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
•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从2001年《誓言无声》开启谍战剧先河到2003 年《梅花档案》等剧的‚手抄本改编热‛,作为谍战剧的初期作品其 在商业运作和艺术内涵方面的突破给谍战剧的创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作用。伴随着涉案剧2004年退出黄金档,谍战剧恰好在2004至2006年 出现了创作的第一个高潮。《谍战之特殊较量》、《我的特务生涯》 、《古城谍影》、《红色档案之凤凰迷影》、《如此多娇》、《暗算 》、《新英雄虎胆》、《密令1949》、《羊城暗哨》、《红色追击令 》、《食人鱼事件》、《保密局的枪声》、《暗哨》等一系列谍战剧 在此时形成一股‚谍战‛浪潮。2007年的电视剧市场,继续走改编路 线,但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也融入了新的创作理念。《数风流人物》 、《五号特工组》、《功勋》、《天字一号》、《雪狼》、《特殊使 命》、《落地,请开手机》等原创作品相继亮相荧屏。从2007至2010 年《特殊使命》中深刻的‚人性、信仰大比拼‛,到2009年《潜伏》 和2010年《黎明之前》为代表的‚智勇大冲关‛,我们可以将之看做 是谍战剧创作的又一个高潮。 • 谍战剧一路走来,风格各异,形态多样。不难想象,未来几年,谍战 剧依然会是活跃荧屏的一个新鲜而有活力的类型剧种!
(二)群体性审美心理趋向和个性化审美心 理的差异
• 群众集体性的审美心理趋向也是推动反特片在新中国成 立初期成规模出现的另一原因。 • 一般来说,在崇拜权威的社会里,群体审美的趋同性可 以使个人失去审美个性。如新中国成立初始,观众的审 美趣味空前一致,他们将保家卫国、建设新社会的激昂 热情寄托在反特片的英雄人物身上,甚至把这种抓特务 的‚心理情结‛从电影搬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反特片的 宣传教育,在人民群众中,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 无邪的‚红领巾‛,从干部职工到街道积极分子,向政 府主动报告敌情,积极提供可疑线索和协助破案的事件 层出不穷。可以说,阶级立场、民族情感、英雄哲理等 这些反特片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引导迎合了当 时受众的审美心理,使个体审美心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趋同化。
• 二是剧情时间介于解放初期至 现在时间段的谍战剧。这类剧 作在谍战剧中占很大比重。 • 其中尤以展现解放初期到70年 代生活背景的作品居多,如《 红色档案之凤凰迷影》、《如 此多娇》、《英雄虎胆》、《 雾都魅影》、《英雄无名》、 《东方红1949》、《食人鱼》 等剧,立足这一社会背景的剧 作敌我分明,情节线索清晰, 主要展现了我军粉碎反动敌特 对国家政权的颠覆破坏,具有 明显的意识形态性。
三、谍战剧的创作风貌
• 谍战剧的创作主要以改编为主,如:《红色档案之凤凰 迷影》是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特遣图失踪之谜‛ 和‚旅顺军港爆炸案‛两个真实的案例改编;《梅花档 案》是根据‚文革‛初期著名恐怖手抄本小说《梅花党 》改编而来,故事发生的地点——春森路26号在山城重 庆也确实存在。
• 与其他改编或原创的谍 战剧不同,2009年的《 潜伏》充分展现了‚谍 ‛的魅力。剧中少有打 打杀杀的戏码,更多的 是不动声色的智慧斗争 ,这也是姜伟打造所谓 ‚高智商谍战剧‛的成 果。可以说,《潜伏》 是谍战剧一个里程碑式 的作品,为其后谍战剧 的发展抹上了最亮丽的 一笔。 • 就在观众以为《潜伏》 是谍战剧不可超越的高 峰时,2010年的《黎明 之前》为谍战剧的发展 迎来了新的‚黎明‛。
• 《潜伏》在人物个性化塑 造方面就提供了这样的成 功范例。该剧除了余则成 和翠平,首次塑造了一个 特别的角色——‚吴站长 ‛:他善于处理人情世故 ,会耍政治手腕,对人生 和时局看得透彻清明;他 能利用下属间的斗争来取 得一种平衡,同时还能巧 妙地为自己敛财。然而, 他给观众的感觉却并不是 十恶不赦的坏人,他的狡 诈中含着宽厚,精明中含 着糊涂,这么一个立体的 ‚吴站长‛自然给观众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 新时期以来,文学艺术形式逐步发生了三大转变,即由政治 型向社会型转变,由单纯教育型向多样审美型转变,由单一 创作方法向多元创作方法转变。 • 为此,今日谍战剧观众的个性审美接受已迥异于往日,这在 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谍战剧的创作者:只有摆脱反特片的既定 创作模式才能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心理,反特片模式化创作 痕迹应该成为谍战剧创作的大忌。譬如有些谍战剧至今仍在 沿袭反特片的创作模式: • (1)发现敌人暗中活动,伺机破坏;(2)我方派出侦察员 冒充敌方特务打入敌人内部;(3)敌方怀疑我方侦察员的 身份,进行初步考察,侦察员经受住考验,在敌人内部基本 站稳脚跟;(4)侦察员在接近敌方核心机密时,几乎暴露 身份,再次引起敌方怀疑,经侦察员努力,我方群众配合, 化险为夷;(5)侦察员基本摸清敌方核心机密,我方全面 出击,在指挥部门统一指挥下,战友及群众配合下,里应外 合全歼敌人;(6)侦察员恢复原有身份,受到赞扬。
三、新英雄主义人物形象的塑造
• 伴随反特片程式化叙事模式的还有人物形象脸谱化、人 物性格扁平化的弊端,致使英雄人物一出场,无须开口 ,观众就能从他的穿着打扮、举止形态甚至音乐背景知 道他是位‚英雄‛,待到他开口,更是神圣无比,高立 云端,让人顶礼膜拜。这种‚‘扁形人物’是依循着一 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而被创造出来的人物‛,在特定的 时代氛围下,观众的审美想象赋予了扁平人物合理的身 份和性格,单一的英雄人物形象就易于被观众接受,但 引申到现今谍战剧人物形象塑造,即便是普通的‚圆形 人物‛也未必能得到观众的认同,观众个性化的审美趣 味需要编导者弥补反特片在人性刻画方面的失当,以开 掘出人物独特的个性特征,让人觉得可信,这应该就是 新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最根本要求。
四、新英雄主义人物形象中的女性抒写
• 由于承载和因袭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 ,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并成为被看 的客体。新世纪女性地位和女性意识虽有所变化,但男 权意识似乎隐藏得更深了。在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电视 媒介中,男性话语主导着对女性形象的想象和塑造,于 是在电视荧幕上呈现出了‚消费女性‛的现象,女性的 柔弱、感情用事和女性的身体成为电视媒介乐于塑造和 暴露的素材。谍战剧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决定了 其不可能把儿女情长作为情感塑造的主要方面,而如果 缺失女性形象又难以平衡剧集的两性关系,在这种情况 下,谍战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便显得尤为重要。谍战剧中 的女性形象通常有三种:
二、新英雄主义人物形象的存在意义
• 21世纪新英雄主义人物形象的出现实际上是对英雄精神 理念的复归,这种复归是整个社会审美理想裂变时期的 产物,是处于精神焦虑状态的受众的集体召唤。从某种 意义上说,这种新英雄主义人物形象是在整个社会文化 心理趋于焦虑浮躁的时候,在基于观众感官刺激和消费 所生产的无价值、无品位、无内涵的东西甚嚣尘上的时 候,让观众重新找到了前行的路标。
电视剧研究
——谍战剧
谍 战 剧
• 谍战剧新世纪国内谍 战剧创作的繁盛景象 观众有目共睹,风生 水起的态势甚至催生 了《秋喜》、《风声 》等谍战电影。尤其 是2009年的谍战剧《 潜伏》,直接推动了 新一轮‚谍战‛高潮 的来临,2010年的《 黎明之前》更是把‚ 谍战‛推向了极致。
• 探究其发生原因,我们认 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 其一,谍战剧显著的戏剧 性冲突、险象环生的情境 设置,契合了受众的审美 趣味。 • 其二,谍战剧中英雄人物 的高尚品格起到了为受众 心理补缺的功能,和平年 代人们无法实现的英雄梦 在电视剧中得到了替代性 的满足。 • 其三,思想性符合意识形 态需求。
• 一种是正面形象。比如我方女干部,常常作为配角出现 ,性别特征并不明显。 • 另一种是负面形象——年轻貌美、富有魅力的女特务形 象。这些人物形象有时候甚至压倒正面人物形象让观众 难以忘怀。女特务形象在满足了大多数男性观众浅层次 的感官欲望之外,作为谍战剧中另类女性也为充满英雄 阳刚气息的谍战剧注入了一丝阴柔之美。 • 谍战剧中还有一类年长的女特务头目,往往老奸巨 猾、凶恶残忍。这类女性形象其实是作为反面帮衬的角 色而存在的。
二、谍战剧与‚反特片‛的区别
• 谍战剧在新世纪的出现有着 深刻的历史渊源。上世纪50 至60年代,手抄本谍战小说 曾经是盛极一时的文学作品 。如谍战剧《梅花档案》、 《一双绣花鞋》都是根据当 时的手抄本小说改编而来的 ;而《霓虹灯下的哨兵》则 由长盛不衰的戏剧改编成电 影,继而被改编成电视剧搬 上了荧屏。小说、戏剧和影 视,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而其中以反特电影对谍战剧 影响最大,也是谍战剧创作 的历史渊源。
• 细观现今荧屏上的谍战剧,其描绘的社会背景和创作的 剧情时间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至30年代到解放 前夕;解放初期至今。 • 以剧情时间限定在20至30年代到解放前夕为社会背景的 谍战剧。在这个时间段,包含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 个时期,这类谍战剧与军事剧不同之处在于,谍战行为 是这一类剧作的核心事件,而非军事。而剧情时间发生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谍战剧则多以表现我地下党为了新中 国的建立,卧底于敌方内部,通过传递情报等方式进行 对敌斗争。
第一节谍战剧概述
• 一、谍战剧的概念界定 • 谍战剧出现之初,人们大多约定俗成地称之为‚反特剧 ‛。如今,‚反特‛一词早已不能涵盖当前谍战剧的剧 作内涵了。 • 所谓谍战剧,指的是以特务或间谍活动为核心事件或主 要情节,表现我党我军以及爱国群众为了建设和巩固国 家政权,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活动,并以 敌我双方的斗争为中心展开叙事的电视剧。 • 情节上植入了‚深入或潜伏敌人内部‛的典型环节;叙 事上倚重悬念设置,结合延宕和巧合等策略推进;情境 上险象环生,常将人物推向生存或心理绝境以拷问其立 场的坚定性;主题上在敌我二元对立系统较量中提炼并 强化恪守崇高使命、坚守革命信仰的人物精神品格,最 终实现高扬主流价值观的叙事任务。
第二节谍战剧的新英雄主义人物形象
• 一、新英雄主义人物形象特征 • 我们看到,完美正统的英雄形象被新世纪谍战剧中个性 鲜活、非概念化甚至有些性格缺陷的‚平民英雄‛所代 替,在不违背公共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前提下,通过观看 英雄的‘出格’言行,满足了观众心中英雄化和世俗化 的双重欲望,并借以消解自身压力,在这些平民英雄身 上,寄托了观众原始的人性崇拜,人的需要、本质、自 由和价值。这就是所谓的‚新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具 体来说,‚新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 首先,日常化的英雄形象。 • 其次,隐形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