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二十回至四十
回读后感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讲到曹操邀请刘备到小亭畅饮,煮清酒,论天下。
席间,刘备问曹操,谁才是一统天下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
这时正值雨季,雷声大作,刘备忙捡起,不慌不忙地掩饰说:“雷声一阵,吓得筷子掉了”。
曹操因此没有多起疑心。
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
巧借闻雷来掩饰,信如神。
”这说明刘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很强的。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尔虞我诈的场景很少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谈话还是很多的,这就要求谨言慎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甚至过于张扬都会招来人的反感,要机智、巧妙地回答,要善于保护自己,这样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赢得大家的欢迎和尊重。
《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讲到让写书刘表。
说:“刘表喜爱结交,要派个才可以“。
孔?融推荐一人,名叫祢衡,字正平。
召见祢衡,祢衡口出狂言,把文臣武将贬得一无是处,还自夸,无所不通,九流,无所不晓。
曹操见其狂妄,让其做一名击鼓的乐官,后被曹操用去招降刘表,因粗言不逊被黄祖所杀。
可见,古往今来的英豪,不论是有多大的才学,有多大的本领,都要谦虚谨慎,要靠真本事说话,不能妄自菲薄,否则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大家所唾弃。
这也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即使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超群,也不要自卖自夸,要靠实际的工作成绩来赢得大家的尊重和好评。
《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讲到关羽探知刘备在处时,写书信封,辞谢曹操。
信中说:关羽早年追随刘皇叔,誓同生死。
如今辞别,不是不感激丞相的大恩,只是当初的承诺不能违背。
曹操挂回避牌,遵守许诺,放关羽离开。
可以说曹操对关羽的爱护是罕见的,倾其所有,但是关羽仍不忘故交,不弃故盟,这就是一种诚信,是大义,因此备受后人推崇,被尊为武圣人、武财神。
曹操在这件事情上也是讲诚信,没有为难关羽。
互守诚信成就了这段佳话。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飞速发展,但更需要讲诚信,讲担当。
特别是自己答应的,或者许下的诺言,一定要遵守,一定要践诺,方能立身,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讲到关羽一路上护送刘备夫人,过曹军五个关口,斩杀六将,直奔汝南与刘备相见。
一路艰辛,一边要保护嫂子的安全,一边还要与曹军周旋,还受了箭伤,但是不言退却,更无怨言,足见关羽的作战之英勇,意志之坚定,忠义之慷慨。
我们现代人既要学习古人这种为了一个目标,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努力,甚至是牺牲自己的胆识和魄力,更要学习这种侠肝义胆,为知己尽职尽责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结交一生一世的朋友和知己。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讲到起兵七十万攻打曹操,袁绍谋士建议不要速战,袁绍不听;建议分几路军马攻打,还建议派重兵驻守囤积粮草的,袁绍还是不听;最后急谏派兵救急乌巢,但袁绍还是不听。
谋士的多次建议都没有被袁绍重视,丧失了一次又一次赢取胜利的机会。
最后投奔,不降被曹操所杀,最后众叛亲离,大败而亡。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善于倾听身边人的意见和建议,兼听则明,不要固执己见,尤
其是大家都一致的建议,更要重视,并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在做人做事上不出差错,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讲到袁绍与曹操决战失利,在军中数日后吐血而亡。
三子袁尚即位,引起长兄袁谭的不满。
袁谭借曹操之手打败袁尚,后曹操又反水追杀袁谭。
最终袁氏兄弟两败俱伤,被曹操从中渔利,攻破邺城。
袁氏兄弟没有在关键的时刻团结一致,对抗曹操,而是引狼入室,企图独立门户,最后却落得自取灭亡。
唇亡齿寒的故事犹在耳边,我们要懂得,不论是在外敌当前,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要明白,只有自身团结起来,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无往而不胜,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讲到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一日,大将许褚骑马入城,遇见许攸,许攸大喊许褚:“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许褚大怒,言道:“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你安敢夸口!”许攸不知深浅,大声说:“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许褚拔剑杀之。
许攸自仗有功,近乎到了没有他人的地步,妄自菲薄,把功劳全系于一人,完全忽略了别人的努力,最后招致杀身之祸,纯粹是咎由自取。
现今社会,不论我们有多大的本领和才能,或者取得了多大的功绩,都需要谦虚谨慎,尤其是取得成功的时候,要看到别人的努力和付出,没有人能够独立取得成功。
尊重别人的努力,不过多粉饰自己的功劳,就能团结更多人,取得更大的成功。
18、《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讲到刘备险遭蔡瑁追杀,的卢马越过慈溪,方脱离险境。
还心有余悸,在山间游走,遇见了司马徽。
交谈中
说到:你有今天的祸事因将军左右没有知人善任的人才啊。
”刘备说:“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
”司马徽告知:“关、张、赵云,皆万人敌,,但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后来刘备得到了徐庶,有得到庞统和诸葛亮,都是辅佐刘备的治国能人。
可见,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古人有云,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都是这个道理。
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固步自封,更不要觉得自己和身边人就是最优秀的,要善于结识和团结有才学的人,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讲到刘备为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三次到隆中拜请。
前两次均为诸葛亮远游而不得见,第三次也是一波三折最后才驾到诸葛亮。
可是,诸葛亮在睡觉,刘备求贤若渴,但又心怀敬意,所以没有打扰,一直等到诸葛亮醒了,才敢说出来由。
诸葛亮倍受感动,并与刘备促膝长谈,这才有了“三顾茅庐”、“隆中对”等历史典故。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很多事情其实就差一步就可能成功了,但是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坚持住了,最后获得了成功。
我们现代人要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明确目标,排除万难,百折不回,这是成功的秘诀。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讲到荆州刘表病重而亡,蔡瑁和蔡夫人假拟遗嘱,令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然后举哀报丧。
蔡夫人和刘琮担心刘备和刘琮兴师问罪,躲至襄阳,却闻听曹操引大军径望襄阳而来。
内部不稳,又有外贼侵扰,刘琮在威逼之下写了降书,军前投献。
操大喜,
立刘琮永为荆州之主。
古语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历史有很多巧合,很多末代君王都是靠卖国求得片刻安宁,但是最后能够善终的人没有几个,多数是死的很惨,遗臭万年。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不论外敌多么强大,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共仇敌恺,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