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唇典

唇典

唇典
唇典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讯号,江湖上人彼此联系的一种特殊手段。

亦称隐语、行话、市语、方语、切口、春点、黑话等,是民间社会各种集团或群体出于各自文化习俗与交际需要,而创制的一些以遁辞隐义、谲譬指事为特征的隐语。

在三教九流的社会中,礼节;行李包袱的捆扎和放置方位;茶具、食具的摆设;个人的行、止、坐、立姿态相互辅用,都表达着主、客双方一定的心愿和意图。

但这些还很不够,最终仍需要通过隐语来彻底表达双方的意思。

唇典的产生
缘由
唇典的产生,大致出于下列三种情形。

一是由禁忌、避讳而形成的市井隐语,如在船上说话,讳说“住”、“翻”等,以其它字语代替。

二是出于回避目的,免使外人知悉而形成的隐语行话。

如旧时东北的响马称姓“杨”为“犀角灵蔓”,称姓“何”为“九江八蔓”,称姓“冷”为“西北风蔓”;当代香港黑社会以“四八九”称“大路元帅”亦即“副堂主”等。

三是语言游戏类隐语。

应用范围及内容
唇典的内容很广泛,从人体部位到职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礼节、交往等,应有尽有,几乎可以成为第二语言系统。

如人体器官名称头为瓢把子,眼为招子或湖,手为抓子,耳为顺风子,口为海子或江子或樱桃子(女),腿为金杠子,脚为踢杞,心为蚕子或定盘子等。

武侠小说所描述的江湖社会中,一般武林中人常常使用一些唇典,这些唇典多沿用明、清小说中已有的用法。

在民国时期的旧派武侠小说家中,以姚民哀、郑证因对江湖唇典最为稔熟,作品中这类语言也最为丰富。

新派武侠小说家大多相沿习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江湖唇典大全
非习惯用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其来源尚不可考,1800年,初见于印刷品,所载为伦敦罪犯们的行话。

俚语多出自价值观念上的冲突,表示敌意或轻蔑;也可出自对本集团内成员的讪笑。

但俚语的流行,则是一种社会力量的推动而非个人所能为力。

文明社会多趋向于主文化群与各种亚文化群的区分,后者出于社会的或语言的偏见,为保持其团结,往往使用俚语,如职业集团和各种其他类型的亚文化群,包括性行为越轨者、吸毒者、贫民集团、各种会社成员、农村的小型结社、政治组织、部队、吉普赛人、运动员等等,而俚语最主要的来源是职业罪犯。

大多数亚文化群喜欢从其常接触的语言吸取词汇,赋予新义,有些则借自外语,很少自行构词的。

因之俚语的形成,一如其他词汇的变形、换义,采用隐喻、明喻、民间词源、语音改变、语义扩大、缩小语义、截短法、缩略词、褒义化、贬义化、转喻、提喻、夸张、外来语及为防禁忌而使用委婉说法等。

每一种俚语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流行的原因,时过境迁,或改变其义,或转为标准语,或继续用于某些飞地。

某些俚语去掉其富于刺激性的色彩之后,亦为人们所接受。

俚语的流通率无疑因新闻宣传而不胫而走。

有些俚语引进新概念,有些则提供新的表达方式,新颖、辛辣甚至耸人听闻。

扭转语音、颠倒字母顺序而成黑话,或以音、形并用组成韵语。

但大多数俚语以形象的谬误为其基础,常以新词用于现成的概念。

最有效的俚语往往一语概括所指之物、用物之人及其社会背景。

俚语已成为幽默大师及新闻记者所必需的工具,运用得当,可使语言别开生面,推陈出新。

语言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家因俚语可以反映文化概况而详加研究。

行话
所谓“行话”,就是某个行业经常使用的术语。

有些“行话”外行很难听得懂。

典当行业专门语言
典当行业,两汉时就有了,到明清鼎盛。

其时行里有两大秘密,一是当字,二是唇典。

这两样是我国古代行业专用文字和语言,实属罕见,当字主要用于防伪。

外人不认识,自然没有办法伪造当票。

唇典则是当行里说的暗语,外行当然不知道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