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跨文化交易角度浅析中英姓名之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易角度浅析中英姓名之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浅析中英姓名之文化差异海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系08届郑迪081281024内容摘要:姓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社会成员相互区别的符号, 隐含着一个民族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阶级状况的信息。

受民族历史、心理差异、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英汉民族在姓名的文化心态上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征。

本文结合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维度理论, 简要分析了英汉姓名在文化上的异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姓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活动中,人们通常以互通姓名开始。

姓名是汉英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但民族衍复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姓名文化。

姓名是多种多样的,文化也是形形色色的。

姓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由于具有悠久的形成历史,又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一、中英姓氏的来源差异。

(一)汉文化中姓氏来源。

中文姓氏中以汉族居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所以,“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

据考证,汉族姓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

在上古时期,为了区别部族与部族,产生了图腾和姓,而那时女性是部族血脉延续与劳动力的创造者,是部族的首领,掌握着部族的权利,只有女性才有姓。

史籍中记载的一些古老姓氏都带有“女”部,如:姜,姬,姚。

姒等。

氏集中产生于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因此,中文姓氏的起源折射出了中国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母系社会的存在和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中文姓氏除了起源于母系社会外,还有以下来源:1、以祖先崇拜的图腾为姓,如:牛、马、龙等;2、以祖先封地为姓,如:卫、齐、魏、鲁、赵等;3、以祖先官职和职位为姓,如:司马、司空、帅、尉等;4、以祖先爵位和谥号为姓,如:文、武、王等;5、以帝王赐姓为姓,如:周代宫廷乐师被赐“乐”姓;唐代功臣李勣被赐李姓;6、以祖先的称号为姓,如:轩辕、高阳等;7、以居住地为姓,如:东门、东郭、西门、南宫等;8、以职业为姓,如:陶、卜、巫、商、乐等;9、以少数民族姓氏译音为姓,如:呼延、宇文、白、包等;10、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如:周平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

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11、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二)英语姓氏来源。

英语姓氏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完善的。

Anglo- Saxon 时代,姓和名之间没有区别,合二为一。

中世纪(约11世纪)姓和名才开始分离,到16世纪末逐渐固定下来。

英语姓氏最早起源于贵族家庭, 那时候人们喜欢用贵族官邸的名称来称呼这家人, 后来这个家庭逐渐以此为姓,并世袭传给子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姓氏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逐渐扩展到平民百姓,其产生的根源和依据也名目繁多,不拘一格。

与中文姓氏相比较而言, 英语姓氏最早起源于别名即surname,用来区分同族但不同家庭的人,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些别名也演变为了后来的一部分姓, 如: Brown、White、Scott等。

除此来源之外, 英语姓还有以下几个来源:1、以职业和技能为姓,如Smith(铁匠)、Butcher(屠夫)、Cook(厨师);2、以居住地地形、地貌、地名、方位为姓,如:Hill(小山)、W ood(森林)、Bus (丛林);3、以个体体貌、性格、特长等特征为姓,如: Redhead(红头发)、Short(矮个子);4、以先祖名派生为姓,即给先祖名加上某些前缀或后缀,(( p-、Mac-、Mc-、Von-、Van-、Fitz-、-s、-son、-mas、-ing),如:Brien、Prain、Macarthur、McDonald等;5、以《圣经》中的人名为姓,如:Matthew(马修)、Eden(伊甸园)、Godman(基督) ;6、以动植物为姓, 如: Bull(公牛)、Raven (渡鸦)、Kite(鸢);7、以官职和爵位为姓, 如: Master(牧师)、Prince(王子)、Constable(王室总管);8、以颜色为姓, 如:White(白色)、Brown(棕色)、Silver(银);9、英语中也有由两个词组成的姓氏。

如:Loyd-Jones(劳埃德·琼斯)、Bartle-Smith( 巴斯尔·史密斯)等,这种两个词加连词符号形成的复姓是由父母二人的姓合在一起形成的,这反映了英国历史上贵族财产的一种继承方式。

英国的法律规定男性子孙为继承人,如果没有男性继承人,女性也可继承财产,但需要把男女两家的姓连在一起,这就是英语复姓产生的历史渊源。

10、由于人口迁徙而产生的姓。

移居英格兰的外地人常被称之为Scot(苏格兰人) 或Wallace(威尔士人), 英文Wallace(华莱氏)、Scott(斯科特)便成了新移民的姓,还有一些新移民,以Newcome(新来的人)、Travelers(旋行者)等为姓。

11、有些人为了表示对伟人的崇拜或标新立异而改姓。

如,许多黑人都崇敬黑人的解放者林肯总统,为纪念他,喜欢以Lincon(林肯)为自己的姓,有人为了与众不同把You guess(你猜) 写成Yogess(约格斯)作为新姓,听起来很奇特。

二、中英名的来源差异。

(一)汉语名的来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宴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名字是因为晚上看不见, 而用来称呼自己的,这种“以口自名”的小名是在狭小的氏族范围内使用的,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之后,中国人在给孩子起名时有小名( 乳名) ,又有大名(学名) , 当孩子入学,成人之后不再用小名而是称其正式名字(大名或学名)。

汉语名一般有以下来源:1、以出生时的个体特征、时间和地点为名,如:九斤老太、胖墩、春生;2、以伦理道德和传统理念为名, 如: 耀邦、孝仁、家继、去病、冰洁;3、以五行为名, 即五行缺者, 用字补足, 如: 闰土、得淼、金鑫;4、以天体为名, 如:晓月、星星、朝阳、彩霞、晨旭;5、以动物、植物、花卉、金属为名, 如: 熙凤、小兰、秋菊、铁蛋;6、以时代特色为名, 如:建国、援朝、红兵、跃进;7、以姓的反义、近义为名,如: 简天(减添)、简洁;8、以姓拆分的部分为名, 如: 张弓、聂耳、吴天、何可、胡月、雷雨;9、以连姓成词为名, 如:宁静、田野、黎明、杨柳、路遥;10、以他国名译音为名,如: 玛丽、吉姆、莎莉。

(二)英语名的来源1、以外族侵略所带的人名为名,如: Geoffrey (杰弗里)、Gilbert(吉尔伯特)、Ralph(拉尔夫);2、以圣经中人名为名,如: Andrew (安德鲁)、Luke(卢克)、Adam (亚当);3、以品德、性格特征、期望为名,如: Alan(英俊 )、Alexan der(保护者)、 Arthur(勇敢);4、以植物、花卉为名,如: Rose(玫瑰)、Laura(桂树)、Lily(百合)。

5、以长辈的名字为名,为有所区别, 在晚辈名字后加“Junior(小)”一词,如Bush Jr (小布什)、Kennedy Jr (小肯尼迪)、Roosevelt Jr(小罗斯福)、小洛克菲勒、小仲马等。

也可在名字后加罗马数字, 如John Ford III等。

三、中英姓名形式结构差异。

(一)汉语姓名形式结构。

汉族姓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姓和名(古人还有字、号,如唐朝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姓名的排列顺序是先姓后名,姓又分单姓(如赵、钱、孙、李等)和复姓(如西门、欧阳、爱新觉罗等)。

(二)英语姓名形式结构。

英语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有的由两部分组成,姓名(fullname)的排列顺序一般是先名后姓(自左至右),第一名是本人的正式名字,又称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

中间名通常刚缩写表示,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宁,中名代表本人同亲属之间的关系,外人一般不称呼中间名,也不得究其详,甚至法院也不承认中间名是法定姓名的一部分。

最后一节为姓,姓氏是由家族世代相传的。

四、体现英汉姓名差异性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的姓名隐含着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民俗风情等丰富的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该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个民族姓名所隐含的文化信息不尽相同。

从来源、命名方式、结构形式等方面可以看出,英汉姓名的差异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文化内涵上:(一)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国人“重姓轻名”与英美人“重名轻姓”的民族心理充分体现了两个民族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个文化内涵的差异。

汉语传统人名大多由单姓加双名组成,通常为三个字。

姓是一个家族的代号。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生。

”(《通鉴外纪》) 因此,姓代表的是一个氏族、宗族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群体,它本是所有成员的共同符号,是共性符号;名则是氏族、宗族或群体中每个成员自己的代号,属个性。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观念主张的是宗族至上,强调“光宗耀祖”的传统道德。

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代表祖宗、家族、群体的共性符号的“姓”,作为世代相传的家族标志,必然在先,相当稳固;而代表个体、个性的符号只能置后。

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宗族至上的观念相反,英美人崇尚个体主义,强调个性,提倡个人奋斗,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与自我价值的体现,所以把表示个性观念的名放在前面,把代表集体主义观念的姓置于其后。

这种姓与名不同排列顺序所体现的“重姓轻名”与“重名轻姓”观念,是英汉姓名文化最显著的差异。

正是基于此种不同人名文化观念的影响,许多去国外求学或工作的华人,包括旅居海外的华侨,已加入居住国国籍的华人,乃至许多外语院校本的学生,为便于与居住国人员或外籍人士交往,往往给自己起一个“洋名”,但姓不会轻易改动,因为此举意味着弃宗忘祖;而许多来华留学、工作或定居的英美籍人士,为便于与我国人民交往,也常给自己起一个汉语名字,不仅用汉名,而且姓也用汉姓。

(二) 权力距离一般认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权力距离,中国的权力距离较大,而英美国家则较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