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罗马的经典建筑

古罗马的经典建筑

古罗马的经典建筑
古代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推翻了城邦统治者,建立了共和政体。

罗马共和国的盛期(公元前2年~前3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建了许多公共建筑,如神庙、剧场、竞技场、浴场等。

在这过程当中,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对古罗马建筑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公元前30年,罗马执政官渥大维确立了君主专制统治,古罗马随之进入了长达500多年的帝国时期,其建筑得到了辉煌的发展。

今天我们看到的古罗马经典建筑,几乎都出自于这段时期。

从公元3世纪起,罗马帝国国力日渐衰退,建筑规模逐渐减少,公元330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迁都拜占庭,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

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公元前2世纪,罗马吞并希腊,将大量的希腊建筑师和希腊柱迁到了罗马。

古希腊建筑追求单纯、匀称、精致、典
雅而富有诗意的理性之美。

古罗马建筑则追求宏伟的气魄、复杂的结构和完善的功能。

在技术上,古罗马人出色地发展了建筑工程技术,特别是创造和完善了砖石拱卷结构,将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古罗马建筑在保留使用古希腊柱式的基础上,又演变出五种新的柱式和劵柱式。

在材料上,又发发明了火山灰制造的混凝土取代了古希腊建筑常用的石料。

但罗马人又常常在混凝土表面贴上大理石板,这样既降低了成本,使建筑物造的更为宏大,又取得一种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装饰效果。

维特鲁维(Vitruvius,约公元前84~?)罗马执政官凯撒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后为罗马第一位皇帝渥大维制造过军械,还参与过罗马城的供水工程。

维特鲁维对西方建筑史的主要贡献是一部洋洋十卷的《建筑十书》。

这部欧洲古代第一部建筑学专著,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规划、建筑原理和建筑技术的一个总结。

一直到20世纪,《建筑十书》在西方建筑学上都有很深的影响。

罗马万神庙(120~124)是西方建筑史上和谐与完美的典型。

由于它后来被用作基督教教堂,因而才免遭破坏,成为现存最完好的一座古罗马建筑。

万神庙由一个矩形的前殿和一个圆形的正殿组成。

正殿下部呈圆柱形,上部是直径43米的半球状穹顶,而从球顶到地面的距离也正好43米,正好是一个和谐、稳定、庄严的正方体造型。

前殿正面是希腊式的门廊,由8根科林斯式柱子和山花构成,柱子完全罗马化,没有凹槽。

柱高14米,柱底直径为1、5米,万神庙的内墙全部用大理石贴面,整个正殿只有顶上一个直径8米的圆形开口为光源,令人产生对天穹的联想。

角斗士与斗兽场
古罗马的斗兽游戏最初只是一种宗教游戏,后来其功能逐渐演变成宣扬罗马的政治军事力量和娱乐刺激观众,因而形式也越来越残忍。

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许多城市都兴建了椭圆形的角斗场,并出现了人与兽以至人与人之间的血肉搏斗。

被迫参加角斗
的角斗士大多为奴隶和战俘,他们平时受到严格的打斗训练,一旦出现在角斗场上,就要在观众的狂叫和呐喊声中,用剑和匕首与对手拼杀,直到将其置于死地。

这时,观众就会以大拇指上、下的不同指向,来决定斗败的角斗士是生还是死。

罗马大角斗场(70~82)周长约545米,高48米,是西方古代最大的建筑。

整个角斗场一次可容纳50000人。

支持观众席的外围墙壁由3层拱廊构成,每层80拱。

最下面一层是出入口,观众由拱廊内的楼梯进入不同的观众席,观众席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据推测,角斗场最上面的一层当年曾有一圈木桩,可以支起帐篷为整个角斗场遮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