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布局


大同善化寺
• 殿内前后槽金柱不相对应,前槽金柱设在上平槫下面,后槽金柱设 于下平槫位置处,致殿内前槽空间宽阔,佛像偏后。殿周檐柱上斗 栱除柱头铺作外,补间皆为一攒,转角处于角栱之外增设斗栱一朵, 横栱与角栱皆一材制成,刻连栱交隐。各补间处栌斗之下皆施小驼 峰垫墩,驼峰式样与应县木塔、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的驼峰相同。 当心间、补间斗栱为60度斜栱两缝。外檐施60度斜斗栱者仅见于辽 代大型殿宇(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辽宁义县奉国寺七佛殿和本 殿),前世未见,后世亦未承袭。
•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 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 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如长城。 • 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如吴堡,读“补”音。 •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坛。 •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 • 廊: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如:惜抱轩。
• 2.前殿后阁。
• 常见于宋代寺院。例如河北正定龙兴寺。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 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大悲阁及阁前的转轮殿和慈氏阁及阁后 建筑。 • 始建于隋朝,北宋初重建寺内主要佛建筑大悲阁,并于其北拆却九 间讲堂。现存寺内主要佛殿摩尼殿,建于宋代皇佑四年,慈氏阁和 转轮藏也皆为宋代建筑。山门建于金代。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 重重。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着建筑错落变幻。
• 牌坊:上刻题字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如:贞 节牌坊。
•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如:宫阙。 •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 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如:古刹。 •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如:少林寺。 •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 • 祠:比庙规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 • 观:道教的庙宇,如:白云观。
• 3.以佛殿为主体的寺院布局。 • 殿前置两阁,以山西大同善化寺为代表。 • 创于唐,辽金重修,初名开元寺,后称普恩寺,明代改名善化寺。 寺内地势平坦,主从有致。自前至后有山门(天王殿)、三圣殿、 大雄宝殿,组成了中轴线主体,两侧廊庑环列,中部两侧文殊、普 贤二阁对峙,后部大雄宝殿左右增设垛殿各一。寺外两侧原有方丈、 禅堂、客堂、斋厨、寮舍、厩库等旁院。民国年间,周围廊庑、文 殊阁及两侧旁院被毁,仅留廊庑台基和东隅一所小院。辽金寺院的 中轴线建筑和周围基址所形成的总体布局还依然完整。这在全国早 起佛寺之中也是唯一遗留的实例了。 • 山门、三圣殿、普贤阁皆是金建,惟大雄宝殿仍为辽代旧构。大雄 宝殿居寺内最后,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十架椽。殿下台基高达3 米,殿前月台宽及五间。
寺庙的布局
• 1.以塔为主体的寺院布局 • 汉、唐 • 山西应县佛宫寺,以释迦塔为主体的寺院。 • 辽重熙十八年的内蒙古庆州白塔,原来也是一座寺院,塔后有佛 殿。 • 辽清宁三年的锦州大广济寺,以一座砖塔为寺院主体,塔的前后 均有殿宇。
2.以阁为主体的寺院布局
• 第一,前阁后殿。以蓟县独乐寺为代表。山门内有观音阁,阁后 有七佛殿、后法堂。
• 3.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的地方,因位于 整个建筑群的前部,称“前朝”。后寝是帝王、妃子及其子女生 活起居的地方,因位于建筑群的后部,称“后寝”。
• 4.三朝五门。根据帝王朝事活动内容的不同,分别在不同规模的殿 堂内举行。自古就确立了三种朝事活动的殿堂,名为“三朝制”。 所谓“三朝”是指大朝、内朝、外朝。与三朝相对应的建筑,是 奉天殿(太和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 “五门制”,是在举行大型朝事活动的宫殿庭院前,沿中轴线以 五道门及辅助建筑构成四座庭院,作为大朝宫殿前的前导空间, 这五道门由内向外以此为朝门(奉天门或太和门)、宫门(午 门)、宫城前导门(端门)、皇城门(天安门)、皇城前导门 (大清门)。 • 与一般建筑相比,宫殿建筑对传统礼制的象征与标识作用表现得 更为明显和突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森严的等级观念,其中 更贯彻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宗法理念的信仰。因 而,宫殿建筑往往成为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和标志。
中国宫廷建筑的布局特征
• 1.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 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 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 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 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 天”、“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 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根据《周礼· 春 官· 小宗伯》记载,“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帝王宫室 建立时,基本遵循左祖右社的原则。宗庙的空间位置应当在整个 王城的东或东南部,社稷坛的空间位置则在西或西南部,这种做 法一直沿袭下来。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 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 “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 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 艺术形象 • 1、单体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和各 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的功能、 结构和艺术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一般而言,宫 殿、庙宇、官宅等高级建筑的装饰繁琐堆砌,过于华丽。 • 2、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随着组群的性质与规模大小,产生各 种不同方式。其中宫殿、坛庙建筑,多以各种附属建筑来衬托主 体建筑。如汉代修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以及陵寝、祠庙和大中 型坟墓都会使用。
• 建筑组群类型
• 1、正规组群:按照宗法礼教制度进行建筑布局的组群为正规组 群。这种建筑组群有明显的中轴线,建筑布局严格遵照中轴对称 的规则,数座庭院沿着纵轴或横轴的方向延伸排列。古代宫殿、 衙署、寺观、祠堂乃至住宅均属此类。
• 2、休憩型组群:就是中国古代园林。中国古代造园的指导思想 是追求自然,建筑布局因地因势而异,没有固定的格式。
• 此外,还有一类在纵横二轴线上都采取对称方式的群组。它以体 型巨大的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再外则以矮小的附属建 筑、走廊或围墙构成方形或圆形的外廊。此种布局自汉以来多有 采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的群体组合。这一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一脉相承。
• 宫殿是居住的处所,古时候私人居住的地方叫“宫”;接待大众,办公 集会的场所称为“殿”。殿像我们现在的客厅,宫则是自己的卧房。而 殿与堂一样,现在多半称之为讲堂、会堂;自己的住宅,则称为宫。 • 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 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 瑰丽。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空间分割。 •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 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 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岳阳 楼。 • 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 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用来供奉巨型佛像。 如:滕王阁。 • 亭: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可建于园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 休息、避雨。亭子的结构简单,其柱间通透开辟,柱身下设半墙。从亭 的平面来看,可分为正多边形亭、长方形和近长方形亭、圆亭和近圆亭、 组合式亭等等,从立体构形来说,又可分为单檐、重檐和三重檐等类型。 如:醉翁亭。

• 庭院的布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 1、在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依照横 轴线以两座形体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形成三合院;或者再在 主要建筑的对面修建一座次要建筑,形成四合院。四合院的四角 通常用走廊、围墙等将四座建筑连接起来,称为封闭性较强的整 体。单体建筑朝向内院。 • 2、廊院布局。在纵轴线上修建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 再在院子左右两侧,用“[”形与”]”形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联系为一, 因而称为“廊院”。
• 3、室内装饰随着起居习惯和装修、家具的演变而逐步发生变化。 商周至三国之间,跪坐是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席与床(又称塌) 是当时室内的主要陈设。南北朝以后,逐渐演变为垂足而坐,于 是唐代出现了高形桌椅和高屏风。明清时期,在家具和装修上更 为讲究,使用大量奢侈的美术工艺如玉、螺甸、珐琅、雕漆等花 纹繁密堆砌。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
组群布局
• 以“间”为单位,“间”的概念可能始于商朝,它是我国木架建筑平 面、空间和结构的最基本单元。其优点是其极具灵活性,既能适应 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又能满足多方面的使用要求,组成由简单 到复杂的各种类型建筑。在古代,通常一座建筑所含间数多为奇数, 各间面积的大小不同,各朝代也有差异。一般而言,自商代至战国, 间阔约3米;唐朝的宫殿、庙宇间阔则在5米左右;至宋代以后则逐 渐增大至7-8米或更多;而明代最大的间阔则达10-34米。 • 两个梁之间为一间。
• 斋一般是书房,或者读书的地方。 • 府:旧指大官、贵族的住宅,今指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 前者如:贾府,后者如:总统府。 • 邸:高级官员的住所,如:官邸。 • 宅:居住地方。《韩非子· 诡使》有句:无宅容身。 • 厢:正房两侧房屋,如:西厢房。 • 宇:屋檐,后泛指房屋。《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句:各安其宇。 • 院:院子,如:四合院儿。
• 组群是在庭院建筑不能满足需要时向纵或横向扩展,或纵横双向扩展的结 果。其扩展方向所构成的布局如下: • 其一,纵向扩展组群。其特点是沿纵轴线,在主要庭院的前后,布置若干 不同平面的庭院,构成深度很大而又富于变化的空间。采胃这种布局时, 为横向交通的方便,故常以道路或小广场将纵向庭院划为了两组或两组以 上。纵向组群方式最早见于商朝宫室,且是南北朝以来宫殿及大型庙宇的 常用手法。 • 其二,横向扩展组群。其特点是在中央主要庭院的左右,再建队向庭院一 组或两组,各组间设有夹道。该方式自唐以来常为官暖、庙宇衙署和大型 住宅所采用。 • 其三,为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它以北京的明清故宫为典型,从大清门经 天安门、端门、午门至外朝三殿与内廷三殿,采取院落重叠的纵向扩展与 内廷左右横向扩展相配合的方式,形成规模巨大的群组。
相关主题