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6)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6)

liba2002@
12
liba2002@
10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汉语理解研究的应用前景
既是新一代计算机的核心课题,又是知识产业的三大 突破口之一 专家系统、数据库、CAD、CAI、MIS、OA系统,无一不 需要用自然语言做人机界面 具有篇章理解和篇章生成能力的自然语言理解系统可 用于专家系统、知识工程、自动机器翻译、情报检索、 自动文摘、注释和编辑出版、CAI,办公室自动化、语 言材料自动统计等领域 从知识产业的角度理解,自然语言软件具有相当重要 的地位
liba2002@
11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发展策略
增加对汉语理解研究的投资 从系统工程的观点来考虑,应统一规划集中力量研究开发 一部能够为各类汉语处理系统服务的现代汉语机器词典和 一个大型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系统 加强汉语理解研究攻关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尽可能联合国 内在自然语言理解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的单位进行攻关, 特别要注意将计算机界和语言学界两股力量拧成一股力量 注意汉语理解研究要做到系统性、工程性、集成性,又要 注意其基础性和前瞻性 扩大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学习与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 抓住Internet网络应用发展的机遇,推动汉语理解技术和 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liba2002@
2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汉语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国内现状
五十年代中期,已开展俄文对中文的翻译工作,六十 年代中期中断,其成果也是很初级的。 八十年代初中科院计算所,北京语言学院研究所刘涌 泉,刘倬等研究员开始研究中英文翻译系统。在国内 第一次商品化的中英文翻译软件是由电子部中国软件 总公司的董振东教授研发的“译星”系统,该系统以 句译为主,水平在当时算是高的 九十年代中期,由中科院陈肇雄,黄河燕等研究员开 发的翻译软件曾经在国内名噪一时,他们的翻译软件 可以是句译,也可以扩大到成段或成篇的翻译。其句 译的软件由香港一家公司支持配备了硬件,生产出批 量上市的“快译通”产品,受到中学生、一些涉外公 司企业雇员的欢迎。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语言
词汇
语法

熟语
词法
句法
词素
构形法
构词法
词组 构词法
造句法
图6-1 语言的构成
liba2002@
1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自然语言理解国外研究现状
机器翻译是自然语言理解最早的研究领域。40年代末 期,人们期望能够用计算机翻译剧增的科技资料。美 苏两国在1949年开始俄-英和英-俄文字的机器翻译研 究。 70年代初期,对语言理解对话系统的研究取得进展。 代表性的有伍兹(Woods)的LUNAR系统、威诺甘德 (Winogand)的SHRDLU系统和香克(Schank)的 MARGIE系统等是语言理解对话系统的典型实例。 到了80年代出现有突破性的进展。大约从1983年开始, 国外自然语言软件进入了商品市场,标志着进入了一 个新的起点,语言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在世界上崛 起。
l理与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基于语法的汉语自然理解系统
汉语理解系统的组成 一.文本的输入 二.文本预处理 三.计算机自动分词 四.词法分析
liba2002@
8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liba2002@
6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汉语理解与生成的难点与问题
汉语的构词法和造句法结构方式基本相同,且 理论上汉语的结构可作任意扩展,结构与结构 的组合很灵活,相互之间又缺乏明显的形式标 记,使计算机分析时困难增多 汉语句子间界限不清,句中无主谓一致关系, 而且缺略现象比较严重 语义和语用在表意文字汉语里有时比句法占有 更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汉语理解时如何利用语 义和语用这个问题尚未解决 汉语理解还必须面对汉语语言学研究落后这一 现实
liba2002@
5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汉语理解与生成的难点与问题
汉语量词特别丰富 汉语是词根语,采用连续书写形式,词与词之 间没有自然界限,计算机理解汉语时要多一个 步骤:自动分词。 大多数汉语词本身不能明显地表达语法意义, 句法主要靠虚词和语序。 汉语的名词修饰名词十分自由,有时加“的”, 有时不加“的”, 连动式、兼语式是汉语的二种特殊形式的句型, 印欧语或日语无直接对应句型
liba2002@
3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直到1978年,中国国内才开始起步研究汉语理解,而 且当时只有少数大学或研究所的少数人员在研究经费 匮乏、研究设备短缺的困难条件下进行分散式研究 八十年代中、后期情况有所好转。1984年成立了中国 人工智能学会自然语言理解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自然语言处理专委会和计算语言学专委会也相继成立 了。在国际上新一代计算机激烈竞争影响下,自然语 言理解研究在中国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90年代后期,随着Internet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中 文信息处理技术开始渐渐复苏,并推动汉字信息处理 及汉语理解技术的更快发展。 在自然语言理解的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 果,初步形成了我国当前NLC方面的一些流派,并有自 己的一套理论、模型和系统。
liba2002@
9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基于语义的汉语自然理解系统
有关汉语自然理解系统的方法问题或主 流技术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黄昌宁教授(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 研究员兼博士后工作站负责人)提出了 有关语料库方法和统计语言模型的观点。
基于语义的汉语自然理解系统
概念实际上是一种深层语义,语义只限于语言 学范畴内的东西,是不能独立于语种的,但是 概念不受语种的限制,是在整个知识领域中定 义的,它不单是更深层次的语义,而且可以将 信息交互中的语言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去理解。 典型示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黄曾 阳先生提出的HNC理论及其应用情况。 HNC是“Hierarchical Network of Concepts(概 念层次网络)”的简称,它以概念化、层次化、 网络化的语义表达为基础,因此称它为概念层 次网络理论。
liba2002@
4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汉语理解与生成的难点与问题
采用目前的这种计算机体系结构来实现自然语 言理解,汉语比英语具有更大的一个困难是: 英语是形合(merplotactic)语言,造句要求词的 形态变化符合规则,注重句法平面。汉语是意 合(semotactic)的语言,造句要求词的意义搭配 符合情理,注重语义平面。 用计算机对汉语进行理解和生成,面对的困难 和问题要比印欧语系的英语、俄语等多一些。 除了自然语言理解研究面对的共性问题外,汉 语理解和生成还有其他方面的的困难和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