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的纳税调整和账务处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的纳税调整和账务处理企业按照账务会计制度规定计算的所得税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收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由于计算口径或时间上的不同会产生永久性和时间性差异,且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因此,部分企业在年度会计决算已报出,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报送之后,在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经自查或税务机关审查,仍存在漏缴企业所得税的事项。
一、自查自补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和账务处理例1:某房地产开发企业,2001 年度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前) -550 000 元,企业自行调增纳税所得额 60 000 元,自行调减纳税所得额 10 000 元,纳税调整后所得 -5000元。
无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和免税所得,其应纳税所得额为-500 000 元。
经注册税务师代理审查,下列事项还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共计 1 500 000 元:(一)调表不调账。
凡当期不能税前扣除,以后各期均不得税前扣除的事项,即永久性差异,则通过调整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无须调账:1、 2001 年度支付工商局罚款20 000 元,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可在“营业外支出”科目列支。
但税法规定“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滞纳金,不得税前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2、 2001 年度该企业员工20 人。
按计税工资月均800 元计算,可税前扣除192 000 元。
企业实际发放工资252 000 元,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可在“管理费用”科目列支。
但超标准支付的 60 000 元( 252 000-192 000),根据税法的有关规定,不得税前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3、 2001 年补缴 1999-2000年度的职工养老金20 000元,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可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列支。
根据税法“企业纳税年度内,应计未计扣除项目,包括各类应计未计费用,应提未提折旧等,不得移转以后年度补扣”的规定,不得税前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该三项共计100 0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二)调表又调账。
凡当期不能扣除,以后年度按规定可分期摊销或计提并允许税前扣除的事项,即时间性差异。
则通过调整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补缴漏缴的企业所得税,并调账转回,在以后年度按规定税前扣除。
1、该公司为开发某商品房项目,贷款 2 000 万元,2001年度支付借款利息1 020 000 元,计入“账务费用”科目,但该项目尚未完工。
根据税法“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纳税人为开发房地产而借入资金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房地产完工之前所发生的,应计入有关房地产的开发成本”的规定,不得税前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待开发项目完工实现销售时,再税前扣除。
应调账,借记:“开发成本” 1 020 000元,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 020 000元。
2、2001 年度购买应计入“固定资产”科目的办公桌10 张(单价为2 000 元)、共计20 000 元,在“管理费用”科目列支。
根据税法“资本性支出不得一次性扣除”的规定,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但以后年度根据该项资产的折旧年限可分期计入“管理费用”科目,并在税前扣除。
应调账,借记:“固定资产” 20 000元,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 000元。
3、某幢商品房已竣工,建筑面积 1 000 平方米,总成本 1 080 000 元,单位成本 1 080 元。
2001 年度销售 500平方米,应结转“经营成本”540 000元,误按单价 1 800 元结转“经营成本”900 000元。
多结转的360 000 元( 900000-540 000 ),根据税法规定,不得税前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待以后年度实现销售时,予以税前扣除。
应调账,借记:“开发产品”360 000元,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60000 元。
该三项共计 1 400 000 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并调账。
通过以上纳税调整和调账,2001 年度该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应为: 1 000 000 元( -500 000+1 500 000 ),适用税率 33% ,应缴所得税额 330 000 元。
账务处理为,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 400 000元,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 070 000元、“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30 000 元。
缴纳税款时,借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30 000 元,贷记:“银行存款”330 000元。
至此, 2001 年度自查自补的企业所得税,通过调整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得以实现。
而以后年度按规定可分期摊销或计提并允许在税前扣除的事项,则必须通过相应的账务处理,以避免以后年度多缴企业所得税。
二、被税务机关查补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例 2:2002 年税务机关对某企业2001 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进行检查,查补漏税事项共计300 000 元,应补企业所得税 99 000 元(罚款,滞纳金另行处置)。
(一)因会计差错或违反税法规定导致漏缴企业所得税的事项,应通过相应的会计处理补缴企业所得税。
一则,通过调账可结平相关会计科目或明细事项;二则,当期不能税前扣除,以后年度可按规定分期摊销并可税前扣除的事项,通过调账转回,使补缴的企业所得税在以后年度分期抵销:1、经检查“固定资产”明细账,其中有 10 项净值为红字,共计 10 000 元,为多计提的折旧,减少了当期利润。
应调账,借记:“累计折旧”,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经检查“库存商品”明细账,其中有20 项期末数量为零,而金额为红字的商品代计20 000 元,为多转的成本,减少了当期利润。
应调账,借记:“库存商品”,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经检查,某项房产原值为50 万元, 2000 年 12 月份发生装修费17 万元,全额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根据税法规定,不得一次性税前扣除。
应调账,借记:“固定资产”,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通过调账转回,以后各期可按规定摊销并可税前扣除,被查补的企业所得税,也随之在以后年度抵销。
该三项补缴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为,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 000元,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34 000元、“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66 000元。
(二)凡会计规定可以列支,但税法规定不得税前扣除或超过扣除标准而漏缴企业所得税的事项,则不调整相关会计科目,应直接补提补缴企业所得税:1、经检查,2000 年度支付税收罚款、滞纳金共计20 000 元,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企业未作纳税调整。
2、经检查, 2000 年度支付的白酒广告费30 000 元,在“销售费用”科目列支,企业未作纳税调整。
3、经检查, 2000 年度超标准支付的业务招待费50 000 元,在“管理费用”科目列支,企业未作纳税调整。
该三项根据税法有关规定,均不得税前扣除,应补缴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为,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3 元000,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3 000元。
(三)本次税务检查,以上相关账户的调整与会计处理如下:1、补提企业所得税时:借:累计折旧10 000库存商品20 000固定资产170 000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1 000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99 0002、缴纳税款时: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99 000贷:银行存款 99 000纳税调整是针对会计与税法差异的调整。
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以会计上的利润总额为基础,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以计算出应税所得,并按规定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
这一过程,就是纳税调整。
纳税调整只是在账外调整,即只在纳税申报表内调整,通过调整使之符合税法规定。
如何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一、纳税调整增加额(一)会计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当期损益,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作为收益1.企业以其生产的产品用于本企业工程项目。
在会计核算时按成本入账,不计入利润总额;但在税法上则应按产品的售价与成本之间的差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2.在建工程试运行收入。
税法规定,企业在建工程发生的试运行收入,应计入总收入予以征税,不能直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二)会计核算上作为费用或损失予以扣除,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却不允许扣除或不允许全额扣除1.税法规定不得扣除的项目。
(1)资本性支出。
纳税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2)无形资产受让、开发支出。
纳税人购买或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费用不得直接扣除。
无形资产开发支出未形成资产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
(3)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不得税前扣除。
(4)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
但纳税人逾期归还银行贷款,银行按规定加收的罚息,不属于行政性罚款,允许在税前扣除。
(5)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不得税前扣除。
(6)超过国家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捐赠,不得税前扣除。
(7)各种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8)担保支出。
纳税人为其他独立纳税人提供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无关的贷款担保等,因被担保方不能还清贷款而由该担保纳税人承担的本息等,不得在税前扣除。
(9)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回扣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
(10 )纳税人的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风险准备金,以及国家税法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不得扣除。
(11 )职工个人住房的折旧。
企业已出售给职工个人的住房,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折旧费和维修管理费。
(12 )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各项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2.税收法规有具体的扣除范围和标准,但实际发生的费用超过法定范围和标准的部分,应予以调整。
(1)借款利息支出。
以下二种情况应调整企业纳税所得:①企业向非金融机构的借款利息支出,超过银行同期同类借款利息以上的部分。
②企业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 50% 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
(2)工资、薪金支出。
纳税人发放的工资在计税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限额范围以内的,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据实扣除;超过计税工资限额的部分不得扣除。
现行计税工资的月扣除最高限额为每人2000 元。
(3)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
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 2% 、14% 、 2.5% 计算扣除(在计算扣除工会经费时,凡不能出具《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的,其提取的职工工会经费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4)公益、救济性的捐赠。
纳税人(金融保险除外)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3% 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