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
2、把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4、5段赏析,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美;鉴赏本文语言技巧,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主席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就是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学习目标师:这是本节课我们要达成的2个学习目标,大家一起读一读。
(PPT)1、诵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
2、把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师:咱们在课前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就请同学们跳读文本,边读边思考:PPT:作者月下漫步的行踪是如何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味一下。
(可以试着动手画画作者的行踪路线图)2、生带问题读文3、生汇报(1)谁先来说一说作者月下漫步的行踪是怎样的呢?明确:在家里去荷塘观荷塘赏月色览四周想采莲回到家(PPT)第一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第九节“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强调圆形结构结构美(2)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心中渴求宁静、自由,所以他去荷塘的目的是求宁静的)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暂时获得宁静)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心中失落。
走出宁静)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心中怅然。
联想采莲但依然不能再得宁静)⑥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不再宁静)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又可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颇不宁静独处求静暂得宁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走出宁静(PPT)4、师:经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整篇文章的脉络、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两条)一条明线,一条暗线。
明线是作者的行踪变化,而暗线是作者的情感变化。
而且这两条线索呈现出的都是一个什么形状(圆形)嗯,一个非常美的结构——圆形。
那么在这个圆形里,作者的重点放在哪里?——荷塘。
对,就是荷塘,就是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片刻宁静的荷塘月色。
(手指课题)接下来,我们重点赏析这月色下的荷塘和这和荷塘上的月色,也就是4、5段。
四、重点赏析,感受语言美意境美(一)月色下的荷塘1、我们先来一起走近月下的荷塘,去感受一下荷塘的美。
我为同学们朗读这一自然段,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思考:这月下的荷塘依次写了那些景?师配乐朗诵第四段。
(舒伯特《小夜曲》注意朗读的速度)2、谁来说说这一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3、这一段写得真美!那美在哪里呢?这需要我们去细细地品味它的妙处。
思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句话我觉得很美,但美在哪呢?大家看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这就是表层,也就是从句子的本身来看它写了什么。
那么,我们进一步考虑一下,为什么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呢?舞女的裙有什么特点?(飘逸,舒展,柔美)用舞女的裙来形容荷叶,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感觉?(飘逸的,舒展的,柔美的)这就是句子的深层含义,抓住事物的哪些特点。
那么再来看,能不能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呢?(喜爱,赞赏)在这里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思路,从表层到深层。
那么接下来的时间,请同学们品读第4自然段,找出认为优美的语句,细细品味,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过会我们一起来分享。
好,开始吧。
(PPT)4、小组合作探究5、学生分享: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
”(指导舒缓朗读)(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
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
(读出荷花的迷人)(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
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
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6、这样的荷塘美景,带给大家的是什么样的体会?淡雅、清新、幽静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
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
(二)荷塘上的月色1、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
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谁愿意把你对月光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朦胧淡雅)2、月光是无形的,月色也是难写之景,作者通过写哪些景物来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
明确:泻:一个字由上而下,写出月光照耀的动感。
以动景写静景(瀑布)假如把“泻”改成“照”,好不好,为什么?(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
浮:想象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整个荷塘的样子。
(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
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洗:“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树影本是偶然印在荷叶上的,一个“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现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的真与美。
3、小结:这一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了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汽相交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小结:语言美修辞美、炼字美、叠词美意境美素雅朦胧静美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五、知人论世,体会作者情感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他心里的“不平静”,但这静谧淡雅的荷塘月色也只给了朱自清先生片刻的宁静。
究竟因何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呢。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去了解一下那段历史。
1、论世师: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1927年7月。
(PPT)先来看看他写于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师:究竟什么让他心乱如麻呢?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见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时此刻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了他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一晚的荷塘月色应该就是情与景交融的产物,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不在清华,在心中。
2、知人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1948年8月12日因胃病辞世,倒在蒋家王朝的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自立自强自爱自重清正清贫清白清廉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赏析了朱自清先生的“白话美术文”《荷塘月色》,感受到了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领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2个作业:六、作业1、背诵课文4、5两段;2、利用本文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描写你所喜爱的一处景色,抒发自己的情感。
《荷塘月色》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春》,对语言美、意境美也有所领会,但由于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
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科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荷塘月色”,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荷塘月色的,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