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好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

做好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

做好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肖利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系统集成研究所,100080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和各式各样的诱惑,社会整体变得越来越浮躁和烦躁。

机会多多,选择多多,烦恼亦多多,患得患失,不知何去何从,正所谓“或”多“惑”亦多!如学生时代选择什么样的学校?选择国内还是出国深造?修什么专业?是学士、硕士、博士一路读上去还是先工作?毕业了是选择教书、搞科研还是考公务员或去企业工作?……工作时选择进哪一行业?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公司?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是偏管理还是偏技术?是否跳槽?是打工还是自主创业?……个人问题如如何选择男女朋友或老公老婆?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在工作、学习、生活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智者无惑,勇者无惧”,人与人的不同,往往在于面对这些问题时做出的不同抉择。

一、人生规划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困扰许多先哲们的命题。

《史记·货殖列传》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不少人反对这个观点,认为过于世俗,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有何价值和意义?那到底是为了什么?“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鉴兴衰;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南怀瑾认为,“历史就是经验,是对人和事经验的记录”,而广义的“历史的经验”包括三方面:自身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同代其它人的经历中吸取的经验和古人的经历中领悟的经验。

经验是积累出来的;只要善于总结、学习,经验会以数倍于生理年龄增长的速度增长;而不善于总结和学习的人,经验不会与生理年龄同步增长;一个工作3-5年的人,其经验可能比一个工作30年的人还要丰富:做衣服有人干了一辈子也只是一个裁缝,有人几年就能成为服装设计大师;理发有人理了一辈子依旧只是个剃头佬儿,有人几年就能成为发型设计大师。

而贪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总想极大增长自己的经验,可惜存在一个残酷的现实约束——人生是那么的短暂,而且往往是我们经历了许多痛苦和失败之后终于知道该如何去处理之时却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来过,人生不可以象计算机一样“Undo”。

读史却有这样一种功效,可超越个人经验的藩篱。

书中自有黄金屋,纵观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儒、释、道三家:儒家追求成“圣人”,“君子”,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释家追求成佛,强调的是去妄、爱、奉献、智慧与生命众生平等;道家追求成仙。

各有各的追求,不同的选择也决定了不同的过程和结果,但三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出发点,即“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莫倚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任何试图跳过“修身”这个“内圣”环节而试图直接“外王”的尝试都注定要失败。

“修身”包括身、心二方面的修炼,保持身心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心的修炼强调“慎独”,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它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没有完成身心修炼“内圣”这个过程,身体不健康过牢死、或家庭不和睦、众叛亲离,都必将影响“外王”,就象习武不练好基本功而急于求成试图直接修炼上层武功容易走火入魔一样。

图1. 儒释道对人生规划的借鉴所谓人生规划,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己的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出一种预先的策划和设计,包括自身的身心规划、学业规划、事业规划、情感规划、生活规划、健康规划等。

人生一世,目前最多也就一百多年(三万多天,而真正有效、能高效产出的也就一万多天),生命有限,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

什么能死而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简单的理解:立德重在做人、树立德业,立功重在做事、建立功勋,立言重在做学问、著书立说。

套用今天的话说,不朽的是个人品牌力、领导力和影响力!肉身和物质财富可以消灭,而精神财富、影响力可以穿越时空、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三者集于一身、“三不朽”是中国古代士人追求的最高梦想与理想状态,当然能达到者凤毛麟角,加上评判标准不同,意识形态变迁,自然众口不一,毁誉纷纭,难以统一。

有一种说法,中国历史上达到这一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

如孔子,立德方面: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立功方面:他培养了“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开创了积极入世的儒家学派,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立言方面: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观点。

王阳明则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提出“知行合一”的著名观点,被尊称为“真三不朽”。

对曾国藩则褒贬不一,推崇的人评价他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对人生规划,我们需要有“以终为始,善始善终,慎终如始”的智慧,正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是人生规划的一部分,是对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它个人结合自身情况、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理想的职业是自己喜欢、自己能干、社会需要三者的交集,而且从长远来看,理想的职业应该是越来越“增值”的职业,即你的经验、价值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速增长。

首先是选择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兴趣是成功最好的导师,有了兴趣就会不计得失,就能坚持下去,就不会为琐碎的现实或一时的困扰所阻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其次,要看自己能做什么,尤其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整天好高骛远做白日梦。

比尔·盖茨说:“烙牛肉饼并不有失你的尊严!”最后,不能只想着自己喜欢和自己能干什么,还要看是否有市场需求,否则到时练就了一身“好本事”,却成了“屠龙术”,没有发挥本事的地方。

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与能力,否则必将被淘汰,如有不少老会计曾经是算盘高手,当会计电算化全面推广时他们是拒绝参加培训并要和电脑使用人员比计算速度,如果他们赢了就大声笑话,就象当年火车、汽车刚诞生时被嘲笑一样,但他们终究抵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车轮。

图2.职业规划方法和路径图正准备步入某一行业的人首先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它,毕竟“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

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些行业光鲜的外表:如高薪酬、高曝光、相对自由的生活、或者如CEO、CFO、COO、CMO、CIO、CKO等(统称CXO)看上去的风光无限,你是否真的习惯得了鲜花、掌声、镁光灯簇拥的生活?我们很少去想之前他们背后有多少艰辛、努力、挫折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另外,三四十正当事业高峰的却突然过劳死的事也是经常见诸报头……我们是否了解这些?是否能够忍耐这些?我们从内心深处是否乐意接受这些?如果你真正比较欣赏那种生活状态,认定了非干不可并愿意为她奉献一生,接下来就要分析要达到那种状态需要怎样的理念?需要哪些技能?今天现有的技能如何?现状与未来之间的差距有多大?需要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才能缩小或消灭这个差距?和国外的毕业生相比,我们的学生对未来了解得太少,不知道自己想象中的向往的职业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自己真喜欢的、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常是要么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干,要么是什么也干不了),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不知道那样的职位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这也不能全怪学生,多数学校还没有这样的思维,多数老师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刚毕业的学生多是走进社会前1-2年自己像无头苍蝇似的低效率地摸索、碰壁。

结果是少数人从中反思总结提升走出迷惘走向成功,多数人就此碌碌无为终了一生。

Suplusin 说:“今天你的财富多少和幸福与否,不是因为你今天做了什么,而是五年前你做了什么决定并且做了什么。

同理,五年后也一样。

”时间再放长一点,一辈子也是这样。

三、我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总结自己一生(享年72岁)勤奋学习、进行自我教育的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5-30岁:有目的地学习和自我修养阶段,作为一个少年和青年,他已经完成了启蒙和基础教育阶段,进入有明确目标的广泛的、系统的学习新阶段;2、30-40岁:在学术和事业上均取得成就的有所建树阶段,他一边工作,一边进修,成为学业有专精,事业有成就的知名人物;3、40-50岁:经过在这之前十年的历练,已能十分干练地处理各种事务,不为错综复杂的现象所迷惑;4、50-60岁:不但能熟练地处理各种事务,而且已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5、60-70岁:不但处理问题得心应手,而且心态十分平和,给人感觉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6、70岁以后:此时的孔子对于学术和社会事业的理解与应对方面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他的心已与万事万物融会贯通,无论言论还是行动无不十分恰当,达到能随心所欲地应对的境界。

人生就是一个旅途,虽然有很多选择,笔者选择的是积极、乐观地入世,“以终为始、慎终如始”,给自己规划了7个阶段:阶段1、生命的终点:要做好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我们要学会逆向思维,以终为始,即站在未来看今天,你希望在你的追悼会上人们如何评价你的一生?你希望你的墓志铭是怎么样的?你希望后人回忆你时或史书上如何评价你?笔者目前期待的评价类似于:“品德高尚、有杰出贡献、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知行合一、有理想且敢于坚持、拼命三郎、乐观、智慧、善于学习、分析和总结、乐意与人分享、有巨大影响力、博爱……”目前所有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这个终极方向和目标。

阶段2、70岁以上:“从心所欲不逾矩”。

时间再往前推一步,想象一下如果你退休的那一天或者给你的孙辈讲你自己的故事时你会觉得什么非常自豪,回忆自己一生哪方面觉得非常幸福,就是你之前要努力做到的。

人生最大的失败不是梦想实现不了,而是历经千辛万苦实现了却发现得到的原来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当然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会不断演变的)。

目前笔者的规划是70岁以上时能如孔子一样从心所欲不逾矩,做一些喜欢做的事,不受约束,可以看看武侠小说、下下象棋、打打乒乓球、到世界各地旅游欣赏拍照等,把年轻时压制和暂缓的兴趣和爱好尽情释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