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谈地域德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再谈地域德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再谈地域德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再谈地域德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关键词:德育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摘要:德育实践活动少之又少,学生都基本成了困在鸟笼里的小鸟,天天为学习烦忧。

单一的校园思想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日益加重,违纪行为不断加剧,德育水平难以提高。

这主要原因是对德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做得相当不够。

笔者就地域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德育资源的整合、反思、策略等方面作了较深层次的思考,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德育资源对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重要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因而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一方土。

可以说,地域教育资源是学校德育最肥沃的土壤,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学生修德和做人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陷入了一些困境,德育脱离学生心灵,一些德育活动往往局限在照搬教材、空洞说教,无法触及学生丰富多彩又异常敏感的内心世界;德育形式虚假,德育目标大而空,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德育往往脱离社会实际,不让孩子读社会这本书;德育成了单向教育,忽视师生双方的互动和交流,以灌输为主。

因此,深入研究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挖掘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地域德育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变化,增强自豪感、使命感;让学生在符合其心理特点和兴趣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感染中走向心灵的高尚。

如:在历史教学中,除充分发挥历史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辅之以课外阅读、探幽访古、社会实践等教育实践活动。

这样既是学生自我丰富“史料”的过程,也是“书本”与“实际”结合的过程,更是发挥“史料”的德育功能的重要体现。

另外,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德育资源,既是落实课改中提出的“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适应性”的探索与实践,又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践性的重要举措。

通过挖掘当地德育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让学生走近人物,走近历史,走进生活,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精神的重要德育载体,使学生增长见识,增强切身体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这无疑是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命,探索一条校本课程与德育有机整合的新路子。

二、地域典型有效德育资源的整合。

我镇有丰富的德育资源,适当的开发与利用必将对我们的德育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镇土地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有风光秀丽的马山、更鼓楼自然保护区,有森林覆盖率大,空气清新的森林公园,还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树立“科技共山水一色”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

2、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规模庞大的典型建筑。

近年来,我镇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大型外资企业5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4家。

建立了以家具生产、纸品印刷、电子电器三大产业为支柱的外资工业群体。

特别是家具生产占全国外资企业家具出口总值五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资家具制造基地。

另外,我镇农业商品发达,已建成荔枝、蔬菜、生猪、三鸟、水产五大商品农业基地。

拥有华南最大的无土栽培农业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免检出口基地——连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规模庞大的信立农批市场等。

3、丰富的历史文化。

我镇是英雄的土地,是广东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摇篮。

当年东江纵队第三大队司令部、革命电台、前进报社等大批革命遗址保留完好,有新建成的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室;建有东江纵队纪念馆,展出东纵革命文物140 多件,图片450 多幅,雕塑、油画、版画等艺术作品20 多件,以丰富翔实的东纵历史照片、文物和史料,全面展示了东江纵队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

另外,松山湖工业圆也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美丽的金钗岭上流传着动人的古老传说,高耸的状元笔上铭刻着莘莘学子的求学故事,袅袅的莞香烟述说着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三、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反思。

众所周知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工作的进行,没有德育资源的支持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我镇德育资源丰厚,但我们的德育工作还相对滞后。

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利用和开发德育资源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重视文本资源,轻视现实生活中的生成性资源。

多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已经习惯于教教材,搬教参,或者挪用别人设计的教案或活动方案。

而对现实课堂中或活动中生成的新的教育生长点却视而不见或束手无策。

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去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资源来进行有效地教育。

这就导致我们的教学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

其实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生成性资源。

这些生成性资源使师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情感的波澜。

如果我们抓住时机,适当处理与运用就能很好地发挥它们的德育功能,我们何愁没有实效性呢?2、重视对新资源的开发,轻视对已有资源内涵的挖掘。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老师们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意识在逐渐增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总在抱怨没有这,没有那,似乎学校或周边的资源实在太贫乏了。

可专家们认为即使是条件再艰苦的学校,教育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

这又是为什么呢?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城里的孩子上美术课老师拿出两个苹果让他们写生,贫困山区的老师就让学生画门外的山、树、草。

所以我们不能说资源太少或没有资源,只是我们缺少发现资源的眼光和意识。

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从而影响了教师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

3、重视校内资源,轻视校外资源。

不可否认,校内的德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支持者,但为什么社会上有种说法5+2<7甚至5+2=0呢?这主要是校内外资源缺乏整合所造成的。

校外的德育资源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加强对校外资源的认识、开发、利用是一项很紧迫的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第五方面《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第八方面《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第九方面《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从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感觉到校外资源的教育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四、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德育工作要突出“以人为本”。

就是说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1、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使德育资源更具开放性。

让德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真正实现“近、小、实、亲”。

那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时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德育的基础,他们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那么德育资源就应该向学生的整个生活层面开放,比如学生的家庭生活、班级生活、学校与社区的生活。

这些来自于学生自己生活的德育素材学生感兴趣,愿参与,兴趣也随之而来。

2、深入挖掘校内条件性资源。

条件性资源是相对于素材性资源来说的,比如设备、设施、环境等。

其实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资源也在不断地丰富起来。

事实上现在对条件性资源的浪费是比较严重的。

曾经有专家对国内与国外在教育资源利用方面作过比较,认为我国的教育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比如:现在有点规模的学校一般都有清洁工、花木管理员等,其实学校的公共设施的打扫这是对学生进行公益劳动的教育的最好实践基地。

学校的绿化区可以让学生来认领,做好平时的护绿工作,这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最生动形象的教育,还可以培养的学生的责任心。

让学生人人参与劳动实践,每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区,分工非常细致明确:黑板槽、电灯开关、窗台、玻璃都有责任人。

校内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光。

又如利用校内“影、视、歌、书”生动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德育取得一定实效。

可以采取了三点做法:一观。

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如《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上甘岭》等几十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片。

学生观看影片后,组织开展座谈、写影评或观后感、召开主题班队会等活动,做到看一部影片有一份收获。

二唱。

举办“每周一歌”活动,开展校园卡拉OK比赛,利用校园广播播放各个时期的革命历史歌曲。

三读。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

内容可以是“介绍一本好书”、“读后感交流”、“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等。

利用好“影、视、歌、书”这些生动教材,是加强德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3、重视开发利用校外的德育资源。

校外德育资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校外德育资源越来越显出它的重要性,充分地利用校外资源,德育工作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根据德育工作特点和本地实际,学生道德教育可定以下内容:(1)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前辈遗志。

(2)寻访英雄模范,学习英雄精神。

(3)参观重点工程,讴歌祖国伟大。

(4)考察家乡企业,赞美家乡发展。

(5)欣赏自然美景,增强环保意识。

(6)观察社会现象,熟悉社会风貌。

在校外德育实践活动中,可以采用“一看、二听、三访、四写、五行”的“五字活动法”。

一看: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参观、考察,让学生对家乡历史变迁,建设发展,人文景观等有初步的直观感性认识。

深入到纪念观、工厂、大型农批市场、蔬菜基地等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去深入了解家乡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发现家乡前进的脚步,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了家乡的风情,享受家乡浓浓的文化气息。

二听:组织学生听一听与主题活动相关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对教育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比如:邀请当地老人为同学作讲座,介绍了家乡的历史名人,地名的来历和典故等。

邀请了关工委的老干部介绍了东纵历史、名人英雄事迹,邀请了法制校长来讲课。

三访:组织学生开展采访,到校外去调查、采访、拍摄等活动。

通过对家乡知名人士、企业名人、历史见证人等的采访,使学生在已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家乡,产生崇敬与热爱。

四写:组织学生开展赞美家乡、歌颂祖国的抒情活动。

通过写一句话、一首诗歌、一篇记事散文等征文比赛,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所获得的真实感受,借助笔尽情地表达出来。

五行:组织学生开展具体的行为实践活动,如:外出参观、便民服务、互助互爱等。

通过活动,使学生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爱乡情感内化为学生自我的道德行为。

“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贯原则,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为学生开创幸福的人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没有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载体,我们的德育工作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德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不断强化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这样生活中的一切都会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也坚信随着对我们德育资源的育人功能日益关注,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延展,学生、教师与周围的自然、社会联系会更加紧密,这使寻找、发现、利用更多的资源不仅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