是与生命休戚与共,尽可能尊重和不伤害生命。

1952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一、作者与作品1.作者生平阿尔贝特·史怀泽(1875—1965,又译施韦泽),1875年诞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

他先后获得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还是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研究专家。

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

历经9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

史怀泽于1913年来到非洲,在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诊所,服务非洲直至逝世,因此他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非洲之子”。

1957年,他的传奇经历曾被拍成电影。

他也是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1992年,他的代表作《敬畏生命》中译本问世,其生平与思想开始为中国读者所知。

他的诺贝尔和平奖演讲《我的呼吁》被收入高一语文课本。

与此同时,海外出版了他的多种传记及汉译著作。

200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台湾作家钟肇政编译的《史怀泽传》,这使我们再一次沉浸于史怀泽的博大胸怀和神奇经历之中。

2.作品史怀泽的著作众多,横跨四大领域而且均具有极高的专业性。

有《康德的宗教哲学》(1899)、《巴赫论》(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稣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1906)、《原始森林的边缘》(1921)、《文明的哲学》(1923)、《非洲杂记》(1938)等,其生命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作则是《敬畏生命》。

爱因斯坦曾经称赞:“像史怀泽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质朴的伟大》)《敬畏生命》收集了他直至1963年的有关著述。

这些著述概括了史怀泽的基本见解,即从他在斯特拉斯堡和兰巴雷内写下的关于基督教的博爱和伦理的笔记开始,直至他持续地反对核试验的论证。

史怀泽作为神学家、哲学家和医生,他以其罕见的见证力量发挥并身体力行的基本思想,其目标就是与生命休戚与共。

他实践了自己的原则并以此教诲人,尽可能尊重和不伤害生命;他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信念,并使人们注意到这一信念。

他在手稿中系统地叙述和论证了这一原则。

斯特拉斯堡的布道和他的文化哲学著作《文化和伦理》(1923)构成它的开端,本书选入了这两部著作的有关阐述。

本书还第一次集中收集了他在以后几十年中的论述。

史怀泽1954年在奥斯陆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的讲话、1963年的和平论文,涉及了当今世界保存生命的决定性问题。

总之,作为一个伦理命题,“敬畏生命”的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始终具有重要意义。

3.创作背景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怀泽生命伦理学的基石。

史怀泽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

“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

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

”(《敬畏生命》)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从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伦理动能。

只有当人类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二、课文解析【课文朗读】同时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请划出每段关键句,然后思考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每层大意是什么?2.对待“敬畏生命”这一理念,人类与自然有什么不同?3.第5自然段“这一认识”与第6自然段“这个认识”是否一样?4.“这种矛盾像毁灭性的巨浪一样冲击着它”中的“它”指什么?5.何谓“三大诱惑”?应怎样“提防它们”?6.“这与你们的灵魂有关”中的“这”指什么?【段落关键句】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

(1)自然不懂得敬畏生命。

(2)(回答问2)(自然中)最宝贵的生命成为最低级生命的牺牲品。

(3)动物拒绝与非其属类的生命休戚与共。

(4)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

(5)(回答问2)这一认识(敬畏生命)是存在发展中的大事。

(6)(回答问3)这个(关于我们和世界互相联结、互相依存关系的)认识包含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许多奥秘。

(7)(回答问3)世界观矛盾冲击着我们的德性。

(8)(回答问4)休戚与共的能力和意志无济于事。

(9)(回答问5)不能如你所愿地帮助生命。

(10)(回答问5)同情就是痛苦。

(11)(回答问5)三大诱惑毁坏着产生善的前提,我们要提防它们。

(12)(回答问5)共同体验我们周围的幸福,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惟一幸福。

(13)(回答问5)这(敬畏生命和必然认识到共同体验的重要)与灵魂有关。

(14)(回答问6)【课文分析】本文的论述结构——四个层次:开篇(1)点出道德的善恶观,提出“敬畏生命”是有道德的人的道德标准这一中心论点。

紧接着对比论证:(2-4)作者以昆虫靠毛虫过活、蚂蚁、蜘蛛等各类自然界的生物觅食手段为例,得出自然不懂得敬畏生命,只有制造出残忍的利己主义。

(5-6),指出只有人作为生命的最高价值,“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

进而(7-13),提出了自然律和道德律的统一。

这种统一,这种人类对“德行”的保护需要避免三种诱惑,这三种诱惑概括起来就是“休戚与共的能力和意志无济于事”、“不能如你所愿帮助生命”、“同情就是痛苦”(也即“共同体验发生在你周围的不幸是一种痛苦”)。

“提防它们”的方法同样有三条:增强互助意识;从事救助活动;同享生命幸福。

最后(14),作者进一步强调他的观点,“敬畏生命”与“你们的灵魂有关”。

只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才能获得内在的幸福。

归纳结构特点:开篇点题,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逐层分析,逻辑严谨,具有思想的穿透力。

(见评析第2段)本文中心:见课文评析“作者肯定”——“内在的幸福”一段。

【问题讨论】1.文章提出“有德性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观?懂得善恶、摆脱偏见、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

(课文第1自然段)2.作者从伦理角度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概念,你觉得应该怎样理解它和生命的休戚与共之间的联系?“敬畏生命”是和所有生命彼此之间的休戚与共紧密联系的,前者是核心理念,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说明,同时也是具体的行为指向。

3.文章说自然界“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毁灭”生物是一种“恶”德,这与《大自然在反抗》一文中提出的“自然平衡”的概念是否冲突?如何理解其间区别?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上,两文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在绿色环保理念上两者相通:卡逊从自然平衡的角度呼吁保护自然生态,促进了美国环保局和世界环保日的诞生;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植物,是史怀泽“敬畏生命”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绿色运动和生态伦理的重要思想来源。

《大自然在反抗》中的“自然平衡”概念,是卡逊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现象和规律所作的科学性分析说明,意在说明人类不能滥用化学药品来杀灭害虫以致自然生态失衡;《敬畏生命》中“敬畏生命”的善恶道德观,是史怀泽以一个神学家、医生的身份从宗教的角度,对人类与生物相互依存关系所作的阐述,意在强调人类不能像动物那样杀害生灵。

在一种生物毁灭另一种生物的问题上,前者将它当作生物链中的一环来看待,后者则认为是一种残忍的利己主义行为。

可知前者是科学立场上的理性说明,后者是宗教立场上的道德阐扬;前者是“真”,后者是“善”。

4.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真正的人?课文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在作者看来,自然对生命的过错在于制造了残忍的利己主义,它当然也教导了生物以爱和帮助,但是生物并没有给以珍惜,从而不能和其他生命“休戚与共”。

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摆脱无知,完善自己的德性,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具体来说,《敬畏生命》给我们的启示:首先,要爱惜自己的生命。

(针对少数大学生因承受能力的脆弱而导致的轻生事件阐发。

5月25日意为“我爱我”,主题是“珍惜生命”。

)史怀泽认为:“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

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

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

”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没有权利去毁坏、不加珍爱。

其次,要尊重他人及其他生物的生命,达到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道德文明的应有之义。

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敬畏生命”的基本含义是: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

近现代社会,随着个人价值的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人与人互相竞争、人与自然互相对立的一面,而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一面,却遭到过份的忽略。

这使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损害了每一个人的幸福。

各类杀人犯罪、国外校园枪击事件、某些留学外国攻读各类学位的大学生因学业压力或个人利益而杀害导师、同学的事件都充分反映了这些人道德的沦丧,对生命的毫不敬畏。

人类伤害和毁灭动植物的生命,是对生命的罪恶。

网上盛传的虐猫虐狗等残害动物的信息和视频,无不体现一部分人对动物生命的蔑视和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其实关心其他生物的生命就是关怀人类自己。

史怀泽敬畏生命的思想,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更深刻规律,既提高了人的心灵,也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

在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史怀泽以自己的思考,为人类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