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

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

《伶官传序》教学目标1.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3.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难点:掌握文中众多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语设计:(由《项羽之死》导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明确:“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板书),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二、新课推进㈠设问并归纳文义:问题一:在以下年份里,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书上的原句来回答)明确:(板书)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912年系燕父子以组923年函梁君臣之首926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问题二:晋王的三支箭代表什么?另外,拿着这三支沉甸甸的箭,庄宗又是如何处理的呢?明确:1.代表晋王李克用的三个愿望。

他有三个仇人:梁王朱温;燕王刘仁恭;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

后两人“皆背晋以归梁”,晋王希望庄宗为他报仇血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啊。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提示并总结: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㈡、倾情感受式朗读:1.全班朗读一遍朗读指导:作者欧阳修在写本文时是带着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的,对本文的情节叙述也是包含感情的,我们在朗读时须加以体会,如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充满怒气;而后表示恭敬的几句,写得是庄宗凯旋,读时应该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分别请学生朗读)。

2.寻找并点拨重点句①:912年庄宗“系燕父子以组”,一仇已报;923年“函梁君臣之首”,再加916年打败耶律阿保机,三仇已报,建立后唐,当了皇帝,君临天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可以说是盛极一时,那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盛的气势?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重点: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应该读得重一些;整句应读得激昂、振奋)(请男学生朗读)②:庄宗926年身死国灭,仅仅三年国家就灭亡了,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庄宗亡国的?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庄宗败绩可叹,读得低沉、缓慢、哀伤;“衰也”应拖长一些)(请女学生朗读)然后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最后全班集体朗读。

小结:得天下------ 15年----盛失天下------ 3年----衰㈢、重点讨论讨论一:庄宗灭敌立国,由弱到强,用了整整15年时间;而由盛至衰,只是短短的3年。

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是什么原因呢?明确:称帝后庄宗骄傲自满,宠爱伶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大肆残害忠良,离心离德。

(结合课文89页相关链接)讨论二:欧阳修从庄宗的成败中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明确: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要求学生翻译,重点字词:兴,亡,于)㈣、结束语设计:问:从欧阳修的这些名言警句中你们得到什么启发?明确:(1)学习中要戒骄戒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向他人学习。

(2)要有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山更比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手,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3)注意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口吃不成胖子,不能一步登天,“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认真的去实践欧阳修的这三点要求。

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做到这三点,2012年一中高考红榜上一定会有你们的赫赫大名。

谢谢三、作业布置:选择其中的格言警句,联系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实际,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弱912年系燕父子以组↓(15年)923年函梁君臣之首盛↓(3年)926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衰四、分析文章第一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道理(古今)人的行为/政治得失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为的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代)前一句话得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提问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提问2: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事吗?)提问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明确3:例证法提问4: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明确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即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五、分析文章第二、三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不译死把箭并列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推立名--动,定盟约背叛“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给语气词,表期望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 以(代)箭古今,官名猪、羊祭告恭敬的拿收藏在祖庙。

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锦> 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介后顺承箭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第三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当绳子名—动,用匣装省略“于”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代,他,庄宗仇敌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被消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名—状,在夜里名—状,向东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多么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书》曰:“ 满招损,谦受益。

”多么难道代,天下尚书的衰败差劲啊。

难道说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使动使动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六、分析二、三段(1)由时间理出过程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提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提问1: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明确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提问2: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明确2: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提问3: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明确3: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

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对比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

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七、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

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八、总结: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九、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

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

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

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伶官传序》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⒉介绍“序”三、整体感知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⒉质疑解难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