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各个市的民间工艺品.doc

山东各个市的民间工艺品.doc

山东各个市的民间工艺品济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山东第一大城市,泉城,较大的市济南的面塑,俗称“捏面人”。

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防腐剂,用指和简单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针等,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塑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旧社会的面塑艺术都是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但他们的艺术作品却被作为一种民间小玩意儿,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济南面塑是济南工艺美术中,最具地域特色的类别之一。

济南刺绣,亦称鲁绣,是山东省著名的传统刺绣,也是国刺绣工艺史上记载最早的绣种之一。

济南刺绣,素以丝绣、发绣著称。

特别是发绣,是以人的头发作绣线,工艺细腻,绣出的中国山水墨画,风格秀雅,栩栩如生。

刻瓷是在坚硬的磁盘上捶击刀錾,而蛋雕则需要凝神屏气、小心翼翼,在薄如纸的鸡蛋壳上雕刻人物肖像。

栩栩如生的肖像上光影的变化,居然都是来自鸡蛋壳表面那薄薄的一层红皮。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

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

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

青岛市:副省级城市,奥帆之都,品牌之都,啤酒城,较大的市淄博市:齐国故都,足球故里,陶瓷之乡,聊斋故里,较大的市。

淄博美术琉璃又称“料器”。

它是以博山当地盛产的琉璃料条加工制作而成各种工艺美术晶的统称。

史志和当地古代琉琉炉遗址发掘所得证实,博山美术琉璃的成批生产,至少已有600年的历史。

淄博的陶瓷雕塑,在造型和釉色装饰上皆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工艺师陈贻谟的瓷雕《张衡》,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友人。

淄博的仿古陶瓷,工艺精湛,古朴逼真,令人称绝。

淄博的园林陶瓷,设计新颖、新奇美观,为中国园林艺术添色不少。

枣庄市: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墨子故里,奚仲故里,石榴之乡,铁道游击队故乡,台儿庄大战爆发地。

枣庄市西北部山区西集乡的建新大队(原伏里村)世世代代生产土陶器皿,心灵手巧的艺人们还制作出了狮子、鸟、狗、鱼等土陶玩具,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可烧成红、紫、灰等不同颜色。

“文革”中大部分模具被毁,老艺人先后去世,这种技艺濒临灭绝。

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胜利油田,生态之城,孙子故里,吕剧之乡。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

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

烟台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葡萄酒城烟台面塑俗称"捏面人"。

它以糯米面、富强粉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防腐剂,用手指和简单工具--剪刀、梳子、箅子、竹针等,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塑像。

内容多以表现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和神话故事为主,同时也塑造现实生活中的风土人情,是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潍坊市:世界风筝都,蔬菜之乡,中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全国四大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之一,山东省首个、我国第十四个综合保税区所在地。

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

工艺与美术的结合,体现了风筝的玩赏价值,随着国际风筝交流的逐渐频繁,风筝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

其种类有软翅类,硬翅类,龙头串式类,板子类和立体桶子类等。

它不仅被广泛用于放飞、比赛、娱乐,而且已经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的时尚装饰品。

风筝是潍坊的象征,每年的风筝节是潍坊以风筝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活动。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始创于明末,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期,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之说,风行黄河下游一带。

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

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

济宁市:孔孟之乡,水浒故里,石雕之乡,运河之都,大蒜之乡,鲁锦之乡,唢呐之乡。

被称为世界文化艺术瑰宝的武氏墓群石刻,和中国最早的汉代石狮无疑标示着嘉祥石雕的悠久历史。

嘉祥石雕以当地盛产的天青石为主原料,辅以大理石、汉白玉等名石珍玉,选取料考究,做工精细,规格不一,品种繁多。

主要以雕刻龙亭龙柱、琼楼玉阁、飞禽走兽、人物花草及仿古器皿为擅长,有圆雕、线雕、浮雕、平雕四类之分,既有古老艺术的魅力,又有典雅明快的现代艺术风格,在海内外享有“巧夺天工”、“石破天惊”之盛誉。

1996年,山东省嘉祥县被定名“中国石雕之乡”。

唢呐,原为波斯的民间乐器,金元时期传入我国;名Surna,传入中国译为“琐奈”、“苏尔奈”,最后定名为“唢呐”。

明正德间人王磬作《咏喇叭》曲词中有这样一段:“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当年运河往来的官家船,是有乐队壮声势的,沿岸官衙接送官船亦用鼓乐。

济宁城南西南隅,有一条小巷名鼓手营,概为当年住河道衙门官乐队吹鼓手的地方。

由此可见这小小唢呐与运河关系的密切。

微山湖区的唢呐艺术便是从运河漂来而生了根的。

旧时,唢呐艺人地位低下,属“下九流”之列。

“三为优伶,四是吹”,这“吹”即指吹奏艺人。

泰安市:首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五岳之首泰山、莲花山、徂徕山、水浒影视城所在地,肥桃、蟋蟀之乡。

泰安肥城桃木民俗雕刻兴盛于2000年前,自古以来就有辟邪、吉祥、平安的寓意。

过去提起肥城桃木民俗雕刻,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民间土特产。

肥城是驰名中外的中国佛桃之乡,肥城桃是独有的宝贵资源,栽培总面积超过10万亩。

威海市: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联合国人居奖城市。

中国锡镶工艺始于明朝景泰年间,它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历经几百年兴衰,如今以更精湛的工艺耀眼于世。

锡镶工艺又称“金镶玉”,即在玉石、瓷器、紫砂、琉璃等工艺品表面镶锡包金的工艺称谓。

我们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举世闻名的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名贵玉器为主要载体,以金、银、铜、锡为主要镶料,经过提纯、雕镂、镶嵌、抛光、镀24K金等数十道工艺精工制作,产品华贵高雅,具有显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集观赏,实用,收藏于一身,是现代技术与古老手工艺的完美结合。

日照市:水上运动之都,东方太阳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

日照纸扎,融剪纸、绘画、草编、竹扎和裱糊于一体,是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纸扎艺术传入五莲的时间已无考。

五莲县从事纸扎的有数十家,主要分布在县城驻地洪凝和杜家沟、潮河、许孟、于里、汪湖等乡镇。

解放前多扎牛、马、轿、柜、聚宝盆、摇钱树、莲花台和人物,用来祭奠和陪葬死者。

有时也扎风筝,有天宫、八卦、凤凰、刘海、蝴蝶、燕子和嫦娥等。

还扎制彩灯、龙灯。

平时多为办喜事和建新房的人家作装饰,如扎天棚、美化洞房等。

日照工艺刺绣工艺刺绣品是东港区的传统工艺品。

民间妇女的手工绣品,注重图案、色泽、细密度的结合,表现图案千姿百态,或龙凤呈祥,或鸳鸯戏水、喜鹊登枝,或福禄寿禧……惟妙惟肖,成为婚嫁、童装、鞋垫等日常用品不可缺少的饰物。

随着生活需求量的增大,绣品的需求日益增大,手工生产难以满足需求,机绣、电脑刺绣应运而生,产品种类也由单一的家庭消费品转变为宾馆、大酒店理想的饰用合一用品。

日照石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栩栩如生的日照石刻,无处不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石刻工艺,弘扬灿烂的民族文化,东港区一位有志青年招集8位农民石刻爱好者,用8根大锤,昼夜奋战雕出了12件美丽的日照石刻,在1989年的青岛小交会上吸引了无数中外客商。

从此,东港石刻在东港这块土地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目前,莒县、五莲县相继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石刻厂。

日照石刻素以“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品种齐全”而著称,其外型粗犷之中见精细,朴实之中见华美。

日照石刻的小工艺品更倍加令人喜爱,罗汉、仙子、动物,那神态、造型、颜容惟妙惟肖。

滨州市:山东的北大门,孙子故里。

虎头鞋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

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

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

滨州市博兴县蓝赟草柳编工艺品厂位于美丽富饶的麻大湖畔,博兴县湖滨工业园区。

产品采用天然的蒲草、毛草、玉米皮、工艺纸绳等编织而成,主要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草编玻璃瓶套,第二类是手工艺编织品,包括茶垫、坐垫、门踏垫、草编储物箱、日用家居工艺品等.“东路大鼓”是具有地域物色的一个曲种。

此曲种起源于黄河三角洲民间小调,后经多代艺人加工、传承而自成一派,以吐字清亮、曲调婉转、表达细腻称著,自明、清以来广为流传于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地区,民国初年极盛。

它是“山东大鼓”的一大流派,冠以“东路”为的是有别于山东西部地区的鼓书流派。

演唱时三弦伴奏,演唱者一手夹钢版,一手持鼓锤,有节奏地敲击。

也有的艺人自弹自唱。

唱腔有慢板(三大腔)、二板(流水)、快板、串子口、连环口等。

渤海大鼓是沾化县河家村鼓书艺人魏尊昌在西河大鼓的基础上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将东路大鼓、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曲艺的旋律融于其中,为滨州特有。

渤海大鼓唱腔高亢委婉,朴实俏丽,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尤以演唱“三国段”最为著名。

渤海大鼓旋律千变万化,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唱腔时而挺拔激越,跌宕起伏,时而婉转缠绵如流水行云,听起来韵味无穷,绕梁三日。

渤海大鼓的声誉不径而走,在华夏曲坛独树一帜。

木板大鼓是流布于河北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曲艺鼓书形式,又名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梅花调、老木板子、老北口木板、怯大鼓、鼓碰弦儿、弦子鼓儿、木板西河调、憋死牛等。

表演时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专司伴奏。

鲁北大鼓创始于民国年间,由信阳乡谢家村说书艺人谢宝华根据鲁北民间传说融合地方土语唱腔所创。

乡间普遍都有“十二红”之说,鲁北大鼓以地方土语和民间小调为基础,随后自成一腔,腔调响亮清脆,夜晚能听三里地远,腔调唱词在民间广泛传唱,是广泛流传于山东北部、河北南部民间的曲艺唱腔,年年到胡集书会竞技献艺。

德州市:九达天衢、神京门户、太阳能城、金丝小枣之乡、德州扒鸡、山东北大门。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