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坚持优先发展战略打造服务经济强区——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思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调研组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近期我们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区城市、产业、载体优势,加强空间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服务经济第一强区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分析xx服务业发展现状,服务经济已成为主导经济区划调整后的xx虽然在区划面积、经济总量等方面略有减少,但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特别是服务业,无论是规模总量、产业业态,还是项目势头、发展后劲都有了大幅提升。
1、一批关键指标实现突破。
预计全年服务业可实现增加值209亿元,增长12.8%,占GDP比重达50%,总量规模位居全市第二,占比位居全市第一;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亿元,增长18%;服务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49%;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22亿元,增长3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0.4%;服务业入库税收约26亿元,增长34.1%,约占全区入库税收的50%左右。
2、一批新兴业态加速集聚。
以科技研发、软件信息、文化创意、金融、旅游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加速发展,预计年内实现增加值93亿元。
科技服务业建成中科院扬州分中心、江苏数控机床研究院2个公共技术平台和以省级“三站三中心”为主体的企业研发机构47家。
软件信息服务业从无到有,国脉、恒春、捷泰、睿峰、永信等一批软件企业呈现较好发展势头,预计年内实现业务收入24亿元。
文化创意初步形成了南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绿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北有文化创业产业孵化基地、通宇研发大厦、蜀冈创业研发社区等南北呼应格局。
金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文昌路、xx路汇聚了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等一批市级银行总部及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40多家。
旅游业瓜洲建成了太阳岛、国际露营地等休闲度假型旅游项目,成功举办三届乡村旅游节,“市民下乡,首选xx”品牌逐步打响。
3、一批载体平台加快构建。
先后建成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7个,占全市1/3,其中省级2个,集聚效应不断彰显。
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成国家级孵化器,入驻高科技研发、孵化企业达135家,配套创富工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
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引进聚龙国际、波特物流、国药控股等近10家物流企业,形成了以钢材加工、仓储、运输、交易为特色,第三方物流、专业物流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国际汽车城集聚区引进奔驰、宝马、凯迪拉克等国际一线品牌在内的汽车4S店27家,车管所、尾气检测中心、汽车展示大厅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双桥商务港集聚区吸引企业284家,纳税XX万元以上;扬州五亭龙国际玩具礼品城集聚区五亭龙商务广场、扬州粮食加工储运中心麦道粮油等项目开工建设。
同时,大学科技城、创智湖等创新载体也在加快推进之中。
4、一批龙头项目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全区共实施服务业亿元以上项目54个,其中10亿元项目10个。
特别是代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大型城市商贸综合体、信息产业综合体、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也不断取得突破。
绿地财富广场年底营业,太和广场主体封顶,三盛置地广场项目已完成拆迁,蒋王北亲水街、华懋财富广场、文昌乐都会等一批商贸综合体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扬州金陵大饭店、汇金玄武饭店创成五星级酒店,福朋喜来登五星级酒店年内运营,瓜洲和蒋王五星级酒店也正积极推进。
甘泉影视外包服务基地已成为省级重点外包基地,《大清盐商》等多个影视剧组进驻拍摄,吸引了一批国内名导明星来扬。
税友南方基地、联创扬州国际软件园、新邮通信、罗斯韦尔设计园等软件信息业项目正加快推进。
5、一批骨干企业快速成长。
在内培外引政策的激励之下,国内外知名的服务领军企业和品牌纷纷落户加盟。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10强中有3强落户,商贸零售业世界巨头沃尔玛、麦德龙、力宝、乐购等相继落户,全国软件前100强中有10多家已经签约落户或正在洽谈之中,成为xx服务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与此同时,区内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预计今年年营业额亿元以上企业和专业市场达38家,其中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10家。
预计今年纳税千万左右的服务业企业达12家,其中年纳税5000万左右2家、年纳税XX万左右6家。
二、展望xx服务业发展前景,发展现代服务业潜力巨大服务业是当今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焦点,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纵观当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环境,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是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发达国家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为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许多跨国企业纷纷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未来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的速度递增。
中国长三角地区因成熟的产业基础、巨大的市场优势、高质低廉的人力资源,日渐成为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同时,国内一线城市生活、商务成本日益高涨,随着交通的便捷、信息的畅通,扬州XX宜居宜创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二是自上而下的政策环境更加优越。
近年来,国家和省均将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出台了一系列极富含金量的政策。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九大重点产业提速发展行动计划,勾勒出未来几年扬州服务业发展蓝图,明确要求以最解放的思想、最坚决的态度、最优惠的政策、最靠实的举措、最专业的指导、最真诚的服务,全力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是xx城市空间拓展的优势更加突出。
实践表明,一个城市越发达,服务业所占比重越高;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越高,服务业所占比重也越高。
xx既拥有邗上、双桥、梅岭等连片成块的成熟城区,也拥有蒋王、蜀冈、城北等产城融合的区域,为商贸业、金融业、商务业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同时,路网贯通的交通优势和滨江沿湖的生态优势依旧,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依然大有可为。
四是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态势更加迫切。
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为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提供不竭动力。
我区拥有xx经济开发区、维扬经济开发区一南一北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数控装备和“三新”产业为核心先进制造性特色彰显。
随着产业进一步升级,这给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科技服务业、软件信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我区服务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基础,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了一些品牌优势,为下一步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建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区现代服务业:围绕“勇当扬州服务业第一区”总体定位,以九大产业为重点,以集聚区建设为龙头,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全力推进全区服务业总量扩张、比重提高、结构优化、质态提升。
具体实现“五个高于”的目标: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GDP增幅,力争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到“十二五”期末达55%以上;二是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年均增幅达30%以上;三是科技、物流、金融、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幅高于全区服务业增幅,到“十二五”期末占比达40%以上;四是服务业集聚区增幅高于全区服务业增幅,建成15个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十二五”期末占比达40%以上;五是服务业规模企业增幅高于全区服务业增幅,“十二五”末年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20个以上,年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达30家以上。
为保证“十二五”服务业目标的实现,明年服务业主要指标预安排:服务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20%,占GDP比重达51.8%;完成服务业投入158亿元,增长3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亿元,增长18%;完成入库税收35亿元,增长30%。
三、实现xx服务业发展目标,必须落实加快发展重点举措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建议必须突出重点区域和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跨越发展。
1、加快资源整合,优化空间布局,以科学规划统筹服务业发展。
按照“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城市化进程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开发园区配套建设”总体要求,面向“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编制主城区、园区服务业布局规划,明确功能分工,产业定位,实现差异发展、错位发展、集聚发展。
一是主城区,以“两横两纵”为主轴,以节点改造为重点,提升发展传统商贸业,加快发展金融业,优化发展商务服务业,连片打造成集商贸金融业态发达、时尚休闲元素丰富、高尚生活品质彰显为一体的高端现代产业集聚区和精致城市生活区。
二是开发园区,坚持“双轮驱动、二三联动”,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
xx开发区北园以大学科技城为载体,放大发挥中科院扬州分中心、江苏数控机床研究院等公共平台集聚优势,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两化融合”和集成应用为重点的软件信息业,打造2.5产业新高地。
维扬经济开发区、蜀冈生态新区以文化创意、工业设计、软件信息产业为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和智慧经济。
两大物流园区,公铁水物流园区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引进与城市品质相适应的集约型物流项目,打造扬州公路商贸港;xx开发区南园物流园以服务园区为宗旨,着力打造生产资料配送为特色的专业物流园区。
三是旅游度假区,南部以瓜州为重点,争取古镇建设封闭运作,提升太阳岛体育休闲、露营地时尚度假项目,加快老街、水街、酒吧街等特色街区以及大观楼规划建设步伐,力争开设游船码头连接古运河,实现江河联运,打造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区,成为扬州旅游业新亮点;北部放大沿湖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融合湖荡观光、民俗采风、野营拓展为特色的生态乡村游集聚区。
2、突出重点产业,推进重大项目,以支柱产业引领服务业发展。
省里提出十大重点产业和六大新兴产业,市里提出“6+3”产业体系。
建议在全面推进的同时,突出重点领域。
科技服务业围绕工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中科院扬州中心、江苏数控机床研究院等公共平台集聚优势,吸引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加盟合作,发展自主研发开发、科技创业孵化、技术产权交易等科技服务。
软件信息产业借助扬州“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快推进税友软件、联创国际软件、南大苏富特、蓝宝汽车电子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打造软件信息服务业新高地。
文化产业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龙头,加快以3D应用、通信增值服务和动漫研发服务为重点的文化创意数字业发展。
规划建设甘泉文化产业园,加快推进省影视外包基地建设,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横店第二”,“江苏第一”的发展目标。
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动公铁水物流集聚区与槐泗粮食物流资源整合、互动发展,建成面向苏中、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推进xx经济开发区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加快汇银家电物流中心和邮政枢纽等一批项目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